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卓宏 陳利標
廣東省普寧市華僑醫(yī)院,廣東普寧5153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最常見、最多發(fā)的1種呼吸道傳染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常診斷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統(tǒng)稱為上呼吸道感染。病因為各種病毒和細菌引起,90%以上為病毒感染,主要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柯薩奇病毒等,其余由細菌和肺炎支原體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起病急,表現(xiàn)重,病情進展快,重癥及并發(fā)癥多的特點,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喜炎平系穿心蓮全葉中提取的穿心蓮乙素,作為中藥制劑,對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發(fā)揮著獨特的效果。2009年5月~2011年5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應用喜炎平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75例,取得很好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1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75例。年齡3~14歲,病程4~72 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因、臨床主要癥狀和體征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予以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Z20026249),靜脈滴注,0.2~0.4 mL/(kg·d),3~5 d為1療程,體溫>39℃者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對照組予以利巴韋林(無錫市第七制藥有限公司,H19993114)10~15 mg/(kg·d),靜脈滴注,每天1次,3 d為1療程,>39℃同樣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
①治愈:3~5 d內熱退不反復,流涕、鼻塞、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消失。②有效:用藥3~5 d內體溫下降或正常,但流涕、鼻塞、咽痛癥狀明顯改善。③無效:用藥2~3 d內體溫未下降或反而上升,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無改善[1]。
采用SSP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愈40例,有效14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72%;治療組治愈50例,有效1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抗生素藥物的廣泛應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呈逐年增多趨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病率高,傳染性強,季節(jié)轉換、寒熱交替時多發(fā),治療不當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繼發(fā)病變。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中醫(yī)“溫病”“表癥”范疇,體虛邪湊,外感疫癘之邪侵入人體,先從肺衛(wèi)開始,風熱之邪多從鼻而入,風寒之邪則多從皮毛而入,外邪侵襲衛(wèi)氣與之抗爭,衛(wèi)陽元氣不能外暢于外,便見畏寒發(fā)熱,外邪犯肺則肺氣不利,肺氣上逆則出現(xiàn)咳嗽、咽痛、頭痛,治療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抗病毒為主。祖國醫(yī)學將上呼吸道感染分為風寒和風熱兩種類型[2]。臨床應用表明,采用清熱解毒方法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明顯。
喜炎平具有水溶性,物質基礎明確,穩(wěn)定性高,安全,不產生耐藥性,靜脈給藥吸收好,起效迅速,體內分布廣泛,肝腎代謝少,且在支氣管、肺、膽汁、心腦等部位均有較高的藥物濃度。主要作用機制:直接殺滅病毒、細菌,増強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的吞噬能力,阻斷病毒、細菌DNA的復制,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抑制炎癥部位前列腺素(PG)的合成,保護溶酶體膜,減少炎性滲出物的量,改善毛細血管的循環(huán)。穿心蓮內酯能夠抑制嗜中性粒細胞產生過氧化氫(H2O2)、超氧自由基(O2-)及嗜酸性粒細胞的粘連,這就是其抗炎作用機制所在。增強免疫功能,穿心蓮內酯可以促進免疫活性細胞增殖,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游走指數(shù),提高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細胞的比例,具有調節(jié)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對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輪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及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金葡菌都有效。本研究應用該藥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取得較好療效,病程短、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故此表明喜炎平是一種安全、高效、廣譜的中藥抗生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259.
[2] 薛玉鳳,趙聚賓,張杰,等.清毒退熱散劑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8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1,8(4):228-230.
[3] 張洪義.喜炎平治療小兒下呼吸道感染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30):67-68.
[4] 梁冬,張艷楠,蘇占軍,等.喜炎平治療354例上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2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