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曉華
如何將讀寫有效結合
班曉華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很好地把二者結合起來,就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讀寫能力乃至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論述了讀寫結合的有效教學方法。
閱讀 寫作 讀寫結合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語文教育也是歷時久遠,先賢們留下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就寫作方面,有著廣泛的共識:讀寫結合是作文寫作的一條規(guī)律。
程端禮曾將讀書與作文作過形象的比喻:“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扇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用。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而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者,此也?!弊x書是識模過程,作文是“隨模鑄器”,將自己所寫的內容按照模型的樣子“灌入”,文章即可成。
至于歐陽修“未嘗頃刻釋卷”的事實,白居易讀到“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的程度,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讀寫必須結合。讀是寫的前提,寫是讀的實踐。
然而,現實卻讓很多語文教師無奈,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是因家庭經濟拮據,就是因教育引導不當,抑或是因興趣不夠,所讀之書少之甚少。甚至連一本名著都沒認認真真地讀過。即使在那些學習特別用功的學生中,有的除了語文課本就再沒讀過其他課外的書本(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qū)),有的學生也僅僅讀武俠、言情之類的書。
讀書尚未“破萬卷”,何談“下筆如有神”?
中學了,老師告訴學生:“記住,必須讀書,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寫作的前提和保證。不讀書,別指望寫出好作文?!比欢?,這句話是多么軟弱無力,除了上述原因外,學生哪還有時間讀書,八九門課程早已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資料都做不完,哪有時間哪有耐心去讀課外書,為了中考的40分,高考的60分,丟掉其他,那不是因小失大?即使理解了讀寫結合的道理,也是不知怎樣去做 (尤其高中階段)。怎么辦?有沒有有效的方法解決這一矛盾呢?
解決矛盾的關鍵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有用的書本知識,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名著是歲月流逝久經驗證的經典之作,其內容充實,思想深厚,人物豐滿,形象生動,藝術精湛。它是一位位大師心血的凝結,知識的積累,智慧的閃觀。閱讀名著,從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都對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依自己的興趣,選取一本精讀。初閱,看情節(jié);二閱,看人物;三閱,析思想;四閱,品語言;五閱,品意境……每次選擇不同側面逐一欣賞、學習。蘇軾也有類似的讀書方法,稱為“八面受敵”。他指出:“讀一本書,我們可以嘗試這樣進行:每讀一遍,只從一個中心意思去探求它掌握它……每讀一遍,關注一個方面,這個辦法可能有點笨拙,但往往能有較大收獲,日后對這本書各方面的問題和需要都能應付。”(《又答王癢書》)這有點像兵家講的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
讀通,讀懂,讀精一本書遠遠超過泛泛地讀十本、二十本書。如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無論哪部作品都博大精深,使多少代人愛不釋手。對中學生來說,剛接觸有些不懂,教師可以適當引導點撥,堅持幾遍閱讀,并參閱一定地研究資料,所悟所獲定然是豐厚的。
當然,只停留于閱讀還不行,還得嘗試寫作。圍繞著作或摘抄,或寫心得,或改寫,或評析,或摹仿……以多種形式將讀與寫結合起來。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可以這樣欣賞:“我看見西子浣的漣漪,望見貂禪戲水的波瀾,聽到紅拂袖水的誓言,聞到虞姬臨江的哀嘆。水邊的女人永遠帶著那一份無悔,保護著那永不失去真彩的靈動?!辍谑俏蚁氲侥恪煊?。水做成的女人,寶玉如是說。”
可以這樣評價“當她在枝頭盛開時,毫不掩飾,純真透明,肆意地展示著自己的美,當眼淚已盡,回歸天界時卻也是一瓣花,魂消魄散。她的一生冰心玉壺,晶瑩剔透,純如赤子?!?/p>
可以由林黛玉的執(zhí)著聯系現實,談個人與社會的問題,可以由林黛玉的結局談悲劇的意義,可以用想象的畫面再現作品不曾細致描繪的情節(jié),用書信的方式表達不曾告白的真情等等。有一個林黛玉就可以嘗試若干角度寫作,加之《紅樓夢》人物眾多,筆法超群,定然有頗多收獲。
表面上看,一本書給予人的是有限的,實質上,一本有價值的書是挖掘不盡的寶藏,在這,不需要同學們有多么透徹的研究,多么明確的見地,只要收獲即可。
我們可以了解很多人,但這里要求是深入了解一個人。首先,他有過人之處,可做表率,值得我們學習。其實,可以從各個領域去了解他,如從其生平、成就、習慣、愛好、思想、性格、為人、修養(yǎng)等不同側面著手,閱讀一些有關他的書籍(最好是傳紀)。
了解一位名人,自然要寫他。如果是歷史人物,可采取再現歷史畫面、與古人對話、人物事件想象加工、點評歷史人物等形式加以寫作。尤以再現歷史畫面,刻畫人物細節(jié),表現人物個性為最,因為這最容易打動人。
如魯迅先生,有人寫過他的故鄉(xiāng),分析過他筆下的人物,探討過他的膽識,他的個性,他的精神,關于他,是永遠說不完,說不夠。如果了解魯迅先生,無窮的角度會啟發(fā)學生寫作的靈感和沖動。
了解一個人,不可靜止地看待他,應聯系實際,全新的認識他,這很關鍵,唯有此,寫起文章才有話可說。
專項內容的讀書積累,就是對書本中具有相通、類似、相近的文學或歷史知識、哲學理念等進行歸納、總結,有目的、有系統地積累。運用讀書筆記的方式,可選用卡片或筆記本歸類收集。
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能夠比較系統地積累一些素材,為寫作提供豐富的內容,由于是專項積累,因而目的性強,收集較快,內容較豐厚,記憶也高效。缺點是需長時間做,翻閱的書籍也較多。不過,如果要是準備在這方面積累的話,先制定目標,制定出篩選積累的項目。如歷史人物類:刺客系列、賢主系列、庸君系列、杰出人臣系列、英雄士俠系列等;歷史事件類:以少勝多戰(zhàn)役系列、水戰(zhàn)系列、農民起義系列、亡國系列、建國系列、改革系列等;文學人物類:命運坎坷之文人系列、文人兼政治家系列、隱士系列等;文章類:寫景系列(雪、春):抒情系列(喜、怒、哀求、、樂、悔……)等。類別定完,就可尋類覓蹤。不過,在閱讀過程中如果看到有想記錄下來,又沒有事先歸類的,可就其特點新擬類別。根據類別去閱讀,省時也省力。先從最易找到的做起,逐一增加,堅持下來,就是不小的收獲。
如果平時有一定的積累,就試著找準切入點寫作,將積累的專項內容用自己的觀點、感受、情感抒寫出來,你會覺得大有趣味。
專項內容的讀書積累,也有利于歷史的學習,還可提高我們的人文修養(yǎng),也是一舉幾得。
當然讀書是自覺過程,帶有功利性的閱讀將閱讀過程程式化,使讀書變得有點教條,失去心靈的體驗,情感的愉悅。但隨意的閱讀,往往讓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快體會到讀書的巨大能量,有的還會誤入歧途,走很多彎路,失去興趣,甚至方向。中學生閱讀還需恰當的引導,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時地點撥,用運恰當的方法找到讀寫結合的契機,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