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琴
長春市二道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吉林長春130000
中藥炮制是我國醫(yī)藥學中的一門傳統制藥技術,它是根據中醫(yī)藥理論,按照醫(yī)療、調配、制劑和儲藏保管的不同要求及藥材自身性質,對中藥進行各種加工和處理,使之成為一定規(guī)格的飲片,更好的應用于臨床的制藥技術。科學的炮制能減毒增效,而不科學的炮制往往使藥材有效成分喪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所以,中藥炮制質量的好壞對提高臨床療效有著直接關系。
歷代醫(yī)藥學家對中藥炮制都很重視,且有許多重要論述。如明·陳嘉謨在《本草蒙筌》的“制造水火”中指出:“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走散,入鹽走腎臟,仍使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制抑酷性勿傷上隔,烏豆湯、甘草湯漬曝并解毒指令平和,羊酥油、豬脂油涂燒,咸滲骨容易脆斷,有剜去瓤免脹,有抽去心除煩……”[1]。
金·劉元素曰:“物各有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施以品劑,其功其能窮哉”[2]。依法炮制,復方配伍,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的兩大特點。中藥經過炮制,不僅去除非藥用部位和雜質,還能改變藥性,減毒增效,最大限度地減少副作用。《修事指南》載:“炮制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癥不驗也?!睆娬{了炮制與藥性、臨床療效的密切關系[2]。加熱炮制利用高溫破壞或分解藥物的毒性作用。這類炮制方法很多,適用于毒性成分對熱不穩(wěn)定的藥物。炒制應用很廣,運用這種方法,能從不同途徑改變藥效,以滿足臨床用藥的不同要求。比如白術,炒前服用容易腹脹,在經過炒焦后,有健脾、開胃的作用。
高溫、浸泡也是常用方法。如半夏辛溫有毒,生用有強烈的刺激性,服用使人咽部麻木、腫痛甚至失音,經過浸泡,高溫炮制則能減少藥物毒性,緩和藥性,具有燥溫化痰、消瘀散結的效果。再如附子,生用有劇毒,經過浸泡、高溫煮沸、干燥后備用,經過加熱炮制后的附子在臨床常用于祛風、除濕、止痛。
由于原藥材常?;煊幸恍╇s質或非藥用部分,需要凈制,去除摻雜的泥土、霉爛品等雜質,分離非藥用部位,以保證臨床處方用藥準確。中藥凈制的方法較簡單,但對藥效的影響很大。比如黃芪中可能會有狼毒,天花粉中混入王瓜根等,這些混在原材料中的非藥物部分,輕則影響療效,重則中毒,甚至會造成死亡。因此,原材料基本上都要在用于臨床之前,進行凈制處理。從古至今,醫(yī)學家對中藥凈制都非常重視,《雷公炮制論》中有“使山茱萸,須去內核,核能滑精“的記載,不去核就會影響到用藥的劑量和療效[3]。
每種原藥材的作用部位不同,若一并入藥,則難于達到治療目的,甚至造成醫(yī)療事故。
飲片切制是提高煎藥質量,保證中醫(yī)臨床療效的關鍵措施之一。藥材切制前的潤泡等軟化操作,控制浸泡的時間和吸水量很關鍵。如果浸泡時間過長,吸水量過多,藥材中的成分會大量流失。飲片切制的厚度也很重要,切片要勻稱。如果飲片厚度相差太大,在煎煮過程中會出現易溶、難溶、先溶、后溶等問題,影響療效。此外,飲片的干燥也很重要。含水量高的切片,不及時干燥,容易發(fā)霉變質。然而,暴曬或者干燥過度,飲片的有效藥性肯能會揮發(fā),從而使療效明顯降低。
中藥經輔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和毒副作用方面都會發(fā)生某些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療效。早在公元1525年,明·李中梓在《本早通玄》一書中,就對為什么要加料去炮制藥物,加入輔料有什么作用等都有明確的論述,他指出“酒制升提,鹽制潤下,姜取發(fā)散,醋取收斂,使制減其溫,蜜制潤其燥,壁土取其歸中,麥麩咨其谷氣,酥制者易脆,去標識穰者寬中,抽心者除煩”。
中藥加入輔料用不同方法炮制,可改變原有藥性,或者有益,或者有害。所以,要以適當方法加入適當輔料,以達到治療效果。比如苦寒通過酒制,可緩解苦寒藥性,使其寒而不滯,而且不會傷到脾胃,更好地達到清火作用。
酒甘辛大熱,能通血脈,行藥勢,散寒矯味矯臭,同時也是良好的有機溶媒。藥物的多種成分,如生物及其鹽類、甙類、鞣質、苦味質、有機酸、揮發(fā)油、樹脂、糖類及部分色素(如葉綠素,葉黃素)等皆易溶于酒中。因此,藥物經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而增強療效。浸藥多以白酒,炙藥多以黃酒。多作為活血、清熱藥炮制的輔料。如酒黃芩,取黃芩片,加酒潤1 h,至酒被吸盡,曬干或晾干,即成。本品為清熱燥濕藥,用于清濕熱、清熱解毒、安胎。酒制:升提,清上集三熱。
醋味酸,苦性溫,能散淤止血、理氣、止痛、行水、解毒、矯味矯臭。同時也是良好的有機溶媒,能使藥物中所含的游離生物堿等成分發(fā)生變化,增強溶解度而易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療效,并可除去藥物的腥臭氣味,降低藥物的毒性等。常用于舒肝理氣,散瘀止痛,止血收斂。如醋香附,取原料加醋拌勻,到醋吸盡,用微火炒到微黃色,晾干或烘干即成。本品為理氣藥,用于利氣解郁,調經止痛;醋制:入肝,理氣血,止痛。
蜂蜜甘平,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矯味通便,能與藥物起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療效,用于補中益氣、止咳化痰藥的炮制。最典型的蜜甘草,先將蜂蜜溶化,至起泡時,加入甘草片內拌勻,炒至深黃色,不黏手,放冷即可。本品為補氣藥,用于補脾益氣,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生用: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蜜制:補脾益氣。又如紫菀生用有化痰作用,缺點是傷肺氣,小兒不宜使用。但用蜜制后,藥性由原來的傷肺氣變成潤肺,并且還保留有止咳化痰之功效。
姜汁辛溫,能發(fā)表、散寒、止嘔、開痰解毒,經姜汁制后能抑制藥物的寒性、增加療效、降低毒性,適于止咳化痰、有毒等藥材的炮制。如姜半夏,取生半夏,用水浸泡,到清水無沫不麻舌為度,同姜片或姜汁共煮至透,曬干打碎。本品為止咳化痰藥,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姜制:性溫燥,用于止嘔。再如姜厚樸:厚樸生炒熱或炒至微焦,噴入姜汁拌勻、再拌干即可。本品為芳香化濕藥,用于化濕導滯、降氣平喘。姜制減緩刺咽、助其和胃。除此之外,液體輔料還有黑豆汁、豬膽汁等。
中藥炮制還有制霜、發(fā)酵、發(fā)芽等方法,不僅可以制備新藥,產生新的藥理活性,滿足臨床用藥需要,還可以降低毒性,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中藥炮制是我國傳統制藥技術,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特點所在。應認真借鑒、繼承和發(fā)展中藥炮制的理論,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檢測方法,全面對飲片基礎質量進行研究,深入研究中藥炮制過程中的藥理、化學、工藝、質量的變化,制定切實可行的指標和測定方法,提高炮制品的內在質量,確保臨床用藥的效果。
[1] 龔千鋒.中藥炮制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6.
[2] 張朔生.中藥炮制實用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9-20.
[3] 陳奇.中藥炮制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