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山
(吉林省白城衛(wèi)生職工中等專業(yè)學校,吉林 白城 137000)
解剖學是一門著重研究正常人體器官形態(tài)、組織結構、毗鄰關系的一門基礎醫(yī)學學科,其特點是結構復雜,名詞術語多,難記憶、易遺忘,常使學生感到苦惱和困惑。在多年的解剖學教學中,即使是專業(yè)人員也難免偶有忘卻之事。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在授課時除了利用模型、掛圖外,還可以運用繪圖形式講述某個器官組織形態(tài)結構及其毗鄰關系,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解剖學教學實踐中,為了加深學生學習解剖學的印象,可以運用掛圖。但是,掛圖固然標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現(xiàn)在:
掛圖是根據(jù)系統(tǒng)、整體內容而設計的,具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內容較多。在利用掛圖授課時,往往是針對某一局部結構和內容進行講解,而其他與本堂課無關的內容會干擾、影響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講解體循環(huán)主動脈干這部分內容時,所用掛圖是局部解剖圖,由于該圖所示的肌肉和血管的顏色相似,會影響到學生對血管的觀察。如果將掛圖上血管的位置、走形繪制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學生較易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
掛圖上的某些結構偏小、逐級放大不連續(xù),達不到直觀效果。
如在講解小腸結構這部分內容時,要說明小腸黏膜的特點及皺襞的形成往往要翻幾張掛圖,并且部分內容可視性較差。如果采用逐級放大的繪圖形式來逐步展示皺襞、絨毛和微絨毛的形成,就可充分說明 的三級突起的結構特點。
再如講解腎臟的組織結構,以腎臟的冠狀切面圖引入到腎臟的組織圖,學生對圖的過渡不易理解。而利用繪圖的形式逐漸過渡來說明腎單位的結構特點與滲透、梯度的形成以及尿濃縮機制的關系,并逐級放大,進一步講述濾過膜的組成和終尿的形成。
繪圖是以圖形的方式對解剖學理論知識的再現(xiàn)。教學實踐證明,多采用簡單明了的線條繪圖講解解剖知識,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清楚、簡單、明了,色彩鮮艷的繪圖可以抓住學生的無意注意,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穩(wěn)定性和思維的導向性,從而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繪圖的設計很重要,但在黑板上繪圖要做到布局合理,不能與板書沖突。因為,板書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門面”,是教師講解的特殊語言,而繪圖設計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如果無條理、信手東涂西畫、無美感,學生看了會心煩意亂,反而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在使用黑板搞繪圖設計時,要合理布局,留出大部分主區(qū)和小部分備用區(qū)(圖1)。的備用區(qū)。授課時,要充分利用備用區(qū)邊講邊畫,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備用區(qū)具體要留多少,要根據(jù)本次課所學的內容和自己的教學習慣及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要做到繪圖的合理設計與布局,應做到以下幾點:
在圖1中,(1)、(2)、(3)是板書的主區(qū),而(4)是板書(1)(2)(3)(4)(備用區(qū))
一個優(yōu)良的繪圖設計對教師授課有較好的輔助作用。解剖學教室應有良好的審美意識和繪畫技藝,如果繪畫時信手亂畫,極不規(guī)范,學生不但不理解圖的含義,也對教室的教學能力和業(yè)務水平形成負面影響,會有一個很低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影響教學和教育質量,學生也常常依樣畫葫蘆,直接或間接地使學生養(yǎng)成了亂寫亂畫、學習極不認真、工作極不負責的態(tài)度或習慣,直接影響將來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師的行為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起到了一個潛移默化和導向的作用。
在黑板上繪圖時,一般應該借助繪圖工具。相反,應該在課外多做練習,或者于課前實現(xiàn)繪制在黑板上,這樣不會因時間過長而影響整個教學過程,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其目的是為了突出需要注意的內容或重要的結構,為了配合實際色彩或掛圖的彩色要求,盡可能做到科學化、規(guī)范化。比如動脈涂成紅色,靜脈涂成藍色,淋巴涂成綠色,神經涂成黃色,使繪圖更加醒目。由于色彩的強烈對比,能對視覺引起新鮮感,加深了學生印象,能使重點突出,提高教學質量。
在繪圖過程中,要真正地將人體某器官結構完整地描繪出來,必須注意其結構特點、名稱、細微結構和相互關系等知識點,這樣既可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可加強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同時,從心理學角度看,繪圖本身與枯燥的理論研習相比蘊藏著一定的趣味性,能繪出一幅號圖畫會增加學生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增加對解剖學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成功的基礎。另外,繪出人體器官解剖結構是醫(yī)學生今后從事醫(yī)學臨床實踐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實踐證明,學生經過不斷的繪圖練習,學習效果會得到明顯提高。
實際繪圖是指用直觀的圖形將解剖器官的形態(tài)臨摹出來,既可以間接明了,也可以細膩逼真。簡明能加深學生對大體結構的記憶,細膩可引起學生對細微結構變化的注意。在繪圖過程中,可先簡后繁,兼顧多個知識點。
抽象繪圖是指充分發(fā)揮繪圖者的抽象思維能力,在腦海中將器官結構及其毗鄰關系反映出來。這需要經過理論反復驗證,最后形成正確的印象,并對這一印象的記憶逐步加深。
可以邊閱讀邊畫,邊聽邊畫或按圖臨摹,也可以默畫、填圖或想象。其中,前三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后三者必須在充分理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之上,進行大量的標本、模型、圖譜觀察等實踐學習,需要反復印證,從而有效地保持記憶的長久性。
繪圖練習要有耐心,要長期堅持。不怕畫得不像,關鍵是能畫出結構、記住名稱,注意變化和相互關系。熟能生巧,久而久之便能掌握好這一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記憶能力,最終提高對解剖學的學習能力尤其是自學能力。
另外,要學好解剖學必須會把課本、掛圖、標本(模型)、繪圖和大體相結合,把 死的課本知識、掛圖、標本、繪圖和活的個體相互對照,活學活用,增加學習興趣,強化解剖學知識的記憶和運用,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教師要上好解剖課,除需具備較高的業(yè)務理論知識外,還必須講求教學藝術,尤其是自己的繪圖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繪圖能力,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所以,一個高水平的解剖學老師,必須有一手漂亮的板書和繪圖的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對自己敬慕和信任的程度,可以使學生得到美的欣賞和享受,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和欣賞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