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wèi)和
(湖北民族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太”、“忒”是近代漢語相當常用的兩個程度副詞,其用法及意義有同有異。一般的辭書只看出它們相同的一面,而沒有仔細考察它們用法的差異,因而簡單地把二者等同起來,以“太”釋“忒”,不符合這兩個詞的實際運用情況;在古籍整理出版中,甚而有一律改“忒”為“太”的做法。不符合古籍整理的基本原則。因此,弄清楚這兩個詞的源流、異同很有必要。
先列舉幾種權威辭書對“太”、“忒”的注釋:
辭源:
太(三)過分?!镀堊印し鞘印罚骸耙弥翘煜轮鶙壱?。”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十三《新婚別》:“暮昏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忒(二)太,過甚。宋·楊萬里《誠齋集》三七《題張垣夫腴莊圖詩》之二:“不分腴莊最無賴,一時奄有忒傷廉?!?/p>
漢語大字典:
太⑤副詞。1.表示程度過分,相當于“甚”。《廣韻·泰韻》:“太,甚也?!薄墩撜Z·雍也》:“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杜甫《新婚別》:“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p>
忒(一) ⑤tè副詞。太;過于。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心部》:“忒之引甲為己甚,俗語用之?;蛟淮?,他佐切,或曰太,或曰忒。俗語曰忒殺?!闭卤搿缎路窖浴め屧~》:“今人謂過曰忒。如過長曰忒長,過短曰忒短”。宋楊萬里《題張垣夫腴莊園》:“不分腴莊最無賴,一時奄有忒傷廉”。金·董解六《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整整齊齊忒稔色”?!度辶滞馐贰返谖寤兀骸罢撈饋?,這件事你湯老爺也忒孟浪了些?!?/p>
忒(二)tuī。方言。太,如:人忒多,風忒大。
辭?!ふZ詞分冊:
太①過于。杜甫《新婚別》詩:“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p>
忒②太;過甚。《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夫人忒慮過,小生空妄想?!?/p>
從行文上看,三部辭書都認為副詞“忒”等于“太”:過于,過甚。然而,無論是近代漢語還是現(xiàn)代漢語,大量實例表明,“忒”不等于“太”,很多語境中不能互換,其意義也不是“過于,過甚”所能概括的。
“太”作程度副詞起源很早,先秦典籍中已有用例,不過常寫作“大”。《漢語大字典》所引《論語》一例,有的版本就作“大”。又《詩經(jīng)》和《荀子》中也有例子,均作“大”:
1.彼譖人者,亦已大甚。(《詩經(jīng)·小雅·蒼伯》)
2.殺大早,朝大晚,非禮也。(《荀子·大略》)
這里的“太(大)”都可譯為“過于”,也就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列“太”作副詞時的第一種意義:a)表示程度過分。而該詞典所列的“太”作副詞時的另兩種意義:b)表示程度極高(用于贊嘆)。c)很(用于否定)。在整個古代漢語時期以及近代漢語中似乎并沒有發(fā)展起來。我們考察《戰(zhàn)國策》、《史記》、《世說新語》、《十六國春秋》等著作中“太”的用例,無一例外,如:
3.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戰(zhàn)國策·秦一》)。
4.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5.(摯瞻)嘗別王敦,敦謂瞻曰:“卿年來三十,己為萬石,亦太蚤?!闭霸唬骸胺接趯④?,少為太蚤;比之甘羅,己為太老。”(《世說新語·言語》)
6.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已太過。”(《十六國春秋·后趙錄·石勒》)
雖然在元曲、《紅樓夢》中有下面的例句:
7.據(jù)著居士這等陰騭太重,必然增福延壽也。(《元曲選·來生債》第一折)
8.皆是先生陰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元曲選外編·裴度還帶》第三折)
9.皆因你陰騭太重,今日轉禍為福也。(《元曲選外編·裴度還帶》第四折)
10.擲柳遷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元曲選外編·莊周夢》第二折)
11.奶奶說的太盡情了,我也樂了,再喝鐘好酒。(《紅樓夢》第十六回)
這些“太”似乎適用于《現(xiàn)代漢清詞典》所列“太”作副詞時的第二個意義,但是一則這種例子極為少見,在《元曲選》、《元曲選外編》中“太”的三十來個用例中唯此四例(例7、8、9語境完全一樣),《紅樓夢》的一百二十余個“太”的用例中唯此一例,有孤證之嫌;二則這些例子中的“太”與現(xiàn)代漢語里“太好了”“太美了”之類在表贊嘆之意的程度上是有差別的,而且《紅樓夢》已屬于現(xiàn)代漢語的范疇,所以恐怕還不能說在近代漢語里“太”已有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舉的“太b”的義項。
有學者認為,“忒”這個程度副詞從宋代開始用。確實,我們所找到的最早的例子只能追溯到北宋,但頻率不高。金元以后直到明末,它得到廣泛運用,其意義及用法主要有兩項:
12.是人驚怪,冤我忒撋就。(宋·黃庭堅《歸田樂引》)
13.奈東風忒冷,紅綃單薄。(蔣捷詞)
14.后人求之太深,說得忒夾細了。(《朱子語類》卷三十六)
15.忒昏沉,忒粗魯,沒掂三,沒思慮,可來慕古。(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16.你則是忒現(xiàn)新,忒忘昏。(《元曲選一救風塵》第三折)
17.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西游記》第三回)
18.寶玉,你忒婆婆媽媽的了。(《紅樓夢》第十一回)
這些例句中的“忒”有的表示程度過分,和“太”a)意義一樣,可以互換,如例17、18;有的表示程度極高,而非過分,可譯為“特別、格外”這一用法與“太”a)不同;它用于表示不如意的事情,而非贊嘆,又與太b)不同,所以這些個“忒”不能與“太”互換,如例13、15、16。
19.忒高才,經(jīng)濟地、戰(zhàn)爭場。(辛棄疾《稼軒長短句·最高樓·用韻答趙晉臣敷文》)
20.姐姐為人是稔色,張生做事忒通疏。(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
21.不移時,把花箋錦字,疊做個同心方勝兒,忒聰明,忒敬思,忒風流,忒浪子。(《元曲選·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
22.真?zhèn)€忒英雄,果然多猛壯。(《西游記》第四十一回)
23.中軍帳號令忒奇妙。( 清·李漁《四聲猿》第十三出)
24.要提起人家大師傅來,忒好咧!( 清·文康《兒女英雄》雄第七回)
25.豈但識字,字兒忒深了!(《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這些例句中的“忒”除例24、25外,都應釋為“特別、格外”,不可與“太”互換。而《兒女英雄傳》出現(xiàn)得比《紅樓夢》還晚,小說中的對話,已十分接近現(xiàn)代漢語,請注意這兩例都帶上了語氣詞,而現(xiàn)代漢語的“太” a)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句末常帶語氣詞“了”,不帶“了”一般不能單獨成句。
日本學者太田辰夫認為,“忒”是“太”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太”的音轉而成的,也許是從“特”發(fā)展而來的。我們不同意“忒”由“太”音轉而成,因為二者的讀音及意義相差都比較大(依據(jù)《廣韻》,太:他蓋切,去泰透,月部;忒:他德切,入德透,職部,韻母及聲調都不同),而極有可能是從“特發(fā)展而來的”。這有三方面的證據(jù):(一)在近代漢語里,“忒”、“特”讀音相同(《廣韻》:特,徒得切,入德定,職部),(二)從古到今,這兩個詞的意義及用法相同,可以互換:
24.此二花特芳香者,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北為枳異矣。(晉·嵇含《南方草木狀》)
25.愷之圖寫特妙。(《世說新語》卷下之上《巧異》注引《續(xù)晉陽秋》)
26.我將它特小看。(《元曲選外編·存孝打虎》第二折)
27.我們奶奶說: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紅樓夢》第九十回)
28.連我也覺得特沒勁。(王朔《永失我愛》)
29.這人忒沒勁。(王朔 《我是狼》)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近代漢語的程度副詞“忒”涵蓋了“特”的用法及意義,又分擔了“太”的一部分意義及用法(“太”、“忒”、“特”都表示程度高,本來就有重合的地方),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近代漢語相當長的時間里,三個詞的使用頻率以“忒”最高,“太”次之,“特”最低,現(xiàn)將幾部有代表性的作品中這三個詞的出現(xiàn)次數(shù)作一個粗略統(tǒng)計列表如下,以便說明問題:
從這個表可以看出,在金、元、明時期,“忒”的使用次數(shù)遠遠大于“太”和“特”,而到了清代,“太”的使用頻率又超過了“忒”。(《兒女英雄傳》是一個例外,這也許與作家的語言習慣有關,但既使如此,“太”與“忒”的比例也遠遠大于金、元、明時期的作品)。在《紅樓夢》第八十回中“太”、“忒”的比例已接近于10∶1,考慮到“忒”、“特”主要在現(xiàn)代漢語的北方方言特別是北京話里使用,而曹雪芹的語言習得及成熟期(1至13歲前)都生活在南方,他不用“特”,使用“忒”的次數(shù)比高鶚及文康少得多,就很容易理解了。
太忒特 (金)董西廂 0120 (元)元曲選25158 0 元曲選外編12412 (明)西游記13560 四聲猿2192 牡丹亭1200 燕子箋4110 (清)桃花扇1320 長生殿840 紅樓夢第八十回112120 后四十回40142 兒女英雄傳9100
(注:這個統(tǒng)計并非絕對準確,但不影響三者大的比例,另外,戲曲是曲文、賓的一起統(tǒng)計的,若分開統(tǒng)計,百分比會有不同,但大體情況未變。如在《元曲選》曲文中,“太”出現(xiàn)8次,“忒”出現(xiàn)115次;賓白中“太”出現(xiàn)17次,“忒”出現(xiàn)43次。)
參考文獻:
[1]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西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4]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5](清)文康.兒女英雄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日)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M].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