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R·艾金頓,錢銘佳,鐘秉樞(.北愛荷華大學健康、體育和休閑產業(yè)學院,美國 愛荷華州;. HOPSports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事務與研究部,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009)
挑戰(zhàn)超重和肥胖:全球研究報告
克里斯托弗·R·艾金頓1,錢銘佳2,鐘秉樞3
(1.北愛荷華大學健康、體育和休閑產業(yè)學院,美國 愛荷華州;2. HOPSports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事務與研究部,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3.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在過去的40年里,學校體育教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由運動技能導向型向更加注重身體健康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方向轉變。然而,從全球范圍看,體育課正從中小學課程表中不斷被消減、壓縮甚至被取消。很顯然,體育課的價值正在全球范圍內經受考驗。
在一個不斷強調量化的時代,如果缺乏有效的措施向學習者彰顯體育對其發(fā)展的重要性,那么,這對他們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分析信息的能力、有效溝通和創(chuàng)新行為等是21世紀的核心學習內容,如果體育所產生的收益和效果能夠與這些核心學習領域相聯(lián)系,那么體育的重要性將得到更加充分的認可,體育將能夠繼續(xù)被納入學?;菊n程體系中。我們如何證明體育是像閱讀、寫作和數(shù)學等其他基本生存技能一樣重要的必備素質呢?
很顯然,有必要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評估措施來加大量化,體育課程必須提供數(shù)據(jù)證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正是這種量化的缺失,妨礙了體育課程成為社區(qū)衛(wèi)生保健體系的組成部分。由此,有必要制定運動表現(xiàn)標準和方法以衡量體育教育的影響,從而在日益規(guī)范的教育界,制定一套能夠讓學生展示他們基本身體素質的體育課程。讓大家知道,正如有必要提高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等基本技能一樣,體育課程的存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發(fā)掘學生的運動潛能。
目前,肥胖和超重現(xiàn)象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在兒童和青年中已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有調查發(fā)現(xiàn),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將延續(xù)至成年生活。因此,目前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出現(xiàn)的肥胖癥將成為未來成年人群的健康隱患。這一問題帶來的挑戰(zhàn)是十分復雜的,需要運用更全面的、多學科的思維來應對。全球范圍內健康、休閑和體育教育從業(yè)人員在制定戰(zhàn)略、解決肥胖和超重問題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有必要引進新的教育模式,將健康和體育課程融合,倡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在體育教學中探索運用新科技方法,將學校體育活動與非正式的社區(qū)體育方案相聯(lián)系,并不斷改進體育師資培養(yǎng)。
在中國,與政府建設體育強國的要求相比,中國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仍存在相當?shù)牟罹唷?5歲以上人口經常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為23.5%,大大低于發(fā)達國家;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模萎縮,競技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梯隊建設出現(xiàn)危機;學校體育工作不容樂觀。學校擔心體育課發(fā)生危險,因噎廢食,把單雙杠、丟沙包統(tǒng)統(tǒng)列為危險項目;家長只關心文化課成績,怕體育活動占用學習時間,很少顧及孩子健康;學校一心想提高升學率,重智育輕體育,重考試分數(shù)輕身體鍛煉;地方政府對青少年體育工作關心不夠,體育設施投資不足,校園場館開放不夠,導致青少年學生無處可鍛煉。現(xiàn)階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任務刻不容緩。
這些的確是嚴峻并且復雜的挑戰(zhàn),需要用多角度的、全球性的、能夠折射出有效方法、策略和步驟的觀點來解決。2010全球體育教育論壇(The Global Forum on Physical Education Pedagogy)在探索重新思考、完善和構建健康與體育教育以及體育師資培養(yǎng)新方式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2010全球體育教育論壇2010年5月在美國北愛荷華大學和愛荷華州社區(qū)學校舉行,來自25個國家,代表64個學校和機構的70余位教育家、健康專家、管理人員、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民在為期2天的安排中,采用報告、專題研討會和小組討論等方式,通過回顧體育教學中技術的運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和根植于社區(qū)生活的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就重新構建和設計未來的健康和體育教育等相關議題進行了對話和討論。每位與會人員以墻報報告的方式就在大中小學創(chuàng)新健康和體育教育教學模式、改進健康教師和體育教師培養(yǎng)方式、編制《2010年全球體育教育研究報告》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論壇探索的幾個基本范疇包括:(1)在全球范圍內重新界定健康與體育教育;(2)為健康教師和體育教師研制新教學方法,這些新方法將增強體育教育的可量化性,有助于構建健康的社區(qū)生活,強調通過表象法來增強訓練效果并在實際訓練中強化學習;(3)研究將學校體育教育方案延伸至社區(qū)生活;(4)重新審視健康和體育教育中相關技術的應用;(5)促進學校、社區(qū)、大學、非政府組織和商業(yè)企業(yè)建立合作伙伴關系;(6)重新界定健康與體育教育的關系,并以此為契機推進終身積極生活方式;(7)鼓勵前瞻性思維。
論壇針對“21世紀的健康與體育教育”這一主題,在遵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78年巴黎會議上通過的《體育運動國際憲章》、國際體育科學與體育教育理事會1999年第一屆世界體育教育峰會通過的《柏林政府部長行動綱領》、國際體育科學與體育教育理事會2005年在瑞士批準的《馬格林根體育宣言》等現(xiàn)行法律文件基礎上,根據(jù)學校及其社會的現(xiàn)實語境,達成了一致共識,為分析問題和探究解決之道提供了真實可靠的途徑。
21世紀的體育教育應該激勵、促進學習者尤其是患肥胖癥和體重超重的青少年很快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全球化、知識爆炸和不斷變化的人口特征對人們在21世紀生活、工作和娛樂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性格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兒童和青少年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靈活性和適應性,有效地分析信息的能力,用口頭和書面等各種方式進行交流的能力,思維更具好奇心、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性,并養(yǎng)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21世紀的健康與體育教育教學研究報告呼吁學生、體育教師、健康和娛樂專家、決策者、商界領袖和普通市民采取行動,群策群力,為加強和維護個人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應有的努力。
3.1 體育教育學
3.1.1專注于內容和方法,促進兒童及青少年養(yǎng)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這需要融技能發(fā)展、體育健身、健康的體魄、適當?shù)臓I養(yǎng)和休閑等于一體。
3.1.2重新設計體育課程,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積極的學習方式,并鼓勵學生發(fā)展生活技能,從而養(yǎng)成終身的、以自我導向參與體育活動的良好習慣。
3.1.3強調教師、管理人員、家長、社區(qū)成員、商界領袖等社區(qū)利益相關者合作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契機倡導、推廣和教育個體通過接受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的教育,將體育活動融入其日常生活中。
3.1.4將健康和體育教育計劃作為體現(xiàn)社會正義的重要方式,為他們營造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擯棄文化、種族、道德以及社會和經濟差異,身心愉悅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
3.1.5通過學校的課程設置,將21世紀學習者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性格與運動潛能(運動技能和體能)、健康狀況和休閑計劃所產生的效能相聯(lián)系。
3.1.6運用技術,以促進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和評估。
3.1.7用恰當?shù)姆绞街匦陆缍ㄔu估方式和基于目標基礎上、與標準相關聯(lián)的運動表現(xiàn),以增強體育教育的可量化性。
3.1.8確保有相應資質的專業(yè)人員教授體育與健康、運動和休閑相關課程。
3.2 體育師資培養(yǎng)
3.2.1充分認識到健康與體育教育一體化的重要性,強調運用有助于青少年養(yǎng)成健康積極生活方式的教學方法。
3.2.2提倡融健康合理的營養(yǎng)、體重管理、運動和休閑等廣泛內容于一體的體育教育方案。
3.2.3創(chuàng)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良好環(huán)境,發(fā)揮學生的運動潛能,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成為積極的體育活動參與者。
3.2.4與家長、學校和社區(qū)組織建立伙伴關系,從而能夠深入研究調查,并為他們量身定制相關訓練計劃,這是提高體育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內容。
3.2.5加強教師在處理不同種族、民族、文化、社會經濟水平、投資水平和設施設備使用權等方面問題中的作用,積累弱化和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
3.2.6體育教育的量化除聚焦于教育過程和個體所取得的成績外,還應包含評估環(huán)節(jié)和教學策略。
3.2.7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運用表象法和有效的技術來強化學習。
3.2.8對參加體育師資培訓學員的評價應包括相關的知識、技能以及學員追求卓越的性格。
2010全球體育教育論壇研究報告闡述了加強和改善體育教育和體育師資培養(yǎng)的建議,強調了健康積極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融健康與體育教育于一體,促使學生發(fā)揮運動潛能,以及普及體育文化、師生互評和社區(qū)合作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該研究報告的核心是呼吁加強和維護個人的健康和福祉。報告呼吁學生、體育教師、健康和娛樂專家、決策者、商界領袖和普通市民采取行動,群策群力,為應對全球范圍內日益嚴峻的兒童和青少年肥胖和超重問題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1]Bailey, R. (2006).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schools: A review of benefit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6(8), 397-401.
[2]Bocarro, J., Kanters, M. A., Casper, J., & Forrester, S. (2008).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nd lifelong active living. Journal of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27,155-166.
[3]Edginton, C. R., Kirkpatrick, B., Schupach, R., Philips, C., Chin, M. K., & Chen, P. (2011). A dynamic pedag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 Asi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16(2), 7-23.
[4]Freedman, D. S., Mei, Z., Srinivasan, S. R., Berenson, G. S., & Dieta, W. H. (2007).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excess adiposity among overweigh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Bogalusa heart study. Journal of Pediatrics, 150, 12-17.Hardman, K., & Marshall, J. (2009). Second world-wide surve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Berlin: ICSSPE/ CIEPSS.
[5]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1999). The Berlin agenda for action for government ministers: 1st world summ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trieved February 13, 2011, from http://www.icsspe. org/index.php?m=13&n=78&o=41
[6]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05). Magglingen commitmen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2nd world summ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trieved February 1, 2011, from http://www.icsspe.org/ download/documente/deklaration/Magglingen %20Commitment%20for%20Physical%20Educat ion.pdf
[7]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2009). Obesity: Understanding and challen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2009-2010 report .Retrieved February 13, 2011, from http://www.iaso.org/site_media/uploads/ IASO_Summary_Report_2009.pdf
[8]Lund, J. L., & Kirk, M. F. (2010).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9]McKenzie, T., & Kahan, D. (2008). Physical activity, public healt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8(3), 171-179.Puhse, U., & Gerber, M. (200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cepts, problems, prospects. Oxford: Meyer & Meyer Sport (UK) Ltd.
[10]UNESCO. (1978). International chap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Retrieved January 3, 2011, from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 hpURL_ID=13150&URL_DO=DO_TOPIC &URL_SECTION=201.html.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Global strategy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Retrieved February 9, 2011, from http://www. 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childhood/en/.
[12]第四次國家衛(wèi)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2009年2月27日,衛(wèi)生部新聞辦公室.
R589
A
1674-151X(2011)05-00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01
投稿日期:2011-02-15
1.美國愛荷華州北愛荷華大學健康、體育和休閑產業(yè)學院博士、教授;2.美國加利福尼亞州HOPSports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事務與研究部副部長、博士;3.首都體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