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陳琳 溫旭啟
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下的建筑材料課程改革
黑龍江 陳琳 溫旭啟
建筑材料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為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為后續(xù)課程奠定基礎,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本文對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進行了探討,為促進高校課程,尋求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型教學方法。
建筑材料;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作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組織實施的一個重大項目,旨在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以下簡稱“卓越工程師”)?!白吭接媱潯敝饕敲嫦驀抑虚L期科技發(fā)展和國防科技工業(yè)發(fā)展要求,遵循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以學校規(guī)劃為牽引,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升學校學科水平、科技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能力為重點,超前謀劃、突出重點、夯實基礎、追求卓越,努力打造一支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用性工程技術人才[1]。
而作為以“卓越計劃”為指導思想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所培養(yǎng)的人才定位于面向生產、建設和管理的第一線,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有較厚實的理論基礎和人文素質,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2]。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不能完全照搬研究型院校的課程模式,也要有別于高職高專類院校的教學方法。因此,作為一批新興的應用型本科而言,在課程建設中,要以“卓越計劃”為大前提,從中探索出一種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改革模式[3]。
建筑材料課程主要研究建筑工程中所使用材料的性質及應用,其學習內容多而雜,應用性也很強。作為建筑工程類的基礎性課程,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今后的工程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在應用型本科中,要構建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來滿足其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使得學生成為具有實踐能力的工程類人才。
建筑材料種類多而雜,應用面廣,涉及工程建設中常用的眾多工程材料,包括水泥、石灰、石膏等無機膠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漿、建筑鋼材、木材等10多類材料。對于每一種材料在建筑過程中均有所體現,同時每一種材料又是相對獨立的,其間缺少聯系,因此要求學生能夠全面掌握各種建筑材料,靈活使用。
建筑材料課程在講授每種材料時,需要涉及材料的組成、性能及其影響因素、技術要求、制備和使用方法,以及材料的質量檢測和質量控制方法等多方面內容??梢姡ㄖ牧险n程內容繁雜、邏輯性不強。
建筑材料課程研究的是當前建筑工程中所用的各種材料及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質,其課時少、內容多且各種材料的性能影響因素又多。尤為重要的是學生很難掌握課程的重點,總感覺所有的內容似乎都是重點、都需要掌握,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既難以記憶又難以理解,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yǎng)的目標是應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學中引用工程案例,使學生如臨其境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混凝土時,指出澆筑完混凝土之后,會用一些麻布、草簾等材料將暴露面混凝土覆蓋或包裹,再用塑料布或帆布等將麻布、草簾等保濕材料包覆,從而引出混凝土的凝結硬化,指出混凝土養(yǎng)護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增強學習動力。
將建筑材料課程內容根據其特點形成幾個項目模塊,例如:具體砌筑工程、道路工程等,每個項目分別涵蓋相應的建筑材料教學內容。這樣以項目為導向,每個項目分成若干個教學模塊,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書本的理論知識,更使學生懂得怎樣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項目教學法充分發(fā)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全面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建筑材料教學中,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圖文并茂、聲情融匯、可以實現交互效果的教學環(huán)境,為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個逼真的工程施工現場,使學生如親臨現場一樣,提高了對建筑材料的認識與理解,多媒體教學能突出教學的重點,化解教學的難點,把抽象的微觀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常識,通過問答討論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根據答題效果總結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完善教學方法,這種師生之間的互動既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教師改進教學手段,又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所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快學習速度。同時,教師不斷根據建材最新發(fā)展現狀補充修改課件內容,使其真正符合市場實際情況,讓學生學到最適用的知識。
《建筑材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內容多而學時有限,教師可以把部分理論內容拿到實驗室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按照規(guī)定進行實驗,驗證講過的理論。同時多增加一些設計性、創(chuàng)造性、綜合性的實驗。例如在混凝土實驗中,四到六名學生為一組,根據實際的應用要求選擇混凝土強度,通過計算得出初步配合比,經過強度、耐久性及含水率的調整,最后得出施工配合比。
在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過程中,要加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討,增強了課程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在今后的實習與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1]趙建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幾點思考.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1年4月第33卷.
[2]黃新華.應用型本科教育辦學初探.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2年12月第12卷第4期.
[3]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4月第32卷第2期.
(編輯 王旸)
(作者單位:陳琳,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溫旭啟,齊齊哈爾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