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松 劉宏 李波 李周
(安徽省壽縣中醫(yī)院外科 安徽 壽縣 232200;①壽縣公安局法醫(yī)室)
腹部創(chuàng)傷傷情復雜,同時兼有多發(fā)傷及復合傷,病情重且變化迅速,常危及生命。為了提高基層醫(yī)院診治水平,現將我院自1990年開展120急救以來收治的180例腹部創(chuàng)傷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80例,男145例,女35例。年齡最小者2歲,最大77歲。多為18~35歲(120例,占66.5%)。致傷因子以車禍傷為最多,共99例(54.8%),其次為銳器傷,共42例(23.2%),其余為跌傷、鈍器傷及電擊傷等。其中腹部閉合性損傷118例(占65.8%),開放性損傷114例(占63.2%)。腹部同一器官多處損傷60例,占33.3%,最多者達6處損傷。應用創(chuàng)傷嚴重度評分法[1](AIS-ISS)評分,本組ISS值≤16分者72例,占40%;17~60分者102例,占56.8%;61~75分6例,占3.2%。本組病例均行腹部穿刺檢查,穿刺結果見表1。
表1 180例腹腔穿刺結果
1.2 治療及結果 手術治療127例,占70.3%;非手術治療53例,占29.7%。痊愈129例,占71.6%;死亡21例,占11.6%。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8例,感染性休克3例,循環(huán)衰竭3例,多臟器功能衰竭(MODS)7例。死亡病例均為3處以上的多臟器損傷。6例61~75分者全部死亡;17~60分者死亡14例,占13.6;小于16分者死亡2例。
2.1 腹部創(chuàng)傷的診斷及誤診原因分析 腹部臟器損傷傷情復雜,往往為多器官損傷,且傷情較重,由于基層醫(yī)院條件的限制,給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這就要求醫(yī)生對腹部損傷要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能單純滿足于搶救明顯的顱腦外傷、四肢骨折、外出血等,而應密切注意腹部情況,尤其是閉合性腹部創(chuàng)傷者。本組1例系小腸穿孔,患者受傷時,在外院診斷為右側多發(fā)性肋骨骨折及右髖關節(jié)脫位,而忽視患者的腹脹、便秘等,25天后由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轉入我院。查體:腹膨,腹肌硬?;颊咔闆r差,行小腸修補,術后5天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復習該患者資料,如當時行腹穿或注意腹部情況,應不難診斷其有腹膜炎體征。腹穿簡便易行,是診斷腹部創(chuàng)傷可靠的手段,其陽性率可達80%以上[2]。除腹腔穿刺外,本組病例均行X線及B超檢查,以提高確認率。對空腔臟器穿孔小、空腹穿孔、破損部位被網膜包裹者,穿刺陽性率低。對疑有上述創(chuàng)傷者,應多次反復穿刺并注意觀察腹部情況。
2.2 腹部創(chuàng)傷的處理 腹部創(chuàng)傷的處理是一個復雜的涉及多個科室的系統(tǒng)工程,從患者入院起就應做好充分準備。我院接診患者后,即通知相應科室醫(yī)生,在入科前,一系列檢查均已完成,這樣就節(jié)省了搶救時間。
術前以挽救生命為主,腹部損傷多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本組占57.4%。多臟器損傷者在接診時即由120醫(yī)生進行復蘇,制止外出血,行骨折固定。同時積極抗休克,一般選用兩條靜脈通道,本著“先快后慢”、“先晶后膠”、“先鹽后糖”的原則,盡快輸血,保證有效循環(huán)血量,防止MODS的發(fā)生。在抗休克治療無效或抗休克的同時,積極手術止血。本組1例脾破裂,送來時血壓為零,患者神智消失,快速靜脈通道建立后即送入手術室,未經麻醉即剖腹行脾切除,得以救治。另有1例系上腹及右下肢外傷,血壓70/50mmHg,考慮生命體征平穩(wěn),予腹部CT及右下肢X線檢查,患者再次出現休克,血壓降至60/40 mmHg,搶救無效死亡。分析原因可能是腹腔內實質臟器延遲性破裂,搬運檢查過程中加重創(chuàng)傷,以至失去手術時機。
剖腹探查術中應首先制止出血,可采用鉗夾或填塞方式壓迫出血部位,待血壓回升后再行修補術。腹部創(chuàng)傷,選好探查切口很重要,要滿足探查重點部位甚至探查全腹腔的需要,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是最適用的探查切口[3]。探查過程既要簡捷又要全面,防止遺漏受損臟器,尤其應注意外傷性膈疝、十二指腸及胰腺損傷、多臟器損傷等。同時也要注意同一臟器多處損傷。本組1例脾破裂、膈、肺多發(fā)傷患者在剖腹時僅做了脾切除,而未對膈肌及肺全面探查,致再次手術修補膈肌及肺,并發(fā)電解質紊亂死于MODS。
2.3 死亡病例分析 本組死亡21例中,ISS>60分者,無1例搶救成功,直接死于失血性休克、呼吸循環(huán)衰竭及嚴重多發(fā)傷。17~60分者,病死率為13.6%,主要死于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顱腦損傷的中樞性呼吸衰竭及MODS。2例<16分死亡病例是由于誤診造成的,其中1例為胃部3處破裂,于外院行3次剖腹探查才查清損傷部位,在感染、電解質紊亂狀態(tài)下轉入我院,而死于MODS。4例腹部血管損傷均死亡,說明腹部大血管損傷依然是腹部外傷死亡的主要原因[4]。腹部創(chuàng)傷的死亡與多發(fā)傷及合并傷關系密切,ISS值越高,多發(fā)傷越多,重要臟器損傷愈重,病死率愈高。對于ISS低者,應盡量避免誤診及漏診,盡早手術,并盡早保護重要臟器功能,以防止MODS的發(fā)生,降低腹部創(chuàng)傷的病死率。
[1]陳孝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41-242
[2]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6 -77
[3]黎沾良.普通外科常見手術切口選擇和路徑[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1):63
[4]周兆熊,張紀蔚.腹部血管創(chuàng)傷及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1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