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云新
古人十分注重精神因素的調攝,認為調攝精神對身心的健康與防病治病有著重大的意義?!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芳从小氨┡瓊帲┫矀枴焙汀芭瓊危矀?,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要論,指出過激或過于低沉、憂郁的情緒都會造成五臟氣血功能紊亂的病理癥狀。
《素問·上古天真論》謂:“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薄靶蝿诓痪?,氣從以順?!敝赋鲞m當?shù)牟賱诤瓦\動對促進氣血的疏通、調節(jié)機體陰陽的正常運動、保障健康和精神的飽滿是很有必要的。
古人對飲食營養(yǎng)和飲食衛(wèi)生也是十分講究的,認為五味入口,各有所生,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指小便癃閉不通之意);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指心內(nèi)空虛不足);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懶心(指心煩懶散。因過于甘味,甘能緩急,使胃氣弱而不運,谷氣不能上達外隘,心氣煩悶不足,四肢懶散無力)。故此,“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shù)廊绶?,長有天命”。正常的飲食衛(wèi)生對延年益壽深有裨益。
古人認為精神內(nèi)注靜養(yǎng)專一,對調和機體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以適應自然環(huán)境變化深有好處。目前治療慢性疾患,如高血壓、胃腸病變、神經(jīng)衰弱癥或內(nèi)臟慢性病變,仍多采用古傳氣功療法,守意于里,摒除雜念,納于丹田,吐氣于外,舒緩柔和,松靜保健。每日勤練,持之以恒,則能卻病延年,攝生益壽。
藥物是對疾病而用,具有改善和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或助陰以抑陽,或益陽以化陰,或以涼寒清毒,或以溫熱散邪等。古人也深知此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人參、黃芪即屬此類?!熬蛔阏撸瑓f(xié)之以味”,鹿茸、枸杞、熟地即屬此類。損其肺者益其氣,勞其心者調其營血。邪氣盛者宜祛之、攻之、逐之、散之,細辛、黃連、大黃、甘遂即是。正虛者宜助正固本為主,或以益氣,或以補血,或以滋陰,或以益陽,黨參、當歸、黃精、鎖陽諸藥有此功效。詳察病情,謹審病機,輕重緩急,靈活應用,“視其所虛而補之,察其所實而瀉之祛之”,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些都對現(xiàn)今醫(yī)療有著很好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