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王 楠
(安徽省口腔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2)
牙科焦慮癥(dental anxiety,DA)又叫牙科畏懼癥,是指患者對牙科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緊張心理,以及在行為上表現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躲避治療的現象。其存在對早期就診率、診療質量等均有影響,在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國內外報道40%[1,2]左右。牙科焦慮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與牙科醫(yī)師的合作,延誤了治療過程,導致診療質量下降。本文對200例口腔門診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并對牙科焦慮癥進行初步探討。
2010年5月~10月在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綜合科門診就診的患者中,選擇年齡20`50歲者,按簡單隨機法原則隨機分發(fā)200例問卷,填寫回答后當場收回。獲得問卷200份,均屬有效問卷。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104例,初診患者115例,復診患者85例,平均年齡32.5歲。
表1 改良式牙科焦慮癥量表
本文的調查問卷包括以下3個部分內容:①患者的性別、學歷、初診、復診、有無牙科就診經歷(如有,治療經歷如何);②楊少清[3]根據柯氏牙科焦慮癥量表[4](Corn dental anxiety scale,CDAS)作適當調整而形成的改良式牙科焦慮癥量表,見表1;③對焦慮原因的調查,內容包括:害怕疼痛,候診時間過長,擔心被拔牙,擔心醫(yī)師的技術好不好,擔心會被亂收費,擔心醫(yī)護人員的態(tài)度,擔心被傳染疾病,害怕渦輪機的聲音,對醫(yī)院環(huán)境不熟悉,口腔衛(wèi)生狀況(口腔異味)等等的心里因素。
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不同性別患者和有無牙科就診經歷患者DA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3);不同學歷患者以及初診、復診患者DA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4、5)。
表2 不同性別患者DA比較
表3 有無牙科就診經歷患者DA比較
表4 不同學歷患者DA比較
表5 初診、復診患者DA比較
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患有牙科焦慮癥的患者在候診和就診過程中心率和心率變化率顯著增加,重度焦慮癥患者心率比普通者加快10~15次/分鐘[5]。牙科焦慮癥是口腔門診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口腔門診患者回避治療的主要原因。本文以DAS得分>11診斷為牙科焦慮癥患者。調查發(fā)現牙科焦慮癥的發(fā)生率在人群中是比較高的,由于牙科焦慮癥的存在降低了早期就診率,使診治過程更加復雜,導致診治質量和牙醫(yī)的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國內外研究表明,DA的發(fā)病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女性DAS分數普遍高于男性,女性DA的程度比男性嚴重[6,7]。而在本調查中發(fā)現,不同性別的患者的牙科焦慮癥的發(fā)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無牙科治療史的患者對牙科焦慮癥的發(fā)生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選取的量表、對象及調查分析方法等均有關。
在本調查中發(fā)現,學歷不同的患者對牙科焦慮癥的發(fā)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中,患病率比較低,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知識面相對較廣,對于牙科治療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國外的研究發(fā)現患者到牙科就診的頻率與焦慮水平呈負相關[8]。
初診和復診患者對牙科焦慮癥的發(fā)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初診者由于間接受到周圍人們對牙科不良刺激的傳播或恐嚇,或是聽到過他人較為夸張的負面渲染,負面暗示使患者在就醫(yī)前已產生聯(lián)想而發(fā)生焦慮。復診者是由于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疼痛難忍的牙痛治療經歷,或是由于記憶中的不良牙科印象,十分懼怕再經受牙科的不良刺激,因而對牙科電動設備等進行治療產生極強的抵抗性,而這些因素可加劇了患者害怕和逃避下次就醫(yī)或二次復診。近期的研究認為,既往牙科治療中的創(chuàng)傷、對疼痛的恐懼及患者對侵入性操作的擔心等,都容易使患者變得焦慮[9],而痛苦的牙科經歷是DA最主要的原因。
從本調查中可見,在口腔門診患者中牙科焦慮癥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患者由于對牙科焦慮和恐懼,常出現避醫(yī)行為,不愿就診或定期檢查,導致口腔健康狀況下降。牙科焦慮癥的發(fā)生及程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加強對牙科知識宣傳外,還應加強醫(yī)患、護患之間的交流,提高臨床的操作技能,積極改善就診的環(huán)境,采用無痛技術例如在局部麻醉時應注意使用較細而銳利的針頭注射,在治療過程中操作輕柔、熟練和準確[10]等一系列措施,才能盡量地緩解患者的焦慮程度,更好的配合牙科治療。
[1] 吳友農.概述牙科畏懼癥[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1997,7(3):199-201.
[2] 黃文庚,曾紅,徐平.大學生牙科焦慮癥調查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31):105-106.
[3] 楊少清.改良牙科焦慮量表及牙科焦慮病因的研究[D].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1994.
[4] Corah NL.Development of a dental anxiety scale[J].J Dent Res,1969,48(4): 596.
[5] 李俊生,韓培彥,張文奎.口腔焦慮癥的臨床分析與心里治療[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4,3(10):21.
[6] Enkling N,Marwinski G..Dental anxiety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residents of a large German city[J].Clin Oral Investig,2006,10(1):84-91.
[7] Firat D,Tunc EP,Sar V.Dental anxiety among adults in Turkey[J].J Contemp Dent Pract,2006,7(3): 75-82.
[8] Aimfield JM,Spencer AJ,et al.Dental fear in Australia: Who is afraid of the dentist?[J].Aust Dent J,2006,51(1): 78-85.
[9] Heaton LJ,Carlson CR,Smith TA,et al.Predicting anxiety during dental treatment using patients self-reports: less is more [J].J Am Dent Assoc,2007,138(2):188-195.
[10] 葛立宏.兒童口腔科治療中的焦慮和疼痛控制[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4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