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 芊
貴州新軍階層的興起
■ 文/林 芊
貴州軍官階層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他們是在貴州新舊思想轉(zhuǎn)化中成長起來的新思想階層,是在貴州傳播新學和革命思想的人群之一。正是貴州軍人階層相對革命化的特征,促成了貴州辛亥革命的和平解決。
晚清時,一個區(qū)別于八旗和綠營的新生軍事力量——新軍誕生了,而貴州新軍則興起于1901年,當時貴州巡撫鄧華熙以貴州防軍和威遠營為基礎,著手演練新軍。直至1905年,組建為三個營,共1500人作為常備軍。這是貴州建立新軍的標志。
1906年,岑春蓂任貴州巡撫后,對新軍進一步“酌量征募,歸并訓練”,人員迅速增至1787人,編制為一標,定名為貴州常備步兵第一標。新軍這一定制一直延用至貴州辛亥革命前夕,士兵持洋槍,做洋操,異常搶眼。
相對于其他地區(qū)的新軍階層,清末貴州新軍階層的興起主要以軍官階層的出現(xiàn)為特征。這種興起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由舊式軍隊中許多軍官改編組成,二是新軍成立時自然形成的軍官團體。而后一種則是新軍中軍官的主體,他們大多是早期由外省調(diào)入貴州的軍官。1906年,接任貴州巡撫的岑春蓂,原為湖北接察使,他赴任貴州時“便撥熟悉操練法兵官目數(shù)十名,隨帶來黔”,任新軍督隊官、隊官、排長等。后來貴州的軍官學校培養(yǎng)的士官生也進入新軍,開始了軍官階層本地化的進程。
在催生貴州近代軍官階層出現(xiàn)的社會因素中,新式教育舉足輕重。清末以來新軍塑造了新一代的社會階層,許多出身于社會底層的新知識分子加入新軍,他們具有較高的現(xiàn)代科學文化知識,很快成長為軍隊中的軍事指揮人員。
而新式教育的另一種形式就是新式軍事教育。較前一種形式而言,更多的新知識分子進入貴州設立的武備學堂和陸軍小學堂,畢業(yè)后進入軍官階層。如辛亥革命后出任貴州大漢軍政府都督的楊藎誠,曾以教書為業(yè),1901年成為貴州武備學堂第一期學員,1905年畢業(yè),因在校成績排名第一被選送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1910年回貴州,任貴州新軍第一標教練官、陸軍小學總辦等職,后被新軍擁為首領響應陸小學生起義。同樣參加武昌首義的劉莘園、席正銘、閻崇階、鄧漢先、王乾、關承之、柳耀初、朱東亮等人,都是從中學堂到貴州陸軍小學,畢業(yè)后升入武昌陸軍中學堂。
綜合上文所述,貴州軍官階層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他們是在貴州新舊思想轉(zhuǎn)化中成長起來的新思想階層,是在貴州傳播新學和革命思想的人群之一。貴州最初的軍官階層大都來自湖北,受到維新思潮影響較深,來黔后將新思想新知識傳播于貴州。像陸軍小學監(jiān)督趙南山,就“頗能以新學誘掖后進,學生受其熏陶,亦多具愛國熱情”。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前幾年,軍官中就流傳品讀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的《民報》等。如劉莘園所言:許多人“在思想上起了很大變化,不再想做清朝的‘武官’或‘忠臣’,而傾向于孫中山的革命運動了”。一些人成為貴州自治學社成員,而且還在新軍中傳播革命思想。陸小教官廖謙(子鳴)和助教江德潤(務滋)就負責運動聯(lián)絡陸小的工作,還組織成立了激進革命社團“歷史研究會”,聚集了新軍精英。
在實際工作中為革命作準備又是清末軍官群體的一個鮮明特征。他們利用會黨進行革命活動,組織了“黃漢公”。1907年陸小第一期部分學員在校中醞釀革命,事發(fā)后被貴州當局開除,學員閻崇階回到修文又與小菁鄉(xiāng)青年秀才王朝棟、何國棟等宣傳革命思想,邀約全縣袍哥參與。辛亥革命前夕,新軍書記官藍鑫、司書生艾樹池、馬繁素、正目楊樹清、見習饒承厚等在新軍中鼓動革命;陸小教官廖謙、都統(tǒng)龍俊、助教江德潤與部分學生積極投身新軍工作,策動推翻貴州清王朝統(tǒng)治。
由于新軍階層在軍隊中起到的革命作用,清軍的戰(zhàn)斗力很快被瓦解了。在1911年新軍正目楊樹清打響革命第一槍時,封建反動勢力喪失了動用武裝負隅頑抗的能力,貴州“繼湘、滇之后而響應武漢,不戮一人,不折一矢”宣布獨立。正是貴州軍人階層相對革命化的特征,促成了貴州辛亥革命和平解決。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編輯/田旻佳、張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