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秋 吳仁喜
(中南大學 政治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黨的十七大報告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這推動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廣大群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國知網(wǎng)”(2008-2010年)收錄的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對與此相關的問題進行綜述和分析。
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含義,學術界還沒有達成統(tǒng)一認識。綜合各家觀點,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對“大眾化”的不同理解。
首先,就“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內(nèi)容的理解上有“特指”與“泛指”之爭。“特指論”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泛指論”則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既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包括我國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面的最新理論成果。此外,也有學者從存在形態(tài)方面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進行界定,例如,何懷遠提出馬克思主義有三種存在形態(tài),分別是理論形態(tài)、制度形態(tài)和觀念形態(tài)。[1]其次,關于“大眾化”的理解有“兩層次說”與“三層次說”。趙勇主張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價值觀、信仰觀緊密聯(lián)系,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和信任并轉化為自我信仰,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群眾實際行動的指導思想;[2]邱柏生等主張分為三個層次,除了以上提到的兩個層次之外,第三層次是“成為社會大眾日常話語的一部分”,[3]它表征著民眾介入或參與的程度。
關于“含義”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邏輯起點。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把這個理論體系大眾化就是在當代中國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然而,學術界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外延上,而沒有從學理上剖析其本質(zhì)和內(nèi)部結構,并給出令人心悅誠服的詮釋。
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價值,主要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也就是一個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shù)人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它體現(xiàn)在必要性和意義兩個方面。對這些內(nèi)容的研究比較充分,觀點也比較統(tǒng)一。在意義方面:曾令輝認為,推進“大眾化”的研究,有利于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利于統(tǒng)一全民思想,促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張博穎認為,能夠堅定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提高民眾的科學思維水平,提升國民素質(zhì)。[5]必要性主要表現(xiàn)為兩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理論發(fā)展的需要,即推進“大眾化”的研究,既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健康發(fā)展的客觀需要,也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tǒng)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題中應有之意。齊衛(wèi)平指出:“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須大眾化,人民群眾的理論需求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完全能夠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盵6]可是,對這項有價值的研究,有人竟指責是一種純粹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不存在學術性,做大眾化與普及化研究的人被“學術界”邊緣化甚至嘲笑,連他們的科研成果也得不到正確的評價。
關于研究視角,目前學術界主要從“大眾化”本身進行研究,探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zhì)、價值、實現(xiàn)路徑以及存在的問題。例如,孫熙國等將其看作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過程,并分為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中國化、實踐化三個環(huán)節(jié),揭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施的整體過程;[7]陳曙光等立足于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研究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意蘊,并總結這30年間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8]
也有學者借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黃長義引入“文化場域”一說,認為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主流文化已不能有效地承擔推進“大眾化”的重任,而應借助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背景下勃興的大眾文化。即從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社會風習進行說明。他還指出,推進“大眾化”工作的出路在于改變自上而下的以國家權力為支撐的單向“灌輸”路徑,順應大眾的審美趣味及接受方式。[9]駱郁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指出推進“大眾化”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zhì)要求[10];劉書林則認為,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問題是推進“大眾化”工作的關鍵。[11]
由于研究者的視角比較集中,一方面體現(xiàn)了研究的重點,另一方面也凸顯了研究思維的狹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原理與方法,以及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進行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不斷地開辟新視野,從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對此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
目前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xiàn)路徑的研究是最多的,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概括。
宏觀層面的路徑研究主要包括理論、制度、宣傳、社會心理、公共政策這些方面,學者們的意見也比較統(tǒng)一。如邱柏生認為,大眾化通常經(jīng)歷教育宣傳、社會心理影響、制度規(guī)約、公共政策影響四大路徑;[3]趙勇則認為,傳播工作包括理論建構、領導示范、制度安排、傳播方式和話語方式。[2]微觀層面的路徑研究主要從大眾化的內(nèi)容,對象,宣傳、教育、傳播手段等方面著手,因而顯得比較零碎。學者從自己的視角提出對策,一般是進行具體經(jīng)驗總結。如李凱林認為要分層次,根據(jù)大眾化的對象不同(文化程度、知識結構、職業(yè)特點、生活狀況等方面的差異),選取不同層次的大眾化內(nèi)容進行宣傳教育;[12]左偉清、劉尚明主張,在宣傳普及活動中要尊重大眾的實踐主體地位;[13]陳岸濤指出,推進“大眾化”要結合社會發(fā)展目標,避免庸俗化,要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發(fā)揮理論的吸引力;[14]陳方劉、田輝的文章強調(diào),要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用生動感人的語言教育群眾[15];陳曙光提出關注現(xiàn)實,在解決群眾實際問題中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8]陳建香提出,在高校推進“大眾化”工作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重點、以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為依托、以網(wǎng)絡平臺為新陣地、以面向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群體的教育為基礎。[16]何懷遠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本途徑歸結為“六進入”:一是進入學科、二是進入教材、三是進入課堂、四是進入大眾文化形式、五是進入大眾傳媒陣地、六是進入思想,還認為推進“大眾化”要做到理論內(nèi)容科學化、價值取向人本化、宣傳視野全球化[1]。以上文章,均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路徑提供了很好的見解。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實現(xiàn)路徑,還是微觀層面的具體措施,其出發(fā)點都可歸結為如何克服對理論的消極接受或灌輸。絕大部分學者將重點集中在教育宣傳和使群眾接受這樣的問題上,而不是著力思考“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中為廣大群眾主動學習和掌握這個關鍵,恰恰這是理論由消極接受到積極學習,實現(xiàn)“大眾化”的突破點。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不但提出了“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的觀點,而且提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命題。關注、改善民生是理論普及的內(nèi)在動力,是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途徑,無疑為我們推進“大眾化”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要將理論普及與解決民生問題結合起來。
關于機制構建的研究,從目前掌握的文獻來看還比較少,僅有皮家勝、邱柏生等少數(shù)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得到加強。
大眾化的主體是大眾,而大眾是個體和群體的統(tǒng)一。皮家勝認為,推動大眾化的首要機制是利益機制。其出發(fā)點,首先是“推動的理論應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推動的過程和結果能夠給人民群眾不斷帶來利益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逼浯问菢嫿ㄕJ知機制,即“認真學習、概括、總結和運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注重運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各種思潮、學說、學術思想和觀點進行分析、引導”,以實現(xiàn)對“大眾化”的推進。再次是利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間的“道文關系”,構建文化機制,最后是構建社會機制,探索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途徑,使理論轉化為社會公平、正義、和諧,從而使人們自覺地接受理論。[17]張博穎則從構建科學研究及評價機制、人才成長及培養(yǎng)機制、讀者反饋及書刊需求的調(diào)研機制三個方面,來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5]黃長義基于文化場域的理論前提,提出在大眾化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大眾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建立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長效良性互動機制。[9]邱柏生認為:“大眾化的機制實際上是指理論體系(或價值觀)如何吸引和說服社會大眾的內(nèi)在方式,它由兩方面的要素所構成:一是理論體系本身的內(nèi)涵魅力,二是這種理論體系內(nèi)涵與社會大眾需求的對位或契合狀況。換言之,這種對位或契合狀況一方面有其客觀基礎,這種客觀基礎由理論本身的內(nèi)涵所決定,另一方面是主觀選擇的因素,即由理論體系發(fā)生影響的內(nèi)在機制所規(guī)定。它們應該是客觀基礎與主觀努力相統(tǒng)一的過程?!盵3]
以上學者的研究提出了機制構建的含義和基本思路,其觀點有其合理性卻不夠全面。皮家勝提出構建利益機制、認知機制、文化機制、社會機制來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雖然比較全面,但缺乏評價機制,反饋機制,且沒有說明四大機制如何形成合力。張博穎、黃長義提出的機制構建有一定的建設性,值得借鑒。在以后的機制構建研究中,我們應注意從整體上把握,將多種機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推進“大眾化”。
任何一種理論的普及都會遇到一定困難,其中包括理論本身的不足、理論接受者的自身閱歷和知識水平的層次差異、理論傳遞過程中的種種制約因素。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部分學者對此進行了一些探討。
劉愛蓮、彭恩勝認為,推進“大眾化”工作面臨科學理性思維缺失、社會多元文化消解、部分社會階層認同感弱化、理論本身吸引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約。其中,科學理性思維缺失使一些人看不到思維和實踐的相互作用,看不到理論對當今社會的重大指導作用,進而對理論不夠重視;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的精英文化意識、商業(yè)文化意識、草根文化意識、強勢文化意識等多元文化因其各自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作為主流文化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影響力在個體層面受到削弱,導致其心理和倫理價值在個體生活中“破碎”,從而影響了人們的理解、接受、信仰;部分社會階層由于其利益沒有能夠得到及時、合理的滿足,使他們對處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提出了質(zhì)疑,進而制約了大眾化的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聯(lián)系實踐不夠,不能及時回答群眾中遇到的問題,語言不夠通俗易懂,導致理論缺乏足夠的吸引力。[18]陳曙光則認為,制約瓶頸還表現(xiàn)為躲避“問題”,遠離生活,遠離大眾的學院派作風,這是理論缺乏吸引力的根源。視閾狹窄,缺乏現(xiàn)實關注,則無法與國外學術界展開平等的交流和對話,會在當前國際學術界“失語”;現(xiàn)實性與學術性的二元對立,會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脫離大眾,脫離現(xiàn)實?!盵8]
以上文章從“大眾化”的內(nèi)外因角度,分析了阻礙推進“大眾化”的因素,并思考了這些“制約瓶頸”產(chǎn)生的原因——在多元文化中,為什么對主流文化沖擊大?認同感弱化的社會階層具體是哪些階層,為何會弱化?兼具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何會吸引力不足?然后,針對這些問題加以克服和改進。由于學術界關于“制約瓶頸”的研究還比較少,上述作者的研究便顯得具有諸多啟發(fā)性。
當前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還體現(xiàn)在對其思想來源、理論前提、評判標準、實施原則、著力點諸多方面。如王員指出,思想來源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與實踐,理論前提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劉書林提出,“廣大群眾是否喜歡,影響是否深遠持久,群眾是心服還是口服,社會風氣是否好轉,社會和諧的程度是否提高,對難點問題解決是多還是少,宣教的受益面是大還是小,宣講普及的動力能夠持續(xù)還是中斷,這八個方面是檢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xiàn)的主要標準?!盵11]楊鮮蘭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看作是理論具體化和大眾化相統(tǒng)一的過程,提出了在大眾化的過程中堅持“中國化與大眾化相結合、內(nèi)容與形式相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四大原則。[20]張博穎則指出,大眾化的著力點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講清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同時把我們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和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更好地解決廣大群眾關心的焦點、難點問題,疏通思想,解疑釋惑,提高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二是從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或?qū)W科的視角,分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5]。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學者探討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意蘊,提出大眾化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如楊謙等指出:“只有不斷理論創(chuàng)新,并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才能有力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21]也有學者總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鮮明特征,認為是“時代性、實踐性、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深入,不要急功近利。
總的說來,大部分學者都將研究內(nèi)容集中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涵和實施路徑方面,因此無論是研究學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理論,還是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jīng)驗,以及研究早先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如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人關于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思考,其根本都是為了抓住大眾化的理論核心,選取廣大群眾最樂意接受的方式,使廣大群眾在多元文化時代自主選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其行動指南,內(nèi)化為精神上的信仰,以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普及化、創(chuàng)新化。
此外,結合現(xiàn)有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分析和理論論證上,而對其實踐效果的考察和對大眾反饋的理性思考則比較少。推進“大眾化”工作的最終歸宿是看實施效果,是看廣大群眾的掌握程度和信仰程度。由此,我們可以推論,開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趨向必將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概念分析到實踐路向的轉變,其研究重點將由概念的界定逐漸過渡到具體的實施路徑上,尤其是轉到過去在研究上表現(xiàn)得不太充分的實施機制上。二是由經(jīng)驗性研究轉變?yōu)閷嵶C性考察,即將在實踐中總結所得的不同經(jīng)驗推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去,以此檢驗經(jīng)驗的普遍性和科學性,從而提升出系統(tǒng)的理論,實現(xiàn)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飛躍。
[1]何懷遠.關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個問題[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3).
[2]趙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及其實現(xiàn)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08,(7).
[3]邱柏生.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和過程[J].思想理論教育,2008,(5).
[4]曾令輝,丁莉,呂丹.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nèi)涵及其價值[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5]張博穎.關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6]齊衛(wèi)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四題[J].社會科學研究,2009,(5).
[7]孫熙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8]陳曙光.改革開放30年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反思[J].武漢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版),2008,(8).
[9]黃長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場域與路徑選擇[J].湖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0]駱郁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11]劉書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務[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12]李凱林.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13]左偉清,劉尚明.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1).
[14]陳岸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初探[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8,(3).
[15]陳方劉,田輝.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云南社會科學,2008.(2).
[16]陳建香.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17]皮家勝.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點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8,(6).
[18]劉愛蓮,彭恩勝.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若干維度[J].江海學刊,2008,(6).
[19]王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探索[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8,(4).
[20]楊鮮蘭.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原則[J].湖北社會科學,2008,(2).
[21]楊謙,楊文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