余杰
1996年11月5日,牛津大學各學院的學監(jiān)們以259票對214票的表決結果,否決了沙特阿拉伯億萬富翁瓦菲支·塞義德的提議。塞義德建議捐款340萬美元,讓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級的工商管理學院”。
這似乎是天方夜譚。哪有拒絕送上門來的捐款的道理,牛津究竟是富得流油還是瘋了?牛津認為,教育是讓學生為公眾服務,而不是對賺錢有所準備。他們擔心,工商教育會變成講授如何在6個月內賺取50萬美元,“有著古老傳統(tǒng)的牛津大學應該遠離沾滿銅臭味的工商教育”。
塞義德對牛津的決定迷惑不解,新聞界也對牛津的保守頗有微詞,但牛津人認為,這一決定是“牛津大學歷史價值觀念的勝利”。在某些問題上,牛津確實像固執(zhí)堅韌的“老牛筋”,絕不做半點退讓。現在,就連某些非洲國家剛建立的大學也設置了規(guī)模龐大的工商管理學院,但有著近千年歷史的牛津卻依然不為所動,將“花里胡哨”的工商管理學院拒之門外。在牛津,人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Whatdoyouthink(你正想什么)?”他們把思想創(chuàng)見看得最重要。這里產生過許多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大學者。作為世界學術的圣城,“牛津本來就是為杰出人才而存在的”。
牛津人真正理解了大學的含義。大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格,而不是人力。
(極品咖啡摘自北岳文藝出版社《火與冰》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