チョウヘイ 淮海工學(xué)院 蔣慶榮/譯
“麻雀來腳下,大家共耍同作伴,皆為身孤單”。這是小林一茶創(chuàng)作的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定型詩,來源于“俳諧連歌”。俳句僅由五七五共17個音構(gòu)成,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詩歌形式。和歌(短歌)是五七五七七的形式,連歌是由兩個以上的人分別吟詠五七五(上句)和七七(下句)相互唱和為樂的形式。兩者都是日本傳統(tǒng)的詩歌體裁,是王公貴族們的一種風(fēng)雅活動。與此相對,具有強烈草根特點的詼諧藝術(shù),即“詼諧的連歌”從室町時代末開始盛行,后來被稱為“俳諧”。江戶時代前期松尾芭蕉登場,將“俳諧”第一句的五七五(日語叫“發(fā)句”)發(fā)展成優(yōu)秀的詩歌形式。“俳句”一詞是明治時代中期由正岡子規(guī)從“發(fā)句”修改而來的。芭蕉的俳句給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等后世的俳句詩人以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至今未衰。
俳句最基本的修辭技巧是在17個音中加入季語。
季語就是象征季節(jié)的詞語。與謝蕪村有“菜花一抹黃,月漸東升尚未央,斜陽掛西方”一詩,其中的“菜花”就是表示春天的季語。日本四季分明的大自然是催生季語的條件。
另外,也有像尾崎放哉的“咳嗽聲碎,無人應(yīng)對”那樣既沒有季語,也不是五七五形式的俳句。
俳句還有一個重要的修辭手法叫斷句詞。通過斷句詞喚起讀者的余韻、余味、詠嘆、判斷等情感?!袱洹埂袱剩ㄔ眨埂袱堡辍沟鹊染褪谴硇缘臄嗑湓~。松尾芭蕉的“閑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一詩,日語原文是「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其中的「や」就是斷句詞,通過它的作用,釀出古池、水聲等余韻。
詩歌越短,余韻就越重要。漢詩亦不例外。缺乏余韻的詩歌無法喚起讀者的共鳴?!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一詩,描寫了萬里長城以北邊關(guān)要塞的荒涼景象,使讀者聯(lián)想起“不歸士兵”的命運,悲從中來。松尾芭蕉也寫過“夏日草凄涼,功名昨日古戰(zhàn)場,一枕夢黃粱”這樣的詩句,刻劃了亂世榮華的虛幻。
“HAIKU”這一英語詩歌的形式來源于俳句,并盛行于世界。在中國也誕生了“漢俳”這一詩歌藝術(shù)。
俳句可說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將世間萬物壓縮于方寸,并從中發(fā)現(xiàn)了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