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軍
(陜西省咸陽市金旭路水電勘察分院,陜西興平 712000)
電石渣是在濕式發(fā)生器中生產電石而產生的一種水解反應副產物,是一種工業(yè)廢物。據統計,2003年國內生產電石530萬t,按消耗1 t電石產生1.2 t電石渣計,全國產生的電石渣超過600萬t。堆放電石渣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還可能因風干起灰,污染周邊環(huán)境,如處理不當會嚴重制約企業(yè)的發(fā)展。因此,研究電石渣特性,開展電石渣的綜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目前國內電石渣回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效果,緩解了電石渣對環(huán)境的污染。然而用于建材和環(huán)境治理用量有限,用于化工生產其預處理過程復雜。所以,大部分廠家仍然將電石渣棄置。為了進一步開展電石渣的綜合利用,我通過對陜西某電石廠的電石渣,按照《水泥化學分析方法》(GB/T176-2008)、《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水泥細度檢驗方法篩析法》(GB/T1345-2005)方法進行試驗,質量按照《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GB50287-2008)、《水利水電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規(guī)程》(SL251-2000)對電石渣作為筑壩基礎材料進行評價。
1)電石渣的化學成分測定:按照GB/T176-2008執(zhí)行。
電石渣的礦物組成采用Y-2000型X射線衍射儀(XRD)分析。
2)電石渣的物理及力學指標測定:按照GB/T50123-1999及GB/T1345-2005執(zhí)行。
①電石渣粒徑分布:將電石渣在105±1℃烘干至恒重,采用篩析法測定粒徑分布。
②液限、塑限:采用FG-Ⅲ型光電式液塑限聯合測定儀測定。
③擊實:采用25擊標準輕型電動擊實儀測定。
④壓縮:采用標準固結試驗方法進行實驗,擾動樣用壓實度0.93控制裝樣密度。
⑤抗剪強度:使用SDJ-Ⅱ型電動等應變直剪儀按快剪和慢剪兩種狀態(tài)進行,擾動樣用壓實度0.93控制裝樣密度。
⑥滲透:采用變水頭試驗,擾動樣用壓實度0.93控制裝樣密度。
實驗原料為陜西某電石廠的電石渣,顆粒細微,有臭味,顏色為灰~灰白色。
樣品分原狀樣(自然淤積失水干凝狀態(tài))和擾動樣(模擬機械碾壓)兩種狀態(tài)采集。
該渣場現狀是,周邊經人工圍堵,中間自然淤積,逐漸加高,本次取樣點形成時間近半年以上,現已形成近4 m高的電石渣場,該狀態(tài)與建壩和加高壩體相似。原狀樣樣品取自淤積面以下2.0 m,擾動樣樣品在淤積面表面取代表性樣品。
電石渣的化學成分如表1。從表1可以看出電石渣的主要化學成分是Ca(OH)2,其CaO的質量分數高達60%左右,還含有少量硅、鐵、鋁、鈣、鎂等成分。根據《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標準判定電石渣對混凝土結構無侵蝕性。
表1 電石渣的主要化學成分分析 %
1)電石渣樣品的比重、液限、塑限、顆粒組成等試驗結果,與樣品擾動與否無關。
①電石渣的比重在2.26~2.28,比較穩(wěn)定,低于一般粘性土的比重2.68~2.72,僅影響單位體積重量;
②液限、塑限都很高,塑性指數與黃土相接近;
③顆粒組成:一般情況下20%的顆粒粒徑在50 μm~80 μm之間,80%的顆粒粒徑在50 μm以下[3]。烘干過程中顆粒之間會發(fā)生粘結現象,烘干后電石渣的表觀粒度會增加,但大部分仍小于0.005 mm,粘粒含量明顯高于規(guī)程均質土壩粘粒含量10%~30%的要求。
2)原狀樣實驗結果評價
①含水率較高(94.4% ~95.5%),飽和度81% ~86%,干密度小(0.62~0.64 g/cm3),孔隙比大(2.54 ~2.66)孔隙率72%~73%。
②滲透系數 0.590~4.030×10-4cm/s,與均質土壩要求應小于1×10-4cm/s稍有出入;
③壓縮系數 a0.1 ~0.2=2.22 ~2.89-1MPa,壓縮模量E0.1 ~0.2=1.23 ~1.60 MPa,屬高壓縮性;
④抗剪強度:總應力(快剪)c=14kPa,φ=16.5~17度;有效應力(慢剪)c'=0~3kPa,φ'=33~34度,抗剪強度偏低。
3)擾動樣實驗結果評價
標準擊實(25次),最大干密度 ρdmax=1.052~1.063 g/cm3,最優(yōu)含水率ωop=43% ~43.5%。由擊實曲線看出,材料壓實性能受含水率影響不大。擊實后試驗按壓實度Dr=0.93控制,相應試驗樣的干密度為0.98 g/cm3,含水率為44%,試驗結果為:
①孔隙比1.33,孔隙率57%,飽和度76%;滲透系數0.516~1.000×10-4cm/s,滿足均質土壩規(guī)范應小于1×10-4cm/s的要求;
②壓縮系數 a0.1 ~0.2=0.14 ~0.20-1MPa,壓縮模量E0.1 ~0.2=11.6 ~16.6 MPa,屬中壓縮性;
③抗剪強度:總應力(快剪)c=33~36 kPa,φ=32.5~34.0度、有效應力(慢剪)c'=20 ~32kPa,φ'=32.8 ~34.8度,抗剪強度滿足要求。
1)“自然淤積失水干凝狀態(tài)”(原狀),因在自然淤積條件下形成,結構具微層理,屬高的壓縮性;滲透性稍偏大且不均;抗剪強度偏低。該狀態(tài)若作為壩基或壩體持力層,建議再作進一步論證研究。
2)擾動樣,經擊實后的物理力學性能試驗,除粘粒含量偏高外,其它各項試驗指標基本滿足土石壩土料質量要求。
3)電石渣作為筑壩基礎材料,試驗采用GB/T50123-1999及GB/T1345-2005試驗,按照SL251-2000規(guī)程評價妥否,有待進一步驗證;當選用電石渣“自然淤積失水干凝狀態(tài)”或“機械(人工)碾壓”筑壩時,應針對工程實際電石渣料進行取樣試驗對比,補充其他試驗指標。
[1]楊娟、錢覺時.談電石渣特性及其建材資源化途徑.粉煤灰綜合利用.2007,(3):54 ~56.
[2]黃存捍、鄧寅生、邢學玲、魯靜.電石渣的綜合利用途徑.焦作工學院學報.2004,(2):143 ~146.
[3]高敏、文柏鳴.電石渣制水泥的原料特性研究.新世紀水泥導報.2009,(2):1 ~5.
[4]董永剛、曹建新、劉飛、張煜.電石渣理化性質的分析與表征.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8,(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