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
當一個人的人生畢業(yè)了,必須用不是很長的篇幅,將他的一生勾勒清楚,寫的人如果不是有幾把刷子,還真是不容易。
我長年讀外國書報雜志,最喜歡看的乃是“訃聞”(obituarv)。外國沒有副刊隨筆這樣的東西,“訃聞”乃是最有文采的一塊。當一個人的人生畢業(yè)了,必須用不是很長的篇幅,將他的一生勾勒清楚,寫的人如果不是有幾把刷子,還真是不容易。而且人家已經(jīng)人生畢業(yè)了,要褒要貶也都要有所節(jié)制,好文章就要下筆節(jié)制,而不失分寸。
英美的媒體,以前對訃聞并不注意,只有特別的名人過世,才會受到媒體的青睞。1980年代媒體競爭加劇,版面開始創(chuàng)新,才開始增設(shè)訃聞版。而據(jù)人們的研究,訃聞版還真的有讀者,許多人看報,最先看的就是訃聞,看是不是有認識的人已經(jīng)離開人世,某人我們耳聞其名,但對他的一生都不知所以,這些信息訃聞版都能提供。有些特別單位的人,活著時根本不能曝光,但訃聞就不會保留,我在讀訃聞就讀過很多這方面的信息,
訃聞這個英文字,出自拉丁字“死亡”(Obibus),在此前的時代人如一根草,來了去了除了至親家人,外人根本不會在意,因此早期外國訃聞,多半是在教區(qū)公報上寥寥幾個字就一筆帶過,公告周知而已。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俗民階級抬頭,人的地位增高,教區(qū)公報上的文字也變長了,彌撒儀式上教長的歌頌中言也多了,現(xiàn)在英美報紙上的地方版,訃聞已極醒目,只要一個人活得有些特色,報紙都不會太吝嗇。訃聞不只管名流大人物,普通人也上得了臺面。由訃聞的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它是個生命價值觀社會化的結(jié)果,我印象最深刻的乃是“9·11”之后,《紐約時報》當天都以專版報道那些罹難者,親友也都愿意表達他們的哀思,那是訃聞首次扮演起集體安魂的角色,也有助于集體的療傷止痛。
中國人古代極重視崇功報德這種價值,因此,古代文體里這種類型特別發(fā)達。根據(jù)《文心雕龍》既有頌、銘、諫、碑、哀、吊、傳等,后來又加上了聯(lián)這一類。在死者為大的習(xí)慣下,這種文章寫起來自然都難免夸大近乎阿諛。清代大歷史學(xué)者趙翼有一次受朋友之托寫墓志銘,他也把那個人好好地吹捧了一頓,但寫好之后,趙翼自己又覺得非常不安,因為墓志銘也是將來的史料,如果太過吹捧,將來人們在作歷史評價時,難免受到影響,因此,他還感慨地認為:
此文倘傳后,誰復(fù)知智愚。
或且引為據(jù),競?cè)胧穬阅 ?/p>
只知青史上,大半亦屬誣。
趙翼乃是拘謹?shù)恼删樱咽返驴吹锰?,受人之托寫了一篇墓志銘,就很怕會影響到歷史的評價。他重史德是好的,但認為這會影響到后人的歷史判斷,則未免太過杞人憂天。人們在做一個人的歷史判斷時,墓志銘這種有點應(yīng)酬文章的史料,不可能占太大的比重。這種事在西方亦然,英文里從訃聞這個字衍生出另一個相同字obittlarese,它的意思是“夸張的歌頌好像訃聞一樣”??梢娪嚶勥@種文體,人們已習(xí)慣地認知到,它乃是活著的人對人生已畢業(yè)的人所獻上的畢業(yè)禮物,祝他此生一路好走。既然是人生畢業(yè)的禮物,溫情的夸張及吹捧當然難免,而且也犯不著太計較,訃聞只是訃聞,它不是很正經(jīng)嚴肅的史論,在可以厚道處給人厚道,其實并無大礙。人們之所以喜歡讀訃聞,其實也是對那種追念逝者的溫暖文采表示同樣的溫暖而已!
中國古代有很多與訃聞相關(guān)的文體,古代的散文集如《昭明文選》、《經(jīng)史百字雜鈔》、《古文觀止》、《駢文類摹》里都收錄了許多這種好文章。而在西方,有《基志銘》(Epltaph)、《頌贊》(ode)、《哀歌》(Lament),亦類似之。我讀英國桂冠詩人的詩集,桂冠詩人在制度上已被列為王室成員,他們由王室的俸祿所供養(yǎng),其法定職務(wù)乃是王室有重大婚喪喜慶,他們都必須賦詩以志,英國大詩人丁尼(Lord Alfred Tennyson)為大敗拿破侖的威靈頓公爵所寫頌贊,以及接下來的桂冠詩人奧斯丁(Alfred Austin)為維多利亞女王駕崩時所寫的頌歌雖然都很夸張,但其行文皆有盛世文采。
我常主張中國的報刊雜志應(yīng)開辟訃聞版。但近代中國人一聽到與死亡有關(guān),大家就沒了興趣,我遺懊愷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