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敏
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而言,最難寫的是作文,作文簡直成了令人頭痛的“頑癥”了。學生寫作難在哪里?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說的欲望。而情境作文教學著眼于學生的整體和諧發(fā)展,以情境創(chuàng)設為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想象,從而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要說,有效實踐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新理念,成為習作教學中的一朵奇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種最佳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表達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張老師執(zhí)教的情境作文教學課——《袋子里的秘密》,在作文選材上就別出心裁。因為《袋子里的秘密》本身就讓學生對它充滿了新鮮好奇,加上張老師的開課導語,一下子就吊起了學生的胃口。她說:“同學們,再過幾天,元旦就要來了,這里張老師給同學們備了一份禮物,瞧——”孩子們一聽老師送禮物給自己,真是叫化子拾元寶——樂不可支。他們迫切地想知道老師送的是什么禮物?這樣,上課伊始,老師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自主表達的興趣。特別是第一個學生上臺猜物的場面,更是設計得錦上添花。在這個“猜物”情境中,猜物的同學或摸或搖或掂,可真是把同學們支的“招”全用上了,而臺下的學生更是屏氣凝神,睜大眼睛盯著臺上同學,恨不得自己變成孫悟空鉆進袋子里看個究竟,然后告訴猜物的同學……這真是教學無痕啊!學生不知不覺融入了預定的情境中,伴隨著情感之窗的開啟,語言的閘門打開了。此時,學生不但有話可說,而且想說、樂說,發(fā)言當然精彩紛呈。
二、利用情境,注重觀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觀察能力。”因為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認識,硬要他們去表達、去反映則是不可能的。另外,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致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
我在執(zhí)教情境作文《品橘》一課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入手,分了四步進行教學:一是看一看。首先,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橘子的形狀、顏色和大小,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會觀察的方法,養(yǎng)成仔細觀察事物的好習慣。二是摸一摸。因為大千世界,水果品種繁多,它們的外表也不盡相同。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那黃澄澄、金燦燦的橘子,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種水果的了解。三是聞一聞。讓學生知道,光憑眼睛看事物,了解是不全面的,還要用鼻子聞一聞,了解它的的氣味。四是嘗一嘗。橘子是我們經常吃的東西,親口嘗一嘗,品味一下它的味道,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把握橘子的特點??傊ㄟ^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懂得了觀察水果不僅要仔細看一看,還要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調動眼、口、耳、鼻、手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這樣才能較全面地把握它們在顏色、形狀、味道等方面的特點,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插上翅膀,放飛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習作的任務:“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比说南胂筮^程,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過程。想象越發(fā)展,越有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作文教學是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想象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溫秋霞老師執(zhí)教的情境作文課《神奇的“胖大海”》,就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如:實驗開始,溫老師把“胖大?!眮G進了裝著熱氣騰騰的開水的杯子里,她笑瞇瞇地說:“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
生:“我看見老師把一顆“胖大?!比舆M了杯子里?!?/p>
師:“發(fā)揮你的想象說一說?!?/p>
生:“我看見老師把一顆“胖大海”扔進了杯子里,它像小魚一樣,在吐泡泡呢?!?/p>
……
瞧,小學生天真活潑,多有想象力。學生在溫老師的引導下,想象多豐富呀!我想:在情境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情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我覺得情境作文教學的魅力就在于它創(chuàng)設富有情趣的習作環(huán)境,摒棄了過去習作指導模式化的傾向,變封閉為開放,化枯燥為活潑,從而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更加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它解決了學生“沒話可說,沒內容可寫”的問題,為習作教學打開了一扇美麗而充滿希望的窗。我想:情境作文教學雖然還處在探索階段,但一定會成為習作教學中一朵綻放的奇葩!◆(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