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遂旺
(作者是鄭州大學(xué)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安陽日報》高級記者、專題新聞部主任)
1990年第7期《中國記者》一篇關(guān)于穆青回憶往事的文章,引起了《安陽日報》記者的關(guān)注,他們深入太行深山區(qū)尋找到當(dāng)年修建紅旗渠的老英雄任羊成,并讓老英雄與穆青相見。穆青對人民深深的情感,又激勵老英雄重新出山。
1990年,我在翻閱《中國記者》第7期時,看到一篇《他愛那萬頃麥浪》的文章,其中有幾段是記述穆青對往事的追憶:“1966年初,他(穆青)曾去太行山區(qū)林縣紅旗渠工地,有個叫任羊成的同志,整天腹部捆著繩子,讓人從山頂送到懸崖中間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繩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來后,妻子一邊幫他脫衣服,一邊抹眼淚?!?/p>
“穆老專程去拜訪他,讓他脫下衣服,看到的是腰部的一圈老繭?!?/p>
“‘文革’爆發(fā)后,文章沒有寫成,資料也遺失了,真可惜。我怎么也忘不了那腰部的一圈老繭。”
就是這篇文章,讓我與穆老結(jié)緣。當(dāng)時,看到這短短的話語,我的心顫抖了。25年過去了,是什么力量讓一次普通的采訪使穆老難以忘懷,而且深感內(nèi)疚和不安?于是,我與同事高安寧帶著“任羊成生活怎樣?”“紅旗渠建成后他又做了些什么?”等一串串問號走進太行山深山區(qū),找到了修建紅旗渠特等勞動模范任羊成,與他憶舊事話當(dāng)年,談當(dāng)年他與穆青的交情。
1990年12月初,我與高安寧去北京辦事,很想將任羊成的情況告訴穆老一聲,于是我們在新華社傳達室試著給穆青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穆青剛一聽到“任羊成”的名字,立刻說:“快上來!快上來!”我們沒想到,一個電話居然見到了久仰的新聞界老前輩、新華社社長穆青,他沒有一點架子。
在聊起任羊成的過程中,他真誠地說:“記得他腰部磨出一圈老繭,我怎么也忘不了,不知那老繭還有沒有?有一次,他除險時砸掉了幾顆牙,不知道補上了沒有?唉,材料丟失了真可惜!我對不起他,我沒有完成任務(wù),你們年輕一代記者要完成這個任務(wù)!”
□ 穆青(右)與任羊成(1991年)。
□ 穆青(左)與張遂旺(1990年)。
□ 張遂旺(左)與任羊成(2011年)。
他還囑咐說,你們一定將任羊成的事跡寫出來。我們表示怕寫不好。穆老說:“只要對人民有感情,能寫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人民?!本褪悄且淮?,穆老在我的采訪本上題寫了“勿忘人民”。后來,經(jīng)過多次采訪,我與高安寧寫出了《勿忘人民》的長篇通訊。因為按照穆老說的,帶著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去寫,這篇文章在社會上反響極為強烈,后來獲得了河南新聞獎一等獎。還記得那次見面,臨分手時,穆老深情地對我說,他很想再見見任羊成,并交待,他年齡大了,你們要陪著來。沒有想到,穆老對細微的事也考慮得如此周到。
1991年1月14日,帶著穆老的囑托,我與高安寧陪同任羊成去北京看望穆老。當(dāng)我們跨進辦公室,穆老望見老任后快步走上前來,兩雙大手長時間緊緊地握在一起。第二天,穆老扶著任羊成,乘上電梯,來到新華社22樓小餐廳,北京城一片燈火盡收眼底。穆青領(lǐng)著任羊成來到窗戶前:“你看,下面馬路上有多少汽車。”接著又開玩笑說:“羊成,現(xiàn)在我給你找條大繩,你敢下去嗎?”“敢,咋能不敢!”“是??!這22層還不到100米呢!還沒有你當(dāng)年修紅旗渠在鸚鵡崖除險那懸崖深呢!”老任做夢也沒有想到能登上北京的高樓,觀賞首都的風(fēng)光。
不少人更沒有想到,任羊成在穆老的感染下,回山村后幫助鄉(xiāng)里鋪路架橋,腰上又系上了繩索去除危石。當(dāng)?shù)亟煌ň指刹?、新聞攝影愛好者李明生看到老英雄不減當(dāng)年勇,于是拍了一張任羊成身系繩索、手拿撬杠吊在半山腰除險的新聞?wù)掌?。我與李明生是好朋友,他也深知我與任羊成的交情,就及時把照片寄給了我。看了照片,我當(dāng)時萬分激動,當(dāng)下就將這張含金量極高的照片交給編輯,很快在《安陽日報》發(fā)表。有讀者對我說,照片太有沖擊力了,不僅抓人的眼球,更讓人看到一代農(nóng)民的心境,和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的本色。
自從認識后,我一直與穆青保持密切聯(lián)系,他將辦公室和家里的電話號碼都告訴了我。我深知他常常惦記著老任,因此時常將老任的情況通報給他。作為新聞界晚輩,我從他身上學(xué)到了不少東西。當(dāng)我拿到任羊成重新出山的新聞?wù)掌?,馬上想到了穆老,于是又讓李明生加洗了三張。隨后,我把刊登任羊成下塹除險照片的《安陽日報》,還有加洗的照片及手頭有關(guān)老任的一些資料寄給了穆老。
1994年1月8日,他在日記里寫道:
“張遂旺今天寄來一張《安陽日報》,上面刊登了任羊成以六十五歲的高齡又系繩下塹,在懸崖峭壁之間清除危石的照片,其矯健的身影仍和三十年前修建紅旗渠一樣。
……
我準(zhǔn)備寫一篇文章,把他三十多年前和現(xiàn)在兩張下塹的照片一起登出來,讓群眾看看,這是怎樣一個共產(chǎn)黨員!”(《穆青傳》第474頁)
不久,他讓秘書高長富給我打來電話,深表謝意。穆老寫文章,還需要一張任羊成六十年代除險的老照片,我想起紅旗渠青年洞景區(qū)處的宣傳欄里有一張,于是又麻煩李明生專程跑去翻拍,并很快寄給了穆老。一個月后,穆老寫出了那篇膾炙人口的《兩張閃光的照片》。1994年2月26日,這一長篇通訊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并配發(fā)當(dāng)年任羊成凌空除險和他幾十年后為山區(qū)修路又去半山腰除險的特寫照片,發(fā)表在《經(jīng)濟參考報》頭版。當(dāng)年3月26日,《安陽日報》頭版頭條轉(zhuǎn)發(fā)了該文,在當(dāng)?shù)匾鹁薮蠓错憽N覍蠹埣慕o穆老,他異常興奮地說,這也算完成了他多年的一樁心愿。
1996年5月,穆青把他曾寫過的焦裕祿、王進喜、吳吉昌、楊水才、任羊成等10個共產(chǎn)黨員的先進事跡匯集成書,取名《十個共產(chǎn)黨員》正式出版。
穆青當(dāng)年采訪紅旗渠和任羊成,寫了十幾本筆記,回到北京正準(zhǔn)備寫稿時,“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了。筆記本被全部查封,沒有寫出關(guān)于任羊成的文章,這是他的遺憾、心痛和內(nèi)疚。然而,穆老與任羊成的再次相見,讓修渠老英雄重抖雄風(fēng),煥發(fā)青春,又加入了劈山修路的行列,老英雄的行動也感動穆老,跨越30年的兩張照片,讓其寫出了不朽之作——《兩張閃光的照片》。
不少人問:為什么穆老每篇文章都能感動人,我從《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范敬宜的一段話里找到了答案:“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層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養(yǎng)分;他的作品能代表最大多數(shù)的人,他能用最底層的事感動最高層的人。他有我們許多記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