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探尋法律倫理的價值追求

      2011-08-15 00:46:31李艷磊
      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懲罰倫理道德

      李艷磊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0031)

      道德和法律作為規(guī)范世界的兩個維度,從道德與法律的作用機制來看:法律側重于抑惡而道德則側重于揚善;法律側重于外在的他律作用,而道德則側重于內在的自律作用;法律具有強制性,而道德則是靠輿論而產(chǎn)生的非強制性的約束,兩者從不同的層面調節(jié)者社會關系。如果單純地從一個維度著手就會發(fā)生調節(jié)失衡的狀況,不可能使社會關系真正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因此,我們必須探求兩者之外的第三種調節(jié)方式。

      一、道德與法律的聯(lián)系

      關于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問題,橫看中西、縱觀古今,在思想領域內暫且沒有確切一致的看法,從而致使該問題留給我們太多的探尋空間。

      早期人類社會里兩者是混而不分的。中國西周時期的“禮”在今天看來它多屬于道德范疇,但是在當時它卻具有法律的效力。如果誰違反了禮制,那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和制裁,可以看出這里的“禮”是以國家機器為后盾的刑法。到了后來,自春秋戰(zhàn)國開始,“禮”的法律效力逐漸消退,變成了主要靠人的信念和自覺來維系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所謂:“禮者禁于將然之前,刑者禁于已然之后”,是說通過道德教育來提高人們的道德自律能力,從而防止犯罪,而刑法則是對犯罪者的事后懲戒。此處所說的“禮”就是一種純粹的道德規(guī)范。

      在當今的學理界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道德與法律作為規(guī)范世界的兩個集合體系,他們之間存在著交集的部分,也就是說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一部分相同之處。另外的其他部分則作為各自的主要方面從不同的維度規(guī)范、調節(jié)著社會關系。

      作為交集的相同部分:其一,兩者的目的一致,即都是為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以及社會關系的調和。其二,兩者在內容上互相包含,道德可以指導法律的制定,法律也可以把道德方面的一些要求通過國家強制性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就產(chǎn)生了這樣的社會現(xiàn)象,即凡是法律所要的行為往往是道德所倡導的行為,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往往是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其三,公民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必然使立法者、執(zhí)法者的道德素養(yǎng)提高,為法律知識的普及、遵守和執(zhí)行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道德與法律存在的差異部分:其一,產(chǎn)生的條件與存在的歷史階段不同,法律是伴隨著國家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也會伴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產(chǎn)生一般認為早于法律,它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中自然自發(fā)地形成的,而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終。其二,道德調整的利益關系的范圍要比法律要廣泛得多。其三,歸屬的范疇不同,法律屬于制度范疇,從制度上調整人的外部行為;道德屬于精神范疇,強調內心對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其四,表現(xiàn)形式不同,法律是明文規(guī)定的,而道德則是約定俗成的。其五,實施的手段不同,法律的實施依賴于國家機器等強制性的“他律”手段,而道德的實施則主要依賴于“自律”的手段,即自覺的道德信念,盡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于社會輿論等非強制性“他律”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沖突

      雖然道德與法律存在著眾多的相通和相似之處,但是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并且在兩難中是難以調和的一組矛盾。作為規(guī)范世界的兩個維度,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就像“黑神”和“白神”一樣,一個主宰、規(guī)范著“黑夜世界”,另一個則主宰、規(guī)范著“白晝世界”。在黑夜和白晝之間必然存在著“黎明前的黑暗世界”,這是一個矛盾階段。此時此刻,無論你信奉哪一位神靈,勢必得罪另外的一位。正如《孟子·盡心上》所說的一個故事: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叟殺人,則如之何?”主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敝叭粍t舜不禁與?”古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饼S“然則舜如之何?”主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p>

      在這里,雖然孟子在道德與法律發(fā)生矛盾的時候,采取的是舍棄法律而保全道德的一種方式,但是這事實上是一種逃避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神”而勢必會得罪另一個“神”。在孟子這里,那些所謂的律令完全處在了道德之下,只要遵循了道德的原則,完全可以不顧律法的規(guī)定和約束,法律在道德面前就喪失了它的強制性。可想如果人人在遇到這樣兩難的問題的時候都選擇這樣的一種處理方式和態(tài)度,那么法律就喪失了它存在的必要了。

      再看在1944年的納粹德國,一個女子向當局告發(fā)自己的丈夫,說他離開軍隊休假在家時,曾有過侮辱希特勒的言論。依當時的德國法律,所有不利于第三帝國統(tǒng)治的言論及任何損害德國人民軍事防御的行為都是違法的;盡管丈夫的言論違反了此種法律,但妻子并不負有揭發(fā)丈夫的法律義務。結果,依此種法律,丈夫被逮捕并被判除死刑,雖然事實上丈夫并沒有被執(zhí)行死刑,而是送到了前線。1949年,妻子在西德某法院受到追訴,理由是妻子剝奪了丈夫的自由——依據(jù)自制定之時至今仍然有效的1871的刑法典,這是應當受到懲罰的犯罪。妻子主張說,丈夫是依據(jù)納粹法律判處監(jiān)禁的,因而她自己是無罪的。案件最后到了上訴法院,該院認為,妻子向德國法院告發(fā)丈夫導致丈夫的自由被剝奪,雖然丈夫是被法院以違法的理由被宣判的,但是,這種法律“違背所有正常人的健全良知和正義觀念”。我們很多人可能會為此鼓掌叫好,因為,他實現(xiàn)了使做出極不道德行為的女子受到懲罰的目的。但是,此目的只是靠宣布1934年制定的法律無效而達致的,——至少這樣做是否明智還值得疑問。當然,還有兩個其他的選擇:其一是免除對該女子的懲罰,人們可能認為這樣做是件壞事。其二是懲罰該女子,這時,人們必須面對適用溯及既往的法律的事實。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在以這種方式實現(xiàn)懲罰的過程中,我們所付出的代價。盡管溯及既往的刑事立法或懲罰是邪惡的,但將其公開適用于案件中,至少體現(xiàn)了坦率的美德。我們必須明白,當懲罰該女子時,我們只是在兩個邪惡中選擇其一:要么使該女子免受懲罰,要么放棄法不溯及既往這一大多法律體系都接受的珍貴道德原則。我們從倫理史上學到的唯一的知識是:解決道德難題的辦法便是不要隱藏它。當生活迫使我們在兩害之中取其輕者時,我們必須明確:難題究竟是什么?不道德的東西在某有限程度上不可能是法律或不可能合法。運用這一原則之弊害在于:它將會掩蓋我們所面對的問題的真正本質,從而鼓勵浪漫的樂觀主義,認為所有為我們所珍視的價值最終將在單一的體系中融洽相處,而另外的價值不會因一種價值被考慮而犧牲或損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矛盾問題并沒有在最終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決。

      三、法律倫理何以可能

      既然道德與法律兩者都是作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手段,在道德失范的時候法律應運而生,對于這個觀點學界基本上有著共同的認識。因此可以說法律與道德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從以上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但是,法律又不能很好而完全地承擔起道德失范時期的歷史任務,并不能完全解決道德失范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問題。相反,在有的時候法律和道德還往往存在著沖突——我們知道法律不是抽象的事物,它是階級社會的產(chǎn)物,立法者不是思想想家而是社會的統(tǒng)治者,它通過法律體現(xiàn)的不只是社會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統(tǒng)治者的利益;它通過法律確認和保護的不只是社會的公共道德準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階級統(tǒng)治的道德,這就使得統(tǒng)治者的立法不但可能難以體現(xiàn)道德的公正,反而成為道德的異化,成為專制者踐踏道德的有利工具。不過按照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設想,在哲學王的統(tǒng)治之下,道德與法律的這種矛盾倒是可以調和的。但是哲學家與王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難以結合統(tǒng)一的鴻溝。理想國在階級社會中只能理想地存在著,哲學王雖然像上帝一樣完美,但是上帝卻不存在于人世間,哲學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介于這樣一種情況,社會就需要一種全新的社會調節(jié)方式,它必須是超越了道德和法律而存在的另外一種調節(jié)社會關系以及調節(jié)利益分配的社會形態(tài),這種社會形態(tài)筆者認為就是法律倫理的階段。

      馬克思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存在的動物”。這里,“獨立”是以必要的制約為前提的,它內在地包含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正是人的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必要性的實質內容,它導致了個人需要、個人利益與社會需要、社會利益以及他人需要、他人利益的矛盾。這種矛盾作為人自身的根據(jù),引申出人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的需要。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歸根結底是由全體社會成員的活動構成的社會總體活動的水平?jīng)Q定的。當每個社會成員在創(chuàng)造“自身歷史”時,其需要的滿足,利益的實現(xiàn),都遵循著“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因而只能部分地達到,這就需要個人與他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有著一種適當?shù)慕Y合方式。這種恰當?shù)慕Y合方式就是每個個人都能自覺地揚棄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利益的復雜性、偶然性,達到與社會利益的一致性。這些從人自身發(fā)展的社會必然性中直接引申出來的處理人際利益關系的準則,是對隱藏在表面上看來是雜亂無章的偶然性的恰當?shù)慕Y合方式的準則,本身就意味著是公平正義的,它的存在就是價值。按照這樣的一種唯物歷史的發(fā)展來看,人類社會是自覺構成的以自己為自己立法為原則按照利益的原始對等分配為基礎的契約社會。這種契約社會也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律倫理階段。

      四、法律倫理的價值追求——“和”

      可以這樣說,任何一種社會規(guī)范它的最終指向都是人。人作為社會群體里的人,他既是最為社會的客體存在同時也是作為主體存在的。作為社會的主體,人是人類社會規(guī)范的制定者,社會之所以需要規(guī)范,其目的是要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歸根到底是基于利益對等分配上的一種社會關系。作為客體的人,必然要接受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這就要求社會規(guī)范必然具有公平正義的本質特性,反之,從本質上就違反了人作為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性,這也與人類制定的利于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范相矛盾。

      法律倫理也是作為一種社會的規(guī)范形式出現(xiàn)的。但是它是分別對道德和法律揚棄之后重新建構的一種新的社會規(guī)范形態(tài),它是與時俱進著的為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所提供的一種良好的規(guī)范環(huán)境。這種形態(tài)是有自我更新意識的革命性的運動狀態(tài),當然作為一種規(guī)范形態(tài),它也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

      法律倫理作為對法律的揚棄,使法律具有了道德價值屬性。這就使得不具有道德性的法律從其產(chǎn)生的源頭就給杜絕了,惡法根本不可能被提上立法議程,因此,惡法也就沒有其存在的土壤了。同時法律倫理是自我革新的社會規(guī)范,它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社會關系的變化而不斷變革,從而使法律不至于淪落為暴君或某個集團維持自身利益的工具。因此,法律在制定、實施等過程中會自覺的符合社會契約的基本價值準則,法律的最終實現(xiàn)是靠社會個體的自覺的遵循,而這種自覺的遵循依靠的是個體的道德觀上對法律的認同,即是個體道德價值觀與社會道德價值觀的統(tǒng)一。這種揚棄之后的法律也就是法律倫理的規(guī)范狀態(tài)。

      同樣,法律倫理也是對道德的一種揚棄,主要是針對導致道德失范的原因而進行的。道德規(guī)范不是頒布的,而是經(jīng)過反復的社會實踐而形成的一些“應該”的原則;是靠人的道德認知和認同,在道德使命感的召喚下,使道德規(guī)范通過內化于心而起作用的。從而導致的是在進行道德評價的時候主要側重于動機。然而我們知道,道德動機不一定產(chǎn)生相應的道德行為結果,對道德行為的懲罰也主要靠輿論壓力并通過良心發(fā)現(xiàn)而達到的。但是對于那些丟棄了道德良知、道德淪喪的人說,道德并能起到行之有效的懲罰作用。因此,法律倫理在對道德?lián)P棄之后,使得道德原則是自己為自己立法,按照康德所說的就是:除非我愿意自己的準則也變?yōu)槠毡橐?guī)律,我不應該行的。這樣的一種自我立法的道德規(guī)范,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強制力的作用,但是這不一定是建立在國家機器的強制力的基礎上的,而是道德自覺。因此,在經(jīng)過了對道德的揚棄之后,法律倫理就具有了道德價值作用。

      那么,我們可以看出,法律倫理所要追求的是自律與他律相統(tǒng)一的——人與社會相統(tǒng)一的——“和”的狀態(tài)。那么,“和”也是法律倫理的最終價值追求。這樣的“和”的一種狀態(tài),它既是對法律工具化的揚棄,又是對道德飄渺的一種揚棄,從而使得法律與道德統(tǒng)一到法律倫理當中,從而有相融的發(fā)揮了法律與道德的雙重作用,使法律與道德的完美統(tǒng)一。進而我們可以說,這種“和”的狀態(tài)在不斷進行自我發(fā)展和完善過程中的始終追求。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猜你喜歡
      懲罰倫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神的懲罰
      小讀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Jokes笑話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懲罰
      趣味(語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8
      真正的懲罰等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建昌县| 仁化县| 桐柏县| 黎平县| 嵩明县| 乐都县| 南宁市| 义乌市| 南昌县| 武清区| 东宁县| 临漳县| 甘肃省| 乡城县| 新蔡县| 凌源市| 涿鹿县| 双柏县| 仙游县| 丰原市| 来凤县| 云安县| 西华县| 凤台县| 岑巩县| 醴陵市| 沁水县| 噶尔县| 永顺县| 万全县| 巫山县| 吉林省| 江安县| 富川| 新民市| 井冈山市| 砚山县| 西藏| 乌海市| 吴忠市|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