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雷
(山東省煤炭地質(zhì)局,山東泰安 271000)
落盡樹葉的林子不一定是荒林。屬于偏遠、冷僻題材的《另一半中國史》能夠被文化藝術出版社作為重點圖書出版,的確出乎我的意料。
構思和寫作《另一半中國史》,純屬誤打誤撞,因為我的工作經(jīng)歷和少數(shù)民族毫無關系。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從事民族研究工作的專家在演講中說:“早在20世紀初,孫中山就提出了漢滿蒙藏回‘五族共和’的口號,其中的回就是指回族?!倍谖业挠洃浝?,孫中山所說的回,應該是“維吾爾”。就連民族研究工作者都出現(xiàn)如此的常識性錯誤,民族史對當代青少年來說就更是一片陌生的天空了。從此,歲月為我打開了一扇悠遠而深邃的窗戶。我開始積累關于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資料,追尋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來龍去脈,挖掘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文化根柢。
之后不久,我在參觀內(nèi)蒙古歷史博物館時,居然找不到有關草原帝國“柔然”的任何文字。更令人痛心的是,個別不懂歷史的維吾爾人竟然扯起自己的祖先回鶻的死敵——突厥的旗號,妄圖恢復早已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所謂的“東突厥斯坦”。于是,我決定創(chuàng)作一部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話,以輕松閑適的筆調(diào)細細還原歷史真相,通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帶領讀者突圍塵封的歷史大門,串聯(lián)出泱泱中華56個民族交往進而融合的瑰麗畫卷,展示給和我一樣對歷史有點興趣并希望輕輕松松讀史的千千萬萬的普通讀者,讓大家在娓娓的和風細雨中感受歷史人物驚濤拍岸的英雄情懷。
從2001年開始構思與鋪陳,這本書占有了我?guī)缀趺恳粋€月圓月缺的夜晚。從此,我拋下繁雜的塵世喧囂,避開正常的人際交往,遠離誘人的燈紅酒綠,一頭扎進寂寥而幽深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園林。為經(jīng)得起歲月的檢驗,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閱歷史典籍,如中國的《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如外國的《世界史》、《中亞史》、《波斯史》、《阿拉伯史》、《印度史》、《劍橋中國史》……為增加作品的現(xiàn)場感,我走進了歷史的山山水水,從蒙哥折戟沉沙的釣魚城,到赫連勃勃威震四方的白城子;從文成公主遠嫁的日光城,到乙弗氏自盡的麥積山;從草木青青的昭君墓,到綠柳依依的姑蘇城;從巍峨俊俏的天山,到風花雪月的大理……就這樣,經(jīng)過2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寫作、考證與修改,經(jīng)過三家出版社長達三年的審修、打造與磨礪,特別是經(jīng)過國家民委的審讀,她最終以《另一半中國史》的名字于2010年8月艱難面世。
說她“艱難面世”,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少數(shù)民族史對于許多人看來是一個創(chuàng)作禁區(qū),其中涉及許多敏感而紛繁的民族與宗教問題。有的外國作家曾因個別不恰當?shù)谋硎霰荒硣H宗教極端組織追殺,有的中國作家曾因把不具代表性的民族習慣寫進小說受到批評,也有個別出版社因在民族宗教問題上審查不嚴受到國家相關部門追究。特別是近年來,西方以自我為中心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文化沙文主義、單線進化論等思潮沉渣泛起,而國外個別書籍和媒體在東突厥斯坦、達賴喇嘛、高句麗、梵蒂岡教皇、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等問題上閃爍其詞甚至推波助瀾,加上國內(nèi)也很難找到明了、系統(tǒng)而權威的資料,這就更增加了作家和出版界在民族宗教問題上的擔心。這部書稿,盡管摒棄了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狹隘觀念,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站在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高度,充分論證了所有民族對祖國昌盛、人民進步與疆域拓展的巨大貢獻,但還是在出版時遇到了重重阻力。書稿歷經(jīng)三家出版社,在一家出版社甚至通過了三審,最終還是被社領導斷然槍斃。2010年9月19日,接到責任編輯寄來的散發(fā)著墨香的樣書,感覺就像當年接過經(jīng)剖腹產(chǎn)而誕生的女兒。那一刻,望眼欲穿的我潸然淚下。
10月的泰山絢爛、甜酥、豐盈而靜謐,書稿的出版讓我如釋重負。之后,我又回到了9年前沒有挑燈夜戰(zhàn)的安閑日子,延續(xù)著久違了的日出登山、日落觀霞的愜意歲月,像一位漫畫家所說的那樣“慢慢地喝一杯水,專注,安靜,聽得到自己內(nèi)心蓄水的聲音”。
自己深知,如果少數(shù)民族歷史是一片瀚海,我只寫出了一滴水的幾絲亮色;如果它是一片森林,我只寫出了一棵樹的少許枝葉。因為那里承載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太多的風霜雨雪,太多的潮起潮落,太多的陰晴圓缺。并非專業(yè)史學工作者的我即便是搜腸刮肚,也難以將各民族悠遠交錯的脈絡理清;即便是絞盡腦汁,也難以將各民族博大精深的底蘊參透。
而且我以為,這是一個商品經(jīng)濟大潮洶涌澎湃,國民生活節(jié)奏突飛猛進,酒吧影視肆意泛濫的時代,坐下來讀書、寫信已經(jīng)成為另類與奢侈。尤其是這本書不僅歸類于蛛網(wǎng)交錯的故紙堆里的歷史,而且屬于遺落在傳統(tǒng)歷史邊緣地帶的少數(shù)民族史,加上這種相對嚴謹?shù)谋硎龇绞讲惶虾跏袌隽餍械恼{(diào)侃型、八卦化歷史文學的潮流,特別是自己既沒有開什么作品研討會,又沒有進行媒體宣傳,這就使得我對書的銷量與反響不抱任何奢望。
意外的是,《另一半中國史》在全國新華書店和圖書網(wǎng)站公開發(fā)行后,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侗本┏繄蟆酚浾咛粕皆凇侗缓鲆暤闹袊芬晃闹姓J為:“本書修補了大多數(shù)讀者缺失的集體記憶,這將有利于我們更完整地認識歷史,從而獲取更全面的文化人格。自古以來,散文便是中國文學之主脈,本書繼承了先賢‘文以載道’之余意,堪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薄豆饷魅請蟆穼⑵淞袨?011年“一月光明書榜”榜首圖書,《光明日報》記者王楠在《復調(diào)歷史的追尋》一文中斷言:“看完此書,我們應該不再糾結。這部歷史是否應屬于大部分亞洲史,還是一部歐亞大陸史,因為它只算是一個開端,當更多專精的研究終于轉(zhuǎn)化成普遍的知識,步作者的后塵成為演義、小說、戲劇時,那么作者開創(chuàng)之功便如當初的張騫通西域,希冀的是滾滾而來的繼任者?!?011年3月,該書被評為山東省首屆社會科學普及優(yōu)秀作品獎著作類一等獎,同時榮獲山東省首屆社會科學普及十大優(yōu)秀作品稱號。以此書為藍本的30集電視紀錄片已進入拍攝階段。韓國Medici Media已將該書譯成韓文出版。寧波海關等單位將該書列入了“紅色經(jīng)典”推薦書目。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辦的《學習與研究》雜志稱此書是對“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的歷史解讀”?!爸醒胄麄鞑?、中央文明辦主辦的中國文明網(wǎng)將該書作為“好書”向社會作了推薦。國家民委主管的《中國民族報》推出了題為“不能忽視的‘另一半’”的長篇評論。中國作協(xié)主管的《作家文摘報》對該書進行了連載并發(fā)了編者按?!吨袊請蟆?、《中國青年報》、《國土資源報》、《中國煤炭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幾十家報紙,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鳳凰網(wǎng)、新浪網(wǎng)、中工網(wǎng)、中國政府網(wǎng)、中國黨建網(wǎng)、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中國作家網(wǎng)、中國臺灣網(wǎng)、中國西藏網(wǎng)、首都文明熱線、新民網(wǎng)、東北網(wǎng)、天津網(wǎng)、新絲路、讀書網(wǎng)等近百個網(wǎng)站及山東電視讀書頻道等多家媒體發(fā)表了書評并作了推介。該書已連續(xù)5個月位列北京新華書店民族學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連續(xù)28周進入當當網(wǎng)、亞馬遜網(wǎng)歷史類圖書暢銷榜,目前已4次印刷。
喜悅與忐忑是一對孿生姐妹。在興奮的同時,特別是面對學者和網(wǎng)友們的提醒與忠告,一種從未有過的不安充溢了我的心胸:譬如各民族獨立成章的同時是否忽視了她們的連貫性,譬如因書稿字數(shù)太多而刪去的章節(jié)是否應該恢復,譬如沒有獨立成章的邊緣部落是否應該注明,譬如南方少數(shù)民族是否應該增加篇幅。
接下來,我重新坐回蒙塵的書桌,背負窗外滿天的星斗,開始對書稿進行修訂。一是增加了第7章黠戛斯、第16章回族、第17章越人的越南、老撾、泰國及緬甸金三角部分。二是對各章的順序作了調(diào)整,對各民族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使各民族歷史演進更具連續(xù)性。力圖像網(wǎng)友期待的那樣,把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聚得更齊,使各族人民盡情沐浴先祖的光彩;把各民族的歷史脈絡理得更清,使各族人民都能瀏覽本民族成長、成熟、定型的不朽雕像;把《另一半中國史》這支冬天里的火炬舉得更高,從而溫暖各少數(shù)民族曾經(jīng)在某一歷史時段被邊遠與冷漠的心。
修訂的過程,也是我再一次對中華民族大歷史觀進行歸納、提煉與升華的過程。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我們真的了解中國嗎?事實上,我們以往的解讀帶有強烈的中原核心論的傾向,我們忽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體的,那其中,不僅有漢民族的歷史,還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每一個民族都有輝煌的過去和個性的文化,大家在彼此的磨合與碰撞、交融與參照中奉獻著自己的文明,這才鑄就了中華文明的整體輝煌,并實現(xiàn)了孔子所設想的“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基礎上的真正和諧與共同進步。
盡管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時空中存在過眾多的族群,盡管在這些族群的遠古神話里不約而同地強調(diào)自身文化的“純正性”,盡管各個族群有過太多的分分合合,你來我往,但嚴肅的學術研究和考古發(fā)掘表明,各種族群在頻繁的遷徙過程中都經(jīng)歷過不止一次的碰撞與交錯,各種文明幾乎無一例外有著“多元一體”的基本形態(tài),從“多元”走向“一體”的大趨勢無疑是歷史演進的主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并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格局早已形成。
中國,是一個有著相對寬松文化傳統(tǒng)的國度。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是各個民族文化得以“不朽”的最可靠保證。一種文化,只有融入更為豐富、更為多樣、更為博大的復合型華夏文化之中,才能保證在“和而不同”的中華大文化背景下的個性生存。人們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反之,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才能使這個民族的文化長盛不衰。文化上的惟我獨尊、固步自封,對其他文明的視而不見甚至肆意排斥,都不是一種明智的理念。交流、共享、融合,才是共存共榮的根本出路。一個孤立民族的涓涓細流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微不足道的,各民族團結互助匯成滔滔江河結伴前行,才能拋棄歷史的包袱,超越現(xiàn)實的阻隔,奔向未來的大海。這是一條踏平了偏見、鋪展著平等、輸送著團結、疊加著文明的金光大道。在華夏這個溫馨的大家庭里,我們每一個民族都將無一例外地享受到團結、和諧、富強、民主、文明的盛宴。
民族歧視、人類自殘和毀滅家園的慘劇,正漸漸退向灰色而蒙昧的遠方。我們企盼著沒有民族歧視、沒有民族隔閡、沒有民族戰(zhàn)爭的時代,這一天的到來是文明的人類共同的夢想。
最后,我要感謝責任編輯李恩祥為本書出版付出的辛勤與智慧,感謝范曾先生為本書題寫了書名,感謝歷史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梧桐為本書作序,感謝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政法司、宣教司對本書的審讀,感謝音樂學家田青,作家濮繼紅、侯健飛,記者唐山、王楠,學者聶炳華、張用蓬、張欣等對本書的評價,感謝家人給我騰出了一片從容筆耕的家庭空間。我很幸運,我人生的每一段航程,都有同事、朋友和親人提供的溫馨港灣供我停靠與憩息。更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科學發(fā)展與富民強國”成為中國人民共識的偉大時代。
天資平平的我深信,一個人即便是天使,也需要依托藍天才能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