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魯民
說到中國脊梁,我們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就會想起一長串閃光的名字:屈原、班超、衛(wèi)青、李廣、岳飛、文天祥、于謙、戚繼光、袁崇煥、譚嗣同、孫中山、魯迅、錢學(xué)森、鄧稼先、袁隆平、雷鋒、王選、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但無論如何也不會想起倪萍。她當然是個好人,戲演得不錯,主持更是別具特色,捐贈災(zāi)區(qū)也很大方,一出手就是一百萬,選她為中國好人,我投贊成票,可要選她為“共和國脊梁”,我就有意見了,因為她還不夠。當然,倪萍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她的現(xiàn)場獲獎感言是這么說的:和同時獲獎的田華老師、劉蘭芳老師、張繼剛他們相比,我真的不配拿這個獎,如果能退的話,這個獎我退了吧……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脊梁,盼能理解。
就說楊善洲吧,用魯迅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埋頭苦干、拼命硬干”式的“脊梁”。他原任保山地委書記,40年來,兩袖清風(fēng),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退休后,為了兌現(xiàn)自己當初“為當?shù)厝罕娮鲆稽c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義務(wù)植樹造林,風(fēng)餐露宿,宵衣旰食,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上繳給國家。這樣的中國脊梁,也不要多了,一個地區(qū)有一個,中華大地早就建成青山綠水、其樂融融的幸福家園了。
現(xiàn)在是一個戲說成風(fēng)的時代。頗有些人以“化神奇為腐朽”為時尚,優(yōu)秀、成功、杰出、著名、偉大、崇高等詞匯已被解構(gòu)、曲解,且越用越濫,似乎套到誰身上都合適,一塊磚頭扔過來能砸著幾個杰出、著名人物,大家都懶得計較,不那么認真了。可“脊梁”這個詞,在老百姓心里還是有相當分量、幾分神圣的,大家還是很看重“中國脊梁”這個稱謂的,既不能輕易提及,也不是放在誰身上都能被認可的。所以,有關(guān)方面還是存些敬畏之心,慎用“脊梁”二字為好,更不要隨意褻瀆,拿來換錢。
人無脊梁難直腰,國無脊梁難出頭。無論到什么時候,一個民族都需要有一批堪稱脊梁的英雄人物。他們骨頭硬,氣節(jié)高,能力強,貢獻大,能舍得,敢犧牲,泰山壓頂不彎腰,能挽狂瀾于既倒;站著是一面旗,倒下是一座山,造福當代,流芳后世,民族以之為榮。因而,不是說不能評選“脊梁”獎,而是評選活動要更嚴謹、更嚴肅、更權(quán)威、更公正,優(yōu)中選優(yōu),寧缺毋濫。入選的“脊梁”一定要德能服眾,正氣浩然,貢獻突出,影響深遠,經(jīng)得起公眾的評判,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為了國家民族的千秋偉業(yè),為了華夏子孫的興旺發(fā)達,我們熱切呼喚“中國脊梁”,無比敬重“中國脊梁”,真心擁戴“中國脊梁”,衷心希望“中國脊梁”代代不絕,頂天立地,氣吞山河,傲然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