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昊欣[上海杉達學(xué)院, 上海 201209]
作 者:高昊欣,碩士,上海杉達學(xué)院講師。
縱觀文學(xué)藝術(shù)的發(fā)展史,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愛情的歌吟。童話以古老的神話與傳說作為其源頭,也承載著人類對愛情的謳歌。在藝術(shù)童話的時代,愛情題材被傾注了更多的個性氣質(zhì),其中王爾德的《打魚人和他的靈魂》就是這樣精彩的藝術(shù)童話。《打魚人和他的靈魂》講述的是凡人與小人魚的愛情題材,在作家的筆下,這一題材煥發(fā)了新的活力。王爾德還提出了驚世駭俗的觀點:肉體的愛是純潔的、至上的,而靈魂卻是世俗的、墮落的、罪惡的。
童話《打魚人和他的靈魂》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年輕的打魚人出海打魚,在捕魚過程中捕到了一條美麗的小人魚,并且愛上了她,小人魚拒絕了他,說人魚是沒有靈魂的,只有他送走靈魂才能與她相愛。打魚人最后在女巫的幫助下送走了自己的靈魂,和小人魚在海底過著幸福的生活。打魚人被驅(qū)逐的靈魂在外面沾染了很多惡習(xí),雖然智慧和財富沒能誘惑打魚人,但是那個會跳舞的人間女兒的小白鴿似的小腳卻激起了打魚人的強烈興趣,他隨著靈魂去看了,卻被靈魂欺騙了。打魚人求助于女巫將他的靈魂驅(qū)走,可是靈魂一輩子只能被驅(qū)除一次。打魚人回到海邊,連著呼喚小人魚兩年,小人魚也沒有出來見他。靈魂請求回到打魚人的心里,可是打魚人的心已經(jīng)被愛填滿,靈魂再也進不去了。大海里起了很大的一聲哀叫,小人魚躺在打魚人的腳下死了。打魚人甘愿抱著小人魚的尸體一起被海水吞沒,他的心碎了,靈魂就找到一個入口進去了。他們被埋葬在一個不能生長香草的地方,一年后他們被埋葬之處開出了美麗的神奇的白花,從那以后這個地方的角上再也長不出任何一種鮮花來。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小人魚代表的是肉體的愛,是純潔的,而靈魂卻是讓人墮落的。王爾德在他的作品《道連·葛雷的畫像》中也曾經(jīng)表達了自己對靈肉的獨特觀點,他說:靈魂包藏著動物的本能,而肉體卻有超脫凡俗的時刻。感官能趨于精煉,理性卻會退化。
結(jié)構(gòu)主義屬于語言批評的一種類型,所重點強調(diào)的是將文學(xué)作品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來對待。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文學(xué)作品都包含了一個或多個潛文本。通過對潛文本的考察可以切近敘述者內(nèi)隱的意圖和價值,也可以將考察潛文本的過程當(dāng)做是不斷超越作者控制,尋求真相的過程。對王爾德的《打魚人和他的靈魂》進行閱讀分析,就可以發(fā)現(xiàn)文本下的潛在內(nèi)容。
1.打魚人的故事 打魚人是文本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故事線貫穿了整個文本。王爾德將打魚人作為了主要的敘述對象,或者敘述中的在場者。與他人的故事線有交叉部分,敘述文字占全文95%。
2.小人魚的故事 小人魚在文中僅有兩次短暫的出場以及一個無比倉促的謝幕,敘述者留給了我們大量的空白。第一次小人魚與打魚人邂逅,在全文中只占了8.3%的比重,作者用了最華麗的色彩和最溫柔的筆觸描寫了人魚的美麗外形和動聽的歌聲。第二次是迎接打魚人,在全文中占了0.2%,擁吻了打魚人后帶他沉入海里。最后一次描寫就是人魚的死亡,僅占全文的0.9%。
3.女巫的故事 女巫在這篇童話中卻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形象,占全文的16.2%。王爾德濃墨重彩地渲染了女巫的魅惑力。她以巫術(shù)和美貌不斷誘惑著打魚人,在上帝的拯救下,打魚人才逃此劫難,沒有淪為女巫的俘虜。她比小人魚的性格更加豐滿,同樣也喜歡打魚人,但她是邪惡的美。
4.靈魂的故事 靈魂參與的敘事篇幅有8814字,占全文63.1%。在這篇童話中,靈魂的故事也是最令人費解的。靈魂究竟有著什么樣的象征意義呢?小人魚對打魚人說:如果你肯送走你的靈魂,那么我就會愛上你。靈魂被送走后,就再也進不來了。沒有心的“靈魂”在世間游蕩時做盡了壞事。這幾個例子都說明了靈魂的存在給追求美和愛設(shè)置了障礙。王爾德認為每個人靈魂中都有懷疑主義,也就成了負擔(dān)。這篇童話中所說的靈魂顯然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幽靈、鬼魂,而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強大精神的約束力和控制力。它一方面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另一方面在人和最單純的快樂及藝術(shù)化的空間上設(shè)下了重重阻隔。
王爾德在靈魂的故事中運用了“三段式”的傳統(tǒng)套路,凸顯了“人間女兒的腳”所具有的神奇魅力。靈魂對打魚人的前兩次勸誘在靈魂的故事中占據(jù)了近乎一半的比重,“人間女兒的腳”怎會有如此的魔力使打魚人怦然心動呢?打魚人的審美取向是非常模糊而且形式化的。打魚人要逃離塵世的庸俗喧囂,擁抱美好的殿堂,但是終究沒有隔斷與世俗的聯(lián)系,被人間女兒的腳吸引了,可以看出,王爾德的作品使傳統(tǒng)的童話中所包含的智慧、善良都顯得蒼白無力。
5.神父的故事 神父在這篇童話中共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對打魚人拋棄靈魂進行勸阻,占全文的6%。另一次出場共有644字,占4.6%。在這一部分中,王爾德并沒將神父作為傳統(tǒng)童話中的大反派來處理。頑固得像石頭一樣的神父被這對情人所感化,并為他們祝福。童話的結(jié)尾讓我們又陷入了濃得化不開的悲哀和永遠填補不上的空虛之中,這種殉道式的死亡本身就有著一種悲劇美學(xué)的意味。
童話中這樣一個細節(jié)我們不能忽視,靈魂在被送走前,并沒有惡習(xí),他要求打魚人將心給他,打魚人說:“要使我把心給了你,我拿什么去愛我的愛人呢?”
靈魂說:“這個世界很殘酷,你多存點好心吧,把你的心給我,我害怕。”打魚人拒絕了靈魂的要求,和人魚沉到海底去了。王爾德仿佛是將靈魂塑造成了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得不到關(guān)愛和教育的孩子,懷著恐懼來到了人間,對世界充滿了恐懼,也沾染了很多惡習(xí)。當(dāng)它受到打魚人的痛斥時,它說:“你從前把我送到世界上去的時候,并沒有給我一顆心,所以我學(xué)會了做一切事?!蔽恼轮徐`魂反復(fù)地強調(diào)之所以作惡是因為主人將它拋棄時沒有給它一顆心,因此作者在肯定了打魚人對愛付出的同時,也對他拋棄靈魂有一絲指責(zé)的意味。
當(dāng)打魚人受到靈魂的誘惑去看人間女兒的小腳時,再次回到海邊呼喚人魚兩年,人魚也沒有見他,最終他寬恕了那個曾經(jīng)作惡多端的、導(dǎo)致愛情悲劇的靈魂。當(dāng)打魚人愿意讓靈魂回到他的心中時,靈魂卻進不去了。在打魚人抱著小人魚的尸體,并吻著她冰冷嘴唇的時候,靈魂找到了入口進去了,因為他的心是因充滿愛而破裂的。一個沒有靈魂的自然人的存在是不完整的,這里的“靈魂”也不再是那個墮落的靈魂,而是經(jīng)過升華的最高貴的靈魂。
小人魚在故事中象征著肉體之愛,但是有一些細節(jié)并沒有做明確的交代,如:她與打魚人婚后在海里的生活,打魚人到海邊她不出來見面,這些描述比較含糊,給讀者留了一些懸念。拋棄靈魂的打魚人和小人魚的肉體之愛是幸福的,但是小魚人也存在著偏執(zhí),即對人類靈魂持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通過對小人魚的靈肉觀描述可以看到王爾德的人性靈魂觀的一個側(cè)面,王爾德是十分矛盾的,他深知沒有靈魂的人格和愛情是不完整的,因此他安排小人魚死亡。
文本中,神父說人魚族是該詛咒的,小人魚是被上帝殺死的,這明顯是他的一己之見,沒有說服力。當(dāng)打魚人允許靈魂進入身體的時候,小人魚的愛情理想也就完全破滅了,這對作者來說是一個象征符號,說明作者不相信人性的靈魂,拒絕了靈魂。最后作者又回歸到理性,讓靈魂重新回到了打魚人的心里,不再流浪在世界上了,有心的靈魂和人類肉體的結(jié)合才是王爾德的最高理想,但是這種結(jié)合是在一顆破碎的心中進行的,是一種個體生命已經(jīng)消亡了的、被升華的理想人格的象征,這在世俗中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也表達出了作者的絕望之情。
王爾德人性靈魂觀是始終堅持著與肉體的完美統(tǒng)一,這也是王爾德的終極理想。在他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社會上充斥著虛偽的道德和丑惡的人性,因此,他在深惡痛絕的情況下甚至喊出寧可不要靈魂,也不要虛偽丑陋的靈魂。清教道德和社會禮法塵囂日上的情況下,當(dāng)靠著種種卑劣手段奪取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道貌岸然地宣揚禮法時,王爾德才是維多利亞時代最虔誠的清教徒,也是人類高尚靈魂的捍衛(wèi)者。
綜上所述,《打魚人和他的靈魂》是一篇存在著種種疑點和悖謬的作品。在作品中,王爾德賦予了他自己想賦予的許多思想,它不僅僅是童話,也是一個外在世界中的縮影,是一個完整的預(yù)言。文本中的打魚人放棄靈魂,最終靈魂回歸的這一艱難過程,靈魂因為愛而得到了提升?!洞螋~人和他的靈魂》之所以非凡,不僅在于它高超的講述,也在于動人的語言及唯美的風(fēng)格,也融入了作家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對人性靈魂的美好追求使王爾德的童話內(nèi)容和創(chuàng)作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同時也拓展了童話的內(nèi)涵和外延,使人們在丑陋中發(fā)現(xiàn)了美。
[1]奧斯卡·王爾德.石榴之家——打魚人和他的靈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張靜,杜萍萍.沉重的靈魂——從《打魚人和他的靈魂》看王爾德的靈肉觀[J].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07,(01).
[3]張志.試論王爾德作品中的唯美主義與童話的契合[J].揚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