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志
擷生命之花,悅心靈之美。這無疑是在要求我們這些語文教師,要注重在詩歌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美,并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健康的審美情趣。
“詩言志”“歌緣情”,詩是言志抒情的藝術,重在表達情致,使讀者涵泳體味,感同身受。然而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則是語言的凝練,古人就有“言不盡意”之說。司空圖在《詩品》中就有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毙枰f的是這“不著一字”并非什么也不說,而是用簡練而傳神的幾筆進行勾勒,點到即止,極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詠想象而得之。所以,我們若想真正理解詩歌的情致,就要弄清這些凝練的文字。其實,司空圖的話也暗示了我們鑒賞詩歌要抓住那些凝練且有內涵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不只是單純的表達字面的意思,而往往是都具有各自的內涵。這些文字正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他們正是鑒賞詩歌的突破口。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簡單的說,“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象”則是詩中的客觀景象。而且這兩者并不是孤立的,“意”是寄托于“象”的情感,“象”則是包含了“意”的景致。正所謂“意中之象”,“象內之意”。所以,我們必須通過表面的“象”去體會內在的“意”。
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詩歌閱讀中要有意識的積累一些意象的含義。比如月亮(嬋娟)代表思念和團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初中教材篇目選句);揚花、柳葉(留)代表離別和挽留,“楊柳青青垂地著,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杜鵑鳥(子規(guī))的哀鳴代表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種堅韌、高潔的品質,“不是花中最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梅花香自苦寒來”,“豈不罹凝寒,松柏由本性”;蓮(憐)子多表達愛情,“窮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低頭弄蓮子”(高中教材篇目選句);蟬表示悲涼或清高“寒蟬凄切”,“西陸蟬聲唱;梧桐象征凄涼悲哀,“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等。
可見,詩歌的語言就如同壓縮餅干,要想理解其真正的內在必須把它泡開;詩歌的語言又像是一個個世外桃源,文字中有著一個個美麗多彩的世界。
意境與意象不同,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分開來講,意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體的詩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意境與意象有著密切的關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而這是兩個不同的而有密切聯系額的概念。那么,怎樣才能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呢?
其實,當我們弄清了意象的內涵后便會很容易的體會到詩歌的意境。但是,千萬不要忽略了你的想象!
比如初中教材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開篇一句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其中表現了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句中兩個意象“明月”“酒”是我們體會意境的切入點。配合想象,你會看到,那天上圓圓的明月,將月華灑向人間處處,照盡人間悲歡離合。此時蘇軾與弟弟遠隔千萬里,思念之情與日俱增,迢迢千里,相見何易?但朗朗明月卻是處處可見,它是情感的寄托體,那么,所寄之情也是處處可見。飄渺朦朧的月光里,是一個以酒解憂的人,頭腦中的情景同這月光一樣飄渺朦朧。但清晰的是胸中之情,清晰如同酒的甘冽。
美,不只是快樂的,也有哀傷的。晴雯撕扇,是一種美;黛玉葬花,也是一種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審美觀,不但能夠全面感受到詩歌的種種美麗,而且能夠健全學生的人格。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說:“誦讀古代詩歌,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笨梢?,新課標對古詩文教學的目標重新做了更明確的界定。因此,教學古詩文應以“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為方向,還古詩文教學以讀為本的本來面目?!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筆如有神”正是古人對“讀”的作用的經典概括和詮釋。讀詩就要讀出詩的韻味,讀詩就要讀出詩的情味,讀詩就要讀出詩的意味,讀詩更要讀出詩的余味。教師應該在“讀”地方法、態(tài)度、情感、價值、等多方面潛心構思,精心布局,讓學生讀得層次分明,讀得酣暢淋漓,讀出豐富多彩的味道。讓學生通過“讀”來感受詩歌的美。
記得有一道高考復習題,朱慶余的 《近試呈張水部》,詩歌具體如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是一首寫于考試前,由于擔心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要求,因而小心翼翼的來做詢問意見的詩。但我們從字面上看卻是一個洞房天明,新娘梳妝打扮后,含羞的征求丈夫的意見的詩歌。。如果我們不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則會把詩歌僅理解為新娘在詢問自己是否美麗。這樣我們就無法真正讀懂詩歌,更不會體會到詩歌的含蓄美,豈不可惜!
在初中教材里,有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蹦┪矁删涞暮钪?,令人不住回味。
還是李清照,高中課本選有她的詩作兩篇。其中《醉花陰》中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和《聲聲慢》中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也都體現著詩歌的含蓄美。
詩歌的可塑性實際上是指要讓學生開動腦筋,挖掘詩歌內涵,鍛煉自身的審美能力。
這個步驟是對詩歌的再創(chuàng)造,也是鑒賞詩歌的最高層次,同時也是學生運用審美能力進行創(chuàng)造的過程。當我們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后便可以以詩歌為依據進行大膽的、合理的想象,以尋求詩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思,尋求詩句之外包含不盡的韻味、不盡的美感。這也正是所說的“詩歌需要反復玩味”,所謂“玩味”主要就是指讀者在準確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去想象和感受它所表現的形象和情味。
當我們閱讀《迢迢牽牛星》時,在準確理解詩句后,盡可以大膽的再創(chuàng)作。比如“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杼”一句,大體上是說織女整日在冷宮中織布。那我們就可以想想,她織出的布匹是給誰用的呢?當然是給天上的王母娘娘之類的人物用了。那這樣尊貴的人物所用的布匹當然不會是一般的布料了。那應該是什么?顯然是絲織品嘍。再聯系織女,豈不是織女整日在織絲?!敖z”者,“思”也!至此,我們不是有體會到了詞句中更深一層次的韻味了嗎?再如,此詩中緊接于以上所引二句的“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兩句,大體是說織女因相思之苦而淚落如雨。我們知道,分別的人盼相見,相見恨不得訴盡心頭語??椗嗨贾疁I“零如雨”,“雨”者,“語”也!這不正可以理解為千言萬語全化作相思之淚嗎?
詩的美,感染著心靈的美。擷取生命中的朵朵芬芳,在你的路途上,為你的心靈交一個伴!這就是詩歌的美麗和魅力,那本本語文教材,在你中學時代,無疑將引領你走向美麗。它不僅讓你感受著美,還將感染著你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