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斐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某城市快速路工程位于西南某省,為當?shù)鼗A設施建設重點項目。此工程中存在一處高填方路段,填方高度約10~47 m,填方處地形地貌情況為:沖溝剝蝕地貌,地形坡向為310°,坡度為20°~40°。該填方區(qū)第四系(Q4)覆蓋層為含碎石的殘坡積土和填土。下伏基巖為強風化~中風化白云巖。填方區(qū)下方約150 m處為生活小區(qū),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
原設計中最高填方處采用三級放坡,坡率均為1∶1.5,坡腳處采用抗滑樁板墻進行收腳。回填施工時正值雨季,根據(jù)現(xiàn)場在樁板墻墻頂布置的位移觀測點,一場暴雨過后,部分樁頂位移發(fā)生了較大變形,由現(xiàn)場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反映出:樁頂最大變形速率達到1 cm/h,而且有變形速率增大的趨勢。如不采取措施,樁將最終折斷并將對下方生活小區(qū)形成巨大威脅。經(jīng)各方?jīng)Q定停止一切施工,待找出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處治措施后方可恢復施工。
通過對原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抗滑樁的強度和剛度均滿足要求。就抗滑樁設計理論而言,樁頂發(fā)生如此大的位移,可以推斷樁迎土側承受的下滑力大大超過設計要求。經(jīng)過現(xiàn)場調查,現(xiàn)場地形較陡,坡度達到20°~40°,一方面由于施工工期緊張,施工方未按要求進行充分夯實,壓實度未達到規(guī)范要求,另一方面施工期正值暴雨,雨水下滲,增加了填料的重度,同時降低了填料的綜合內摩擦角。整體填料順地勢下滑,大大增加了抗滑樁板墻所承受的下滑力。經(jīng)過計算復核,當滑動體底部摩擦系數(shù)從0.25~0.4之間變化時,采用傳遞系數(shù)法計算剩余下滑力,最不利滑面每延米推力變化趨勢如表1所列。
表1 延米剩余下滑力與滑面摩擦系數(shù)關系表
由表1可以看出,延米下滑力隨著摩擦系數(shù)的變化,其增加的幅度十分明顯,而填土的摩擦系數(shù)與壓實度直接相關,因此可以推斷,壓實度不滿足要求及暴雨增大填料重度且降低滑面摩擦系數(shù)是直接導致抗滑樁發(fā)生大變形的原因。
考慮到該工程下方居民小區(qū)的安全,如不及時采取應急措施,抗滑樁板墻一旦傾倒,其后大量填方將順著地形一直沖向居民小區(qū),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經(jīng)研究,決定先采取臨時搶險措施后進行永久治理方案的研究。臨時搶險措施如下:
“減載反壓”為基本指導思想?!皽p載”即減少樁板墻承受的下滑力,對樁后的填土進行部分清除;“反壓”即提高樁板墻的抗力,用砂袋順著樁高方向碼砌,縱向寬度不小于5 m。同時在樁前至少20 m處,用砂袋堆碼成攔土壩,攔土壩高出地面1.5~2 m,以防止可能的滑落順著地勢沖向居民小區(qū)。臨時處治方案見圖1所示。
現(xiàn)場經(jīng)過采取臨時搶險措施,通過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反映:樁板墻的變形速率大大降低,樁頂位移變化速率由原來的1 cm/h大幅度減至1 mm/h,從而為制定永久處治措施及施工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圖1 臨時處治方案簡圖
根據(jù)現(xiàn)場抗滑樁板樁頂?shù)奈灰票O(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樁頂最大位移接近2 m,理論上推斷混凝土最大裂縫已達到厘米數(shù)量級。這說明樁板墻結構受拉區(qū)鋼筋已發(fā)生塑性變形,雖暫時可提供一定抗力作用,但相對于該工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 a,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力鋼筋將逐漸被腐蝕,最終將完全退出受力體系,即最終抗滑樁板墻將完全失去支擋作用。因此永久治理方案中應不再考慮既有抗滑樁作用。基于以上因素考慮,共提出兩種處治方案。
方案一:在不增加用地的前提下,就地在原抗滑支護體系處重新建立抗滑支護體系,即在既有抗滑樁后打設鋼管樁,并向鋼管樁內灌注混凝土形成鋼管混凝土,并在鋼管樁頂用鋼板進行焊接以形成一個整體,并澆注混凝土冠梁。此方案存在以下優(yōu)點:無需增加用地;但存在以下缺點:鋼管樁需嵌入下覆中風化白云巖層較大深度,以提供足夠的抵抗力。而勘察成果表明:下覆中風化白云巖單軸飽和抗壓強度為36.45 MPa,巖石屬較硬巖,鉆頭鉆進十分困難,可實施性差。
方案二:在增加用地的前提下,在原抗滑支護體系外重新建立抗滑支護體系,即在既有抗滑樁前順地勢進行填方,并采用抗滑擋土墻進行支擋。此方案存在以下優(yōu)點:可實施性強,且運營中如高填方段存在下滑等災害性前兆便于利用空間進行處置,有利于控制高填方段運營中的長期穩(wěn)定;但存在以下缺點:需新征用土地。
考慮到該高填方段處于溝谷中,且下方不遠處為居民小區(qū),如運營期間中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滑動等產生滑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xiàn)象將對小區(qū)造成安全隱患。本著“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出發(fā),經(jīng)對比分析,最終決定采納方案二為推薦方案。
對于推薦方案,需要確定抗滑擋墻承受的下滑力及擋土墻形式及尺寸。下滑力的確定較簡單,可根據(jù)傳遞系數(shù)法確定。對于抗滑擋墻形式,通常為以下形式:擋墻墻面坡率通常為1∶0.3~0.5,甚至緩至1∶0.75~1。考慮到該工程中下滑力很大,理論上采用平緩的墻面坡率可大大增加擋墻自身穩(wěn)定性。但由于所處地勢及基巖面坡度較大,且擋墻墻趾前必須保留一定的襟邊寬度以保證地基的穩(wěn)定性,如墻面坡率平緩,需則擋墻基礎埋深及墻身高度將大大增加。因此制定方案時考慮采用相對較陡的墻面坡率,為此,對不同坡率的進行了試算以經(jīng)濟、合理地確定面坡坡率,具體如表2所列。從表2可以看出,坡率在0.25后發(fā)生較大變化,且規(guī)范中所要求的安全系數(shù)不小于1.3,故設計中面坡坡率采用1∶0.25。
表2 面坡坡率與地基土水平向安全系數(shù)關系表
但由于下滑力較大,采用抗滑擋土墻圬工量很大。如抗滑擋墻前能提供一定抗力則可抵消部分下滑力,從而可大大減少抗滑擋墻的圬工量。在抗滑擋墻前方進行填方,并且進行夯實處理(見圖2)。這樣可為抗滑擋墻提供一定的被動土壓力,并用護腳墻進行收口。
式中:Ep——墻前被動土壓力;
φ——墻前填土內摩擦角。
圖2 墻前被動土壓力計算簡圖
通過計算分析可知,抗滑擋土墻設計各因素中以地基土水平向抗滑為控制性因素,抗滑擋墻水平向抗滑受力如圖3所示。
抗滑擋墻所受力如下:
水平向總滑力=T
式中:G1、G2、G3——分別為抗滑擋墻、左側土楔、右側土楔每延米重量;
N——抗滑擋墻垂直于基底每延米反力;
F——抗滑擋墻平行于基底每延米摩擦力;
Ep——抗滑擋墻每延米被動土壓力;
T——抗滑擋墻每延米下滑力;
μ——地基土摩擦系數(shù);
α——抗滑擋墻地基與水平向夾角。
圖3 抗滑擋墻受力圖示
筆者曾考慮在墻基處設置凸榫可提供地基土水平抗滑能力,但這一方面需增大基底石方開挖量,另一方面可能在墻基于凸榫交界面處發(fā)生滑動錯斷而起不到抗滑作用。因此方案中考慮在抗滑擋墻基礎處布置錨桿,以提高地基土水平抗滑能力,為地基土水平抗滑提供一定的安全儲備(見圖4)。
圖4 永久處治方案簡圖
基于篇幅考慮,本文僅從結構安全的角度對臨時方案及永久治理方案進行探討,其中相應的截、排水措施等未在本文中進行介紹。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礎設施正在迅速的完善,特別是在我國西南省市的市政工程建設中,建設項目除具有公路、鐵路工程中所具有的地形、地貌、地質復雜性特點外,而且還具有靠近城市生活區(qū),與居民生活安全休戚相關的特點。因此,筆者建議:
(1)在地形、地勢變化大區(qū)域的高填方段,必須重視填料的壓實度,同時需開挖臺階平臺,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地基土自身的穩(wěn)定性,而且可能對附近居民區(qū)形成巨大安全隱患。
(2)抗滑擋土墻的結構形式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對于地形、地勢較平坦地區(qū),可采用較平緩的面坡坡率以利于抗滑擋墻的穩(wěn)定;但對于地形、地勢較陡地區(qū),采用較陡的面坡坡率可大大減少基礎埋深,從而大大減少擋墻墻身高度及基底開挖難度。
(3)高填方中必須加強監(jiān)測,巖土體及支護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能及時反映其變形及穩(wěn)定性發(fā)展情況,如能及時發(fā)現(xiàn)變形異常,則可在第一時間查找原因及制定處治方案,避免不良后果的產生。
[1]JTG 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S].
[2]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公路擋土墻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畢守一,抗滑擋墻整體穩(wěn)定參數(shù)敏感性的分析[J].安徽建筑,2011,(1):75-77.
[4]萬燕,大理至麗江大理客站滑坡整治設計[J].四川建筑,31(2):7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