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成蟲30~33 mm,翅展75~80 mm,上翅與體背具特殊的淡綠褐色與墨綠色大斑紋,前翅前緣頂角有一較大的三角形深綠色斑,后緣中部有塊褐色斑,后翅紅色,后緣角有墨綠色斑,翅反面黃綠色,各足腿節(jié)淡綠色。卵淡綠色,橢圓形。幼蟲綠色,體長80 mm,頭部散生小白點,腹部兩側(cè)第一節(jié)開始有7個白色斜紋,紋兩側(cè)有赤褐色線緣。背線赤褐色,兩側(cè)有白線,尾角赤褐色,有白色顆粒。蛹,濃褐色,長35 mm。
生態(tài)習性 一年兩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始見成蟲,6~7月為羽化高峰,成蟲有明顯的趨光性,卵散產(chǎn)在葉片背面,6月上、中旬見卵及幼蟲。6~9月為幼蟲危害期,以幼蟲蠶食葉片。
危害樹種 榆樹、楊樹、柳樹、槐樹、桑樹等樹種。
防治方法 ①冬季可在樹木周圍耙土、翻地,殺死越冬蛹。②利用幼蟲受驚掉落的習性,在幼蟲發(fā)生期將其擊落。③幼蟲入土后或成蟲羽化前,在樹體周圍地面噴灑辛硫磷,毒殺蟲蛹。④利用成蟲趨光性,成蟲發(fā)生期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⑤藥劑防治可用BT可濕性粉劑,于幼蟲3齡前噴灑樹冠,使幼蟲中毒死亡;還可噴灑滅幼脲進行防治。3~4齡前的幼蟲,噴灑除蟲脲、溴氰菊酯防治。保護螳螂、胡蜂、益鳥等,以控制蟲口密度。
(301500天津市寧河縣森林植物檢疫站 胡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