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志剛
孫中山自衛(wèi)手槍上海公安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文/汪志剛
孫中山自衛(wèi)手槍
站在2011年的時光年輪上,回首100年前那場驚天動地,決定中華民族之命運的辛亥革命,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那份改天換地的硝煙彌漫,那份浴血搏擊的刀光劍影。
展陳在上海公安博物館四樓警用裝備館里的孫中山自衛(wèi)手槍(勃朗寧Browning,6.35口徑,槍號:464550),見證了這一翻天覆地的重大歷史變革,見證了辛亥革命前后幾十年的腥風血雨,見證了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的至理名言。
1895年10月26日,革命黨人組織的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先生脫險奔赴香港,然后取道美國檀香山,最后到達英國倫敦避難。在倫敦期間,孫中山先生遭人密報,被清政府駐英國大使館逮捕。在緊要關頭,經(jīng)孫中山先生學醫(yī)時的老師康德黎四方奔走,鼎力相助而獲救。在送孫中山先生離開倫敦之際,為防再遇不測,康醫(yī)生親送孫中山先生一把4英寸勃朗寧手槍(槍號:464550),作隨時防身自衛(wèi)之用。
從英國返回廣州后,這把勃朗寧手槍就一直跟隨孫中山先生。無論是1900年組織的惠州起義,1905年8月創(chuàng)建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及至1915年、1916年兩次組織討袁行動,這支勃朗寧手槍一直由孫中山先生親自攜帶,從不離身。
但是,1916年以后,這支勃朗寧手槍走向何處?不得而知!1956年2月,歷經(jīng)40年漫長時光以后,一位市民走進盧灣公安分局的大門,揭開了縈繞在孫中山先生自衛(wèi)手槍上的謎底。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在收容清剿國民黨散兵游勇和潛伏匪特的斗爭中,大張旗鼓地大力收繳散落在民間的槍支彈藥。私藏槍支彈藥是種犯罪行為已為全民所共識。
1956年2月8日,上海市盧灣區(qū)居民蕭女士伴著黃昏的落霞,走進了盧灣公安分局治安股,從一個層層包裹的布包里,拿出兩支異常精致、保存完好的4英寸勃朗寧手槍。槍號分別為:464550和327700。同時還有108發(fā)黃澄澄的專用子彈。隨同這兩支手槍一同上繳的,還有三張泛黃的手書信箋。正是這三張由孫中山原秘書蕭萱先生親手書寫、極其珍貴的信箋,揭開了孫中山自衛(wèi)手槍40年來去向的謎底。
蕭萱又名紉秋,歷史上曾任孫中山先生秘書,參加過同盟會,當過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和國民黨湖北省主席。那么孫中山先生的自衛(wèi)手槍又如何到了他秘書蕭萱的手上呢?
孫中山先生像
蕭萱先生的三份手稿,藏上海公安博物館。
1916年5月18日,在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今淡水路)14號,發(fā)生一起槍擊事件,革命黨人陳其美(字英士)被袁世凱派遣的兩名槍手殺害。當時蕭萱、丁景梁、吳忠信等革命黨人都在隔壁議事,因事發(fā)突然,聽到槍響,迅即趕來,賊人已走。
且看蕭萱先生第一份手稿對此事的描述,全錄如下:
此四寸“第四六四五五○號”小勃朗寧手槍,系本黨總理孫先生親自衣袋中取出授余者。緣陳英士先生于上海薩坡賽路(今淡水路)十四號寓內(nèi)遇刺時,余在鄰室聞聲出,視盜眾正奪門而逃,見余至,出槍回擊,余跳而免。因馳至環(huán)龍路(今南昌路)第四號寓告知總理,蓋余當時與總理皆居此。總理聞耗驚問傷勢如何,余言:“有彈貫入頭額及頰內(nèi),不可救矣?!笨偫眵鋈?。有間,即被衣,言自往視英士。有同志力阻,謂行刺者必袁世凱所遣,英士已不幸,慮有兇人尚伏鄰近以伺,吾黨總理不宜輕出??偫硌裕骸百\欲甘心者為英士,英士不幸,兇人必鳥獸散,吾何畏乎?且英士為黨國死,吾即可不一往視!”遂以此槍授余,令相從行事。后余將繳還,總理言:“即以付汝,長作紀念,共毋相忘英士之殉黨國也?!币虼耍殡S著孫中山先生十幾年的自衛(wèi)手槍,就這樣交到了蕭萱先生的手上。
發(fā)生槍擊事件以后,國民黨總部即為一批革命志士配發(fā)了自衛(wèi)手槍。蕭萱先生獲配發(fā)的手槍,也是一支與孫中山自衛(wèi)手槍完全一樣的4英寸勃朗寧,槍號為:327700。有其手書為證:
此第三二七七○○號四寸小勃浪寧手槍,系陳英士先生被刺后,黨內(nèi)給余。此同時,得此種小槍者為余及丁仁杰、余劍光三人耳。丁、余俱已物故,惟余存在。今檢視此槍,何勝傷感。
此后幾十年,蕭萱先生就一直珍藏著這兩支非常精致的勃朗寧小手槍。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公安局收繳民間私藏槍支彈藥的力度越來越大。蕭萱先生自感私藏槍支有違政府法令,但又舍不得上繳,于是對槍支做了破壞性處理,以為如此這般就沒問題了,想以此作永久保存。且看其手稿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種種情結:
此兩物,余自始存留至今三十余年矣。上海解放后,軍政兩府有私藏此類之禁。余檢出審量,以為奉繳政府是也,而惜此有紀念性珍物之失去。如仍舊存留,則明觸冒禁令。于是抽去撞針錘(壞其彈絲)而敗之,作用既失,即為廢物,而大體存在,猶可紀念。應于感念私情,慎遵法禁之旨,并顧兩全也乎。
1955年1月,蕭萱先生病故。1956年2月,蕭萱先生的女兒即將其父親珍藏的兩支勃朗寧手槍連同108發(fā)專用子彈,一起上繳給了盧灣公安分局。
1999年,上海公安博物館建館之際,這支孫中山先生的自衛(wèi)手槍被征集到館,成為上海公安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值此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目睹珍貴遺存,重溫這段歷史,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的至理名言,宛如慈父諄諄教誨,依舊回響在耳邊?!?/p>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