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二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的延續(xù)性論析

      2011-08-15 00:51:01許月明
      天中學刊 2011年1期
      關鍵詞:全球戰(zhàn)略對華政策二戰(zhàn)

      許月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 政治理論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1)

      二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的延續(xù)性論析

      許月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 政治理論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1)

      二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一直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歷經三次重大調整,但其戰(zhàn)略意圖、價值取向、終極目標一直沒有改變,體現了驚人的延續(xù)性。美國不會輕易、主動地放棄遏制中國,尤其是在中國日益強大和崛起的前提下,美國的對華政策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都不會改變它的基本方向。

      二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延續(xù)性;戰(zhàn)略意圖;價值取向;終極目標

      二戰(zhàn)之后,美國對華政策歷經了三次標志性的重大調整,體現了變動性的特點。但它又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如果把其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我們發(fā)現二戰(zhàn)后的美國對華政策呈現出了驚人的延續(xù)性,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一、對華政策服從和服務于美國全球戰(zhàn)略沒有改變

      二戰(zhàn)之后,美國推出了旨在稱霸世界的全球戰(zhàn)略。美國對華政策一直都從屬于它的全球戰(zhàn)略目標,隨著其全球戰(zhàn)略的調整而調整。無論遏制還是接觸,也無論敵對還是緩和,都只是美國根據其全球戰(zhàn)略意圖和戰(zhàn)略目標需要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手法而已。縱觀二戰(zhàn)后美對華政策的演變過程,對華政策始終服從和服務于美國全球戰(zhàn)略這一點并沒有改變。

      二戰(zhàn)結束不久,1947年,美國政府就出臺了以“反共”和“冷戰(zhàn)”為主要特征的“杜魯門主義”?!岸鹏旈T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國已經進入全球擴張的新階段,是美國推行全球戰(zhàn)略的開端。杜魯門政府認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美國實現其全球戰(zhàn)略目標的最大障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當美國在中國的“扶蔣反共”政策破產及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華實施了遏制戰(zhàn)略。具體的對華政策表現就是: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外交上不予承認。隨著美國全球擴張的深入,杜魯門之后的艾森豪威爾政府繼續(xù)推行全球擴張戰(zhàn)略,對華“遏制”政策較之前任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主因在于“共產主義正在亞洲取得進展,中國牌子的共產主義比蘇聯牌子的共產主義威脅更大”[1]174。因此,國務卿杜勒斯甚至表示:“我們將做我們能做的一切,來為推翻這一政權出份力?!盵2]198

      20世紀60年代,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時期,美國繼續(xù)推行遏制共產主義、進行全球擴張的基本政策,但由于自視過高、戰(zhàn)線過長,遭遇了嚴重挫折。這突出表現在美國深陷越南戰(zhàn)場無法脫身。美國企圖稱霸世界的野心與其力量不足之間的矛盾暴露無疑。到尼克松總統(tǒng)上臺之時,美國已經處在內憂外患當中,在美蘇爭霸中也漸漸處于劣勢。為了走出困局,尼克松政府調整了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目標,即由在世界范圍內的戰(zhàn)略擴張轉到保住已有霸權地位、維護既得利益上。這樣,美國出于實現新的全球戰(zhàn)略目標的需要,出于利用中蘇分裂的機會與中國聯手對抗蘇聯的需要,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改善中美關系。70年代末卡特政府時期,蘇聯的急劇擴張對美國的海外利益威脅愈加嚴重,中國在美的戰(zhàn)略地位也就愈加上升,美國最終放棄了對待中蘇“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接受了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與中國正式建交。80年代,里根這屆政府希望沖破均勢格局,在軍備和爭取第三世界上與蘇聯展開激烈的爭奪。美國的這種全球抗衡蘇聯的戰(zhàn)略離不開中國的配合,“中國是一個潛在的盟國,或者說,至少是一個反莫斯科的重要地區(qū)性堡壘”[3]。正是全球戰(zhàn)略促成了1984年4月里根總統(tǒng)的訪華。

      冷戰(zhàn)后,美國再次對其全球戰(zhàn)略目標進行了重大調整,明確提出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秩序。圍繞這樣一個戰(zhàn)略目標,美國對華政策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美國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充滿疑慮,視中國為其實現稱霸世界目標的潛在對手和新興大國,將中國定位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所以,克林頓和小布什政府在執(zhí)政初期,都對中國實行了比較強硬的遏制政策。但同樣從全球戰(zhàn)略出發(fā),這兩屆政府又無法舍棄在經濟和國家安全方面的利益,后期又都開始尋求與中國的合作和交流,緩和兩國關系。

      二、對華政策的核心思想和價值取向沒有改變

      二戰(zhàn)后,美國對華政策雖然幾經調整,但貫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和價值取向卻始終沒有改變:一是霸權主義,一是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

      在美利堅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有三種文化因子或思想原點,它們分別是“美國例外論”——美國人認為:美國不同于其他國家,它更加有道德、獨立、寬宏大量、民主,在各個方面有很高的思想。美國是光彩奪目的正直榜樣,它將領導世界各地的人民向往美國的幸事和優(yōu)勢,最終采納美國的價值和體制?!懊绹熨x使命論”——美國是上帝的選民,肩負著上帝賦予的“義不容辭”的使命,將美國式的文明傳播到全世界?!懊绹f能論”——美國是“救世主”,美國是當仁不讓的世界領袖。這三種思想源遠流長,深入美國人的靈魂,從而激發(fā)了美國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正如英國學者吉爾·倫德斯塔德所言:“美國人傳統(tǒng)上視自己為世界負有特殊使命的一個獨特民族,其他國家只有利益,而美國卻肩負責任?!盵4]6這種歷史使命感體現在外交上就是美國要主導世界,而美國的強大更是為其實現主導世界的使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信念源泉。美國抱著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心態(tài)和以自己的意志建立一個“新世界”的強烈愿望,在世界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實施稱霸世界的全球戰(zhàn)略。這種外交政策思想不可避免、潛移默化地作用于美國對華政策。二戰(zhàn)后,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卷入中國的內戰(zhàn);冷戰(zhàn)后,涉足臺灣問題、人權問題、西藏問題、新疆“東突”問題等,都源于這種主導世界思想和霸權主義政治。

      反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始終是影響美對華政策的一個關鍵因素。中美兩國的意識形態(tài)截然不同又有鮮明的對抗性,雙方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分歧和斗爭會直接反映到各自的外交政策上,而這一點在美國對華政策當中體現得更為顯著。美國人始終認為共產主義是洪水猛獸,是民主的死敵、與民主水火不容。二戰(zhàn)結束不久,1947年,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向國會兩院提交了“美國對共產主義暴君擴張浪潮的回答”[5]47的咨文。咨文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岸鹏旈T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爭霸的開始,同時也確定了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外交的基本框架和價值取向——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所以,當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中國以蘇聯盟友的身份出現在美國面前的時候,留給美國決策者們的政策選擇余地實質上已經很小了,只能是封鎖、敵視、遏制、孤立。即使出于戰(zhàn)略利益考慮,在對華推行接觸政策、緩和中美關系的時候,美國仍然沒有忘記向中國輸入所謂美國式的民主和價值觀,人權外交的攻勢也依然不減。冷戰(zhàn)后,美國不戰(zhàn)而勝,成為惟一超級大國,這讓美國對它的那套制度和價值體系更加自視完美,信心十足。美國人不可一世地認為,必須要用美國的制度和價值觀來引領世界潮流、規(guī)范國際秩序,不能容忍“異端”。于是,冷戰(zhàn)后,美國加大了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民主輸出力度,企圖“西化”、“分化”中國。比如,小布什上臺后,美國政府對華采取對臺進行一攬子軍售、任命“西藏事務協(xié)調員”、停止中美軍事交流等一系列強硬動作,就是由于“它受特色鮮明的美國式國際主義思想內涵的驅動,將國家利益推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對單邊主義寵愛有加,強硬外交的濃墨色彩亦淋漓盡致地傾瀉出來”[6]24。而冷戰(zhàn)后在美國甚囂塵上的以意識形態(tài)分歧為邏輯起點的“中國威脅論”,更是深深影響著美國對華政策。這一理論宣傳、夸大、歪曲所謂的中國威脅,是為了渲染美國的自由、民主和主導意志,妖魔化中國是為了美化美國的神圣使命性。

      針對美國慣于將意識形態(tài)因素滲透、植入對華政策中的外交特性,中國究竟該如何應對呢?一方面,根據目前中美兩國國家力量對比的實際狀況,在現階段,中國要盡量避免因意識形態(tài)分歧出現國家間的對抗。在保證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倡導雙方求同存異,尋找雙方超越意識形態(tài)分歧的利益共同點,主張文明多樣性,尋求和探討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結合點”和政治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中,尤其在涉及諸如人權、主權等問題時,我們必須據理力爭,在國際社會面前樹立中國的正面形象。此外,我們要全面制定國家文化安全戰(zhàn)略來應對美國對文化領域的沖擊,要加強文化建設,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的同化力和向心力。

      三、對華政策的主導趨向和終極目標沒有改變

      二戰(zhàn)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美國全球戰(zhàn)略和國家利益的需要表現出不同的形式,但政策的主導趨向或者說基本方向以及終極目標是一貫的、不變的。美國對華政策的主導趨向或者說基本方向始終是遏制和防范中國,而終極目標則是要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顛覆中國的現有政權。

      中美兩國在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先天性差異以及美國人看待中國的慣性思維,都決定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方向——遏制與防范。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是顯性的、簡單的、絕對的和粗暴的,我們自不必贅言。既使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基于戰(zhàn)略需要要和中國緩和關系時,也是不忘對中國加以遏制和防范的。60年代后期的肯尼迪政府就利用中蘇交惡的機會,推出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欖枝”的戰(zhàn)略,希望綜合運用和平與戰(zhàn)爭兩種手段,達到對社會主義國家演變的目的。尼克松政府在與中國接觸、合作的同時,更是時刻謹記另一個目標,即向中國輸入美國的民主與價值觀念。冷戰(zhàn)后,中美在冷戰(zhàn)時期的戰(zhàn)略合作基礎發(fā)生了動搖,而且一個并不認同美國價值觀念的社會主義大國的崛起,更是被美國看成是對其全球戰(zhàn)略絕對優(yōu)勢的極大挑戰(zhàn),所以,遏制和防范成了美對華政策的必然選擇,美國要遏制和防止中國發(fā)展成為與美國實力接近或同等級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遏制和防止中國挑戰(zhàn)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霸權地位和既得利益,遏制和防止中國與美國的其他競爭者進行戰(zhàn)略結盟。遏制和防范的方法集中表現為:以臺灣問題為王牌,在政治上利用人權問題來發(fā)難,在經濟上鼓吹中國威脅論,在軍事上構建針對中國的軍事攻防體系等。但戰(zhàn)后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自身實力的變化又使中美兩國在經濟、國家安全領域存在著很多利益交匯點。同樣出于國家利益的需要,美國又必須加強同中國的交流與合作。所以,冷戰(zhàn)后的美國對華遏制政策與冷戰(zhàn)時期的遏制政策相比,形式上就有所不同了,是隱性的。我們可以稱其為“接觸加遏制”政策,或者稱為“軟遏制”政策,甚至可以稱為“接觸”政策。但無論什么政策,都不改變其基本原則和主導趨向——遏制和防范中國的崛起。即使“9·11”事件以及美國的金融危機加深了中美兩國在反恐、經濟等方面的合作,而且當前及未來的美國對華政策會以合作和交流為主線,但美國對中國遏制與防范的政策基調并不會改寫。

      美國的對華政策實際上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目標在內的復雜的目標體系,而在這些具體的政策目標當中最長遠、最根本的、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顛覆中國的現有政權、促進中國的“自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20世紀50、60年代,美國采取了與“紅色政權”尖銳對抗的政策,雙方甚至在朝鮮戰(zhàn)場進行了直接的軍事對抗。但自70年代開始,美國逐漸在對華政策中注入了靈活性,增加了技術含量,主張實行對華接觸政策,在接觸中改變中國。其實,這里的“接觸”并不是要與中國進行平等、友好的往來,而是要通過接觸把美國的“民主”和價值觀滲透、植入中國,最終“西化”、“分化”中國,促使中國發(fā)生和平演變??梢?,所謂“接觸”也只不過是為了實現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終極目標而采取的另一種策略方式而已。

      分析表明,美國不會輕易、主動地放棄遏制中國的政策,尤其是在中國日益強大和崛起的前提下,對華政策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都不會改變它的基本方向。對于這一點,中國要有清醒的認識。崛起國與霸權國之間的斗爭無法避免的事實已經多次被國際政治的歷史所證明。中國要崛起,美國要遏制。中國究竟該如何應對美國的遏制而減小崛起的阻力呢?我們在堅持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同時,一定要打牢實力基礎,有所作為,在中美關系中爭取主動權。此外,要增強戰(zhàn)略謀劃和戰(zhàn)略運用的能力,關鍵時刻能夠運籌帷幄,靈活機動地化解危機,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國的帝國主義本質決定了其永遠不會放棄和平演變中國的圖謀,相反,冷戰(zhàn)后美國當權者加快了其推進中國和平演變的罪惡行徑。對于這一點,中國更是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1]Walter LaFeber.America Russia and Cold War,1945―1984[M].New York:Alfred A. Knopf press,1985.

      [2]邁克爾·沙勒.二十世紀的美國和中國[M].徐澤榮,譯.上海:三聯書店,1985.

      [3]里根從強烈批評中國逐步轉為說中國的好話[N].紐約時報,1984-04-28.

      [4]Frederick Gentles & Melvin Steinfield.Dream On America[M].San Francisco:Canfield Press,1975.

      [5]劉同舜,姚椿齡.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 3分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陸忠偉.國際戰(zhàn)略與安全形勢評估[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葉厚雋〕

      D8

      :A

      :1006-5261(2011)01-0028-03

      2010-09-17

      許月明(1978―),女,吉林農安人,講師。

      猜你喜歡
      全球戰(zhàn)略對華政策二戰(zhàn)
      美國對華政策中意識形態(tài)與現實利益的考量
      二戰(zhàn)那些事(連載)
      全球戰(zhàn)略 全新景觀——評牛津大學出版社《世界音樂系列》中文版叢書
      人民音樂(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4
      二戰(zhàn)那些事(連載)
      二戰(zhàn)那些事(連載)
      二戰(zhàn)那些事(連載)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蘇聯對華政策的偏頗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1
      烏克蘭危機引發(fā)全球戰(zhàn)略格局新變化
      全球化(2015年9期)2015-02-28 12:40:11
      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調整及影響
      全球化(2015年2期)2015-02-28 12:38:58
      本 期 導 讀
      洪雅县| 邳州市| 海淀区| 农安县| 社会| 湄潭县| 福州市| 敦化市| 益阳市| 三亚市| 瑞金市| 石阡县| 鄂尔多斯市| 日照市| 高雄县| 平度市| 孟连| 永定县| 河间市| 白水县| 建昌县| 中山市| 铅山县| 静乐县| 永兴县| 开化县| 岳普湖县| 金坛市| 天柱县| 始兴县| 时尚| 上栗县| 双柏县| 彩票| 廊坊市| 宝丰县| 东海县| 金坛市| 洛扎县| 栾城县|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