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麗
(遼寧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旅游學(xué)院 遼寧 大連 116029)
試析先秦典籍中恥感文化的幾種類型
陳森麗
(遼寧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旅游學(xué)院 遼寧 大連 116029)
中國古典文化確實類型蕪雜而博大精深。如果從古代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biāo)來看,眾多典籍都屬于相似內(nèi)容而可以向此四類靠攏。既然有此目標(biāo),則相應(yīng)有“修齊治平”之道,無非包括兩種類型:指導(dǎo)型和警戒型,借以告訴士人所謂通途與溝壑,進而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恥感教育正屬于警戒型的一種,并進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恥感文化。本文僅試圖通過分析先秦典籍的相關(guān)文本,對古代恥感文化的幾種類型加以淺要探討,以期對古代恥感文化有更深一步理解。
先秦;恥感文化
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蘊涵有諸多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內(nèi)容。儒家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性極強的文化類型,憑借其獨尊的政治地位表現(xiàn)出極強的教育與啟迪功能。儒家弟子的人生目標(biāo)早已人為地定型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其頭腦中根深蒂固而深入骨髓,進而沿著圣人賢者筆下的“修齊治平”之道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既然是道路就會有荊棘與溝壑,如何遠離二者而沿著通途直至頂峰,先哲們給予后人諸多指導(dǎo)型和警戒型的教誨,而恥感教育即屬于警戒型的重要內(nèi)容,并形成了卓有特色的恥感文化,也構(gòu)成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僅從先秦典籍中的相關(guān)文本出發(fā),從社會階層、受體范圍、利害關(guān)系三個不同角度對古代恥感文化的幾種類型作以淺要分析。
古代的恥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圣人賢者對不同階層群體言行舉止得失加以歸納總結(jié)的產(chǎn)物。根據(jù)各社會階層的不同價值觀,可以分為民之恥,士之恥和君之恥。有言曰:“在其位,謀其政。”古代社會的君、士、民,因其所處職位不同而處于不同社會階層,并在各謀其政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諸多差異的恥辱觀。由于古時教育的受體主要是士和君,故而典籍中的教育與警戒之言多針對這兩個階層,出現(xiàn)更多的是關(guān)于士與君的恥辱觀。
士在不同歷史時期包涵有不同內(nèi)容,如謀士、策士、隱士、武士等諸如此類。但總體而言,它屬于社會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為人處世水準的階層,后世更在很大程度上把士與入仕之官等同起來。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士可殺,不可辱”都表明了它不同于君與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姑且從古代典籍中“捕風(fēng)捉影”,尋找該階層恥辱觀的些許蹤跡。
表現(xiàn)在對物質(zhì)利益的態(tài)度上,《論語·里仁》篇中,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盵1]告諭士人在追求人生目標(biāo)的過程中,不應(yīng)過于在意旅途之困頓生活,以衣食低劣為恥的人,是不值得共計議的。真正可以有所成者,當(dāng)如子路,“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2]中國士人自古講究“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許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得失、為人處世上,還可表現(xiàn)在對物質(zhì)利益的態(tài)度上。既會“食不厭精”,又可在困頓中做到“不恥惡衣惡食”。在對個人的人格修養(yǎng)方面,認為要正確領(lǐng)悟圣人關(guān)于禮義之言,否則“過之者傷于迫切而不洪,不及者淪于污賤而可恥”[3],最終不能學(xué)有所成甚至墜入可恥的境地。在對待利與義的利害關(guān)系上,應(yīng)做到不以利害義,才能使“恥辱無由至矣”。[4]荀子在《荀子·修身》篇中對君子于利的態(tài)度也有精彩論述:“君子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只有收斂求利之欲望,才會遠離災(zāi)難和恥辱而勇往直前。最可悲可賤者則是那種“見富貴而生讒容,遇貧窮而作驕態(tài)”之流,因他們對利的態(tài)度而被視為“大恥”,下文將有所論述。士作為社會上接受較多教育并有一定地位或權(quán)勢的階層,他們特殊的社會地位使得其榮辱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君王作為國之最高統(tǒng)治者,一方面是萬民之主而要治國益民,遵從圣賢之道而有所作為;另一方面也要樹立天子威儀,令臣民誠惶誠恐而不敢造次。他們因其至尊的地位而形成了特殊的榮辱觀。
若言官為民之衣食父母官,則君王是天之子而官民的父母,因而國家是否安定以至國泰民安成為其恥辱觀的主要內(nèi)容。西周武王時期,因有人橫行天下而感到恥辱,進而在憤怒中一統(tǒng)天下于安定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一代英明君主的作風(fēng)。梁惠王在位時,因魏國從以前的“天下莫強焉”的地位衰退至“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5]的現(xiàn)狀而“恥之”,告訴孟子“愿比死者一灑之”,表現(xiàn)出無助與無奈。且不論他是否真心悔過,但對自己的責(zé)任還是明白的,晉國后期確實再也沒有強盛過,可謂是君之大恥。君王也會因“天下之民匹婦匹夫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而以為“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6],以之為恥。這種以天下之重自任的君主當(dāng)然是民之福,社稷之福?!睹献印とf章章句下》中也有此類故事。當(dāng)君主聽聞有人一日兩餐不食而因饑餓不能出門時,感嘆道:“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庇纱瞬浑y看出,盡管古代帝王有頗多誤國誤民之徒,但也不乏心系萬民之君。他們也多是自幼熟讀圣賢書者,不可能對圣人之言熟視無睹,而之所以古代社會少有“大治”,或許是與人的諸多私欲有關(guān)并受社會歷史條件限制的。千秋做人多辛苦,古人早有此類感慨,身居君位的帝王既有人之本性又要維護天子龍威,執(zhí)行天子職責(zé),確也很是辛苦。
在某種情況下,君主個人尊嚴的維護與治國的法理又是相矛盾的。齊桓公因為“飲酒醉,遺其冠”[7]而感到羞恥,故而“三日不朝”。其相管仲提出用釋放刑徒的辦法以示王恩,從而為桓公“行無君度”的過失雪恥。他這種做法歷來為后人所詬病,韓非子就認為這種做法是“雖雪遺冠之恥于小人,而跡遺義之恥于君子矣”。[8]認為此做法是對小人的恩惠,反使君子蒙羞,實不可取。從中可以窺視:一方面國君為了個人威嚴可以把治國的法理置之不顧,另一方面也確實反應(yīng)了國君重君道的特點。韓非子的評價則顯示了君與士對待同一問題的不同恥辱觀。
恥感針對國家與個人兩種不同受體就產(chǎn)生了國恥和己恥之別。己恥是國君、士人和民眾為個人錯誤或不當(dāng)?shù)难孕信e止感到恥辱,上文已給予簡要介紹,故而此處僅論述國恥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及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國恥的態(tài)度。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即對國恥有所論述。《小雅·蓼莪》中,曰:“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高亨先生解釋為:“酒瓶空了,是酒壇的恥辱”[9]進而理解為國民貧困是國家的恥辱,或許是關(guān)于國恥的最早闡釋。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因餓而死。不僅顯示了作為士人的骨氣,也是對國亡這一莫大國恥的無力還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由三代時期的“禮樂征伐自周王出”而變?yōu)椤岸Y樂征伐自諸侯出”,可謂是“禮崩樂壞”,但諸侯國君對國恥的認識卻未曾弱化。城濮之戰(zhàn)時,晉文公因惦念楚國曾給予他的恩惠而一度想停戰(zhàn)退兵,謀臣欒貞子就用晉國之國恥加以勸諫,曰:“漢陰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zhàn)也。”[10]欒貞子把楚國吞并漢水流域與晉國同姓的諸姬姓小國視為晉國的恥辱,堅定了晉文公與楚國作戰(zhàn)的信念。雖說其說法類似外交辭令而純屬借口之辭,并無太大根據(jù),但把同姓國的滅亡視為國恥卻顯示了當(dāng)時各國對國恥的重視。春秋后期的霸主越王勾踐也因“會稽之恥”忍辱負重,十年而戰(zhàn)勝吳王夫差,重振越國,所謂“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此時,國恥已經(jīng)幻化為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戰(zhàn)國策》作為一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策士游說諸國的典籍,對該時期的戰(zhàn)爭也多有描述。既然是戰(zhàn)爭就有勝負之分,敗者或割地,或賠款,或稱臣,甚至國滅,皆是戰(zhàn)勝國對其國家利益的侵犯,都構(gòu)成了國恥的重要內(nèi)容。如《魏策》中提及的“魏恥未滅,趙患又起”[11];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勸告其叔父勿忘“國事之恥”[12];燕昭王收破燕即位,遍訪賢士,以雪“先王之恥”[13];荊軻刺秦王時,也曾提及“燕國見陵之恥”[14]……這些均由戰(zhàn)敗引發(fā)之國恥,構(gòu)成此時期國恥的主體。它們也和越國之“會稽之恥”一樣,成為激發(fā)國君、國民重振國威的巨大精神力量。
大恥小恥是就恥辱對受體的影響程度和危害性的大小而言的。如果說小的恥辱僅僅是使國家或個人的物質(zhì)利益有所損失的話,那么,大恥則是使國家或個人的聲威及名譽損失殆盡。上文所論述的國恥即屬大恥之列,它對國家、國君或是臣民都是莫大的羞辱。之外,大恥還包括其他一些類型。
朱熹在《朱子治家言》中,曰:“見富貴而生饞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tài)者,踐莫甚?!睆闹祆涞难哉撝锌梢姽糯咳藢ω氋v利益的態(tài)度。貧窮而有骨氣者同樣是令人敬仰的,如寧死不食“嗟來之食”者;見富貴而自慚形穢,進而希冀攀援者,在士人眼中無疑為“大恥”。同樣,在貧者面前故作驕態(tài),自以為富人者,也極為士人所不齒。這種恥辱觀在當(dāng)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同樣具有積極意義。另外一種被古人視為“大恥”的,則是“不知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盵15]如果說恥辱是一塊以極沉重的代價換來的傷疤的話,“不知恥”則是徹底把傷疤與自己的身體融為一體,此人也真的成了無恥之徒。孟子的話應(yīng)該即是這種意思。人可以因為過錯留下恥辱的印跡,但不能對它熟視無睹,否則就是最大的恥辱。隋人王通所言之“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16]可謂是異曲同工。還有一種恥辱被稱為“至辱”。[17]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視禮制的,婚喪嫁娶則是表現(xiàn)封建禮制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形式,并進而形成了一套婚喪嫁娶禮儀。傳統(tǒng)觀念認為,古人重視喪葬是因為喪葬文化本身是用死人來規(guī)范活人的社會秩序,由此推算可知,對死人的侮辱與懲罰不只是使死者在壽終正寢之后仍不得安寧,更是對活人的懲戒。荀子對罪人的喪禮有這樣的描述:“不得合族黨,獨屬妻子,棺槨三寸,衣衾三領(lǐng),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殣,凡緣而往埋之,反無哭泣之節(jié),無衰麻之服,無親疏月數(shù)之等,各反其平,各復(fù)其始,已葬埋,若無喪者而止?!盵18]把剝奪罪人死后所應(yīng)有的喪葬待遇作為對死者的懲罰,并對其喪葬的棺槨、儀式、出席者、形式都作以嚴格規(guī)定,使犯罪者在呱呱墜入人間并享受人間生活若干年之后不能光明正大地入土為安,使喪者家屬像并未失去親人一樣不著孝衣,不能哭泣。這種懲罰其實是對死者曾來世間的否定,是對人性和親情的壓抑與摧殘,說是“至辱”也就不足為怪了。
另外,大恥和小恥有時也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給后人留下諸多爭議。管仲是齊桓公時的一代名相,當(dāng)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的時候,他曾經(jīng)是其競爭對手公子糾的謀臣。公子糾因奪位失敗而死,管仲并未從主而亡,而是經(jīng)鮑叔牙推薦改侍桓公。對于古代士人“一臣不侍二君”的人生信條而言,管仲的行為可算做大恥了。但他后來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無伯首”[19],成就了齊桓公的一世英名,也使自己成為一代名相而名垂千古,也算是士人的最高追求了。是否因為他曾身侍二主而以之為大恥,給后人留下了無限思考空間。魯將曹沫也是如此。他曾經(jīng)“三戰(zhàn)三敗,喪地千里”[20],可謂魯之罪臣。可他并未兵敗自殺,而是茍延殘喘,一度為時人所不齒。后來齊桓公召天下諸侯為盟時,他卻冒著必死的決心劫桓公于壇上,“顏色不稍變”而顯得何其英勇,他的舉動同樣又讓時人驚訝而贊嘆。曹沫三敗而未“自刎以謝罪”,其行為是否為大恥,也值得后人探討。
恥感文化作為中國古典文化中內(nèi)容極其寬泛而涵義豐富的文化類型,包含有多方面內(nèi)容。同時因為它在君王、士人和普通民眾頭腦中根深蒂固的位置和各個階層不同的恥辱觀而對國家和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由恥感而做出了一系列的相應(yīng)反應(yīng),顯示了恥感文化的道德、教育、刑罰等社會功能。也正是恥感文化的這些社會功能使得利用恥感文化成為君臣治理國家的一種巧妙的手段。孟子的“四心說”①、管仲的“四維說”②都是古代君主治理臣民的重要依據(jù),其中即包含有恥感教育的內(nèi)容。因此,恥感文化作為中國古代一種極為特殊的文化類型,值得我們做更多推敲。
注釋:
①見《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把此四心作為“仁義禮智”賢者之道的根本,對士人有積極教育作用,羞惡之心作為義之根本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睹献印す珜O丑章句上》,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版。
②見《管子·牧民》篇。“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復(fù),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避惡,恥不從狂。故不逾節(jié)則上為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避惡則行自全,不從狂則邪事不生?!?,“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边@些論斷表明了“禮義廉恥”此四維是立國之根本法則,恥是其中尤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管子·牧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7頁。
[2]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5頁。
[3](宋)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8年版。
[4]《荀子·法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版。
[6]《孟子·離婁章句上》,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版。
[7][8]《韓非子·難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高亨《詩經(jīng)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0]《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長沙:岳麓書社,1988年版。
[11](漢)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12](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13][14](漢)劉向《戰(zhàn)國策·燕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15]《孟子·盡心章句上》,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版。
[16](隋)王通《中說下·關(guān)朗篇》,北京: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版。
[17][18]《荀子·理論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9][20](漢)劉向《戰(zhàn)國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漢)劉向《戰(zhàn)國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