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烏臺詩案”前后蘇軾的變化*

      2011-08-15 00:43:01潘程環(huán)
      外語與翻譯 2011年1期
      關(guān)鍵詞:烏臺詩功名蘇軾

      潘程環(huán)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廣州 510091)

      “烏臺詩案”前后蘇軾的變化*

      潘程環(huán)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廣州 510091)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因“烏臺詩案”而遭受政治打擊,險些葬送性命。此后,蘇軾在追求功名和政治思想方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功名上,由早年的滿腔熱情的追逐功名,實現(xiàn)“尊主澤民”的理想轉(zhuǎn)變?yōu)殡S緣任運且超脫功名;在思想上,由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轉(zhuǎn)變?yōu)橐缘兰业摹盁o為”、“齊物論”和佛家的“通達”為主。

      蘇軾;功名;思想

      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大文豪。他一生才行高世,卻宦海沉浮,幾經(jīng)磨難,九死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早期仕途順利,為實現(xiàn)“尊主澤民”的理想而不斷的奮斗。他一向嫉惡如仇,直道而行,不懼不悔,遇有邪惡。正是因為蘇軾毫無保留地向別人展示了這種高于天下的人格魅力,鋒芒畢露,最終遭到奸人的陷害,發(fā)生了震驚歷史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因文字而遭受政治上的打擊,甚至險些葬送性命的蘇軾,經(jīng)過“烏臺詩案”的沉重打擊后,對政治、社會、人生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功名的追求有了新的變化;對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一、烏臺詩案的始末

      (一)烏臺詩案的背景與起因

      中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和延續(xù)其統(tǒng)治地位的長久,采取了種種地統(tǒng)治手段。他們不但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和政治領(lǐng)域上實行君主獨裁的專制主義,而且在思想領(lǐng)域也大搞文化專制,大力推行愚民政策,鉗制輿論,控制思想。其中最殘酷、最荒唐的手段就是文字獄。其目的就是鎮(zhèn)壓異端,將人們的思想意識禁錮在統(tǒng)治者所允許的范圍內(nèi)。于是一些心術(shù)不正的官員為了迎合皇帝邀功請賞或排斥異己,不惜歪曲事實,顛倒黑白,使眾多無辜者深受其害。

      在北宋時期,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致使告訐成風,甚至私人信件也成了告訐的把柄。陳升之說:“時俗好藏去交親尺牘,有訟,則轉(zhuǎn)相告言,有司據(jù)以推詰……此告訐之習也”。蘇軾則在《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中認為:“昔為天下者,惡告訐之亂俗,故有不干己之法,非盜及強盜,不得捕告。其后稍稍失前人之意,漸開告訐之門,而今之法,揭賞以求過者,十常八九”??梢?,蘇軾也看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這種不受任何限制的輿論或批評,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到了北宋中葉,黨爭激烈,喜同惡異、黨同伐異的排他性完全的暴露出來。

      烏臺詩案的發(fā)生不僅與此社會歷史的背景有關(guān),還與王安石變法及由此引起的黨爭有密切的關(guān)系。北宋因政治腐敗、因循守舊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士大夫紛紛要求變法,以求國強,但是又因政見不同而分野。王安石和蘇軾都主張改革,但兩人在革新主張上有很大的分歧。王安石強調(diào)變法,蘇軾強調(diào)革新吏治。在宋神宗熙寧二年時,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王安石積極推向新法。但是,在推行新法過程中,并沒達到“因天下之為,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目的,搞得怨聲載道。因此,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蘇軾就是著名的反對派之一。熙寧四年,蘇軾為權(quán)開封府判官,寫了七千多字的《上神宗皇帝書》,全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要求改革吏治,實施“漸變”,反對新法大部分的條款及其“驟變”的方法,因此受到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的不滿與排斥。并且,蘇軾又在主考開封府時,得罪了王安石,被御史劾奏,蘇軾自知在京難以立足,請求補外,他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蘇軾在杭州、湖州任職期間,朝中“變法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由于神宗支持“變法派”,所以“變法派”是實權(quán)派?!白兎ㄅ伞睘榱顺プ璧K變法的“保守派”,就設(shè)法通過指摘蘇軾等人的文字之過為突破口,一舉將“保守派”從朝中清除。

      (二)烏臺詩案的過程和結(jié)局

      北宋元豐二年五月二十日,蘇軾到湖州上任。按例,蘇軾進《湖州謝上表》,例如略敘為臣者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以此美缺相賜。但是蘇軾卻說:“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靶逻M”一詞,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之輩。于是因這一用詞的不敬惹出了打禍。神宗熙寧元豐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由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的何正臣首先發(fā)難,上札論指控蘇軾到湖州任謝上表中,“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說:“一有水旱之災,盜賊之變,軾必倡言歸咎新法,喜動顏色。軾所為譏諷文字,傳于人者甚眾,今獨取鏤版而鬻于市者進呈”。幾天之后,身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的舒亶也進札說:“臣伏見知湖州蘇軾進謝上表,有譏切時事之言,流俗翕然,爭相傳涌,忠義之士,無不憤惋”。于是神宗批交中書復議。緊接著權(quán)御史中丞李定上札陳述蘇軾四個理由,請求神宗應其無禮于朝廷而斬首。札子句句緊扣著蘇軾怨望和謗訕的對象都是皇帝,極富挑撥性。神宗當時被激怒了。七月二十八日,臺吏皇甫遵攜吏卒急馳湖州逮捕蘇軾,押回京師。

      元豐二年八月十八日,蘇軾被送到了御史臺的皇家監(jiān)獄。御史臺復行文州郡,收取境內(nèi)所留蘇軾詩。“八月二十日,御史臺開始問案。他們到處收集蘇軾的詩,對涉案詩文主要使用“望文生義、無中生有”的闡釋方法,指控蘇軾“指斥乘輿,無人臣之節(jié)”。在臺獄受盡折磨的蘇軾始終不認罪,熬過兩個月后,總算審理完畢。御史臺于十月上旬,將證據(jù)呈給皇帝,想置蘇軾于死地。蘇軾大難不死,最大的救星是神宗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后曹氏。曹氏時染重病,死前對皇帝說:“吾嘗記仁宗皇帝當年策試完畢后,回到宮中,喜道:‘朕今日為子孫得太平宰相二人,雖我老矣,已不及用,朕將遺留后人?!宰鲈娤氮z,得非受了小人中傷。捃至于詩,其過甚微,吾已病矣,不可再有冤濫,致傷中和”。十月間,太皇太后病勢加重,神宗大赦天下為太后求壽,在決定處分之前,神宗秘派人去察看蘇軾的動靜,察看者看到蘇軾還能安心熟睡,稟報給皇上?;噬险f:“朕知蘇軾胸中無事者?!彼?,于 十一月二十九日,把蘇軾貶往黃州。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在這一百三十天里,蘇軾的心態(tài)很復雜,其中有驚恐、有郁悶、有信心、有達觀、有反思,正是這段獄中的歷練,讓蘇軾從此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二、烏臺詩案后蘇軾的變化

      (一)功名心的變化

      “烏臺詩案”之前,蘇軾的功名心是比較重的,這是因為他自幼受到儒家經(jīng)世濟民思想的影響。他在幼年時期便顯出早熟和遠大的志向。為了實現(xiàn)理想,他只有勤奮讀書,踏上仕途,才是唯一的出路。

      由家居讀書到兩次入京應考,再到從官鳳翔,是蘇軾人生的第一次轉(zhuǎn)折。蘇軾父子的兩次入京的情況大不相同,這就更加堅定蘇軾追求功名的決心。第一次入京,蘇軾只是一名極普通的應舉考生,到處奔走投書于王公大人之門,自謂:“軾也西南之匹夫,求斗升之祿而至于京師”。第二次入京,是在前次在京時歐陽修等公卿士大夫的賞識推薦下進京的。這時,父子三人已是“名動京師”并且蘇軾兄弟舉進士都在高等,前途是不可限量的。所以,沿途到處都有地方官員的迎接??梢姡@兩次入京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蘇軾也有深刻的體會,對功名的追求表現(xiàn)的更加的突出。是志在必得的。在《俐陽早發(fā)》中就表達蘇軾追逐功名的心里:“富貴本無定,世人自榮枯。囂囂好名心,蹉我豈獨無”!這里明明白白的告訴人們自己對“富貴”、“名聲”的羨慕之情。從官鳳翔后,他沒有沉醉在早年得志,宦途順利的“順境”中,而是“日夜勵精”、惠民一方的艱苦工作。自熙寧變法以后,他一直與宰相王安石的政見不合,被迫離開朝廷“補外”去。他先到杭州任通判,再到密州。這時他的“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理想抱負,被壓抑在心底,時而迸發(fā)出壯志難酬的感慨。在與同官會獵時,收獲頗多,萌發(fā)了內(nèi)心的報國熱情,寫下了第一首豪放壯詞,抒發(fā)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邊廷立功的雄心??梢?,雖然蘇軾的心情不舒暢,但是依然繼續(xù)的追求功名,為國效力,實現(xiàn)他“書劍報國”的理想。

      由此可見,蘇軾自幼“奮厲有當世志”,抱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心態(tài)踏入仕途的。這時,他的功名心是比較重的。雖然一再告誡自己要激流勇退,歸隱田園,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忠君報國、建功立業(yè)的幻想。然而,“烏臺詩案”給了蘇軾的功名心的一個沉重的打擊。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不得不承認,這二十年來在他走過的仕途道路上,其實他一無所得。于是他開始思考人生的種種問題。功名心也逐步的退減。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作為“烏臺詩案”的受害者,不幸的政治遭遇使蘇軾對官場仕途中的黑暗和丑惡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功名的追求也淡泊了。他把自己應舉入仕看作是“不悟俗緣在,失身蹈危機。刑名非夙學,陷井損積?!?。雖然如此,他還是心系國家和百姓的。在赴被貶途中,遇到大雪,他首先想到的是百姓,“下馬作雪詩,滿地鞭箠痕。佇立望原野,悲歌為梨元”。對國家大事,他也是非常關(guān)心的。在元豐四年末,他聽到宋軍在米脂寨大捷的消息非常高興,作詩抒發(fā)興奮之情:“聞說官軍取乞閻,將軍旂鼓如神。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那時的蘇軾雖然政治失意,但對前途還是充滿信心的。當他被貶到惠州時,他對仕宦道路是基本絕望了。他在經(jīng)過大庾嶺時,就對他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有了新的體驗:“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靜。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頂,結(jié)發(fā)受長生”。他認為以往的身世全是“垢污”而要“永相忘”。在《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的詩中,說自己與朝廷權(quán)貴已是“肝膽非一家”。這時的他,對功名已徹底的淡泊。

      (二)思想的變化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由得意到失意的仕途變化中,他的思想也隨之變化。特別是在“烏臺詩案”的前后,蘇軾的思想發(fā)生了極大地轉(zhuǎn)變。

      “烏臺詩案”前期蘇軾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作為詩人的蘇軾把創(chuàng)作作為他的第一生命,他喜歡寫詩,非常重視詩歌的社會作用。和大多數(shù)士人一樣,蘇軾遵循孟子所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奔波于仕途。據(jù)蘇洵所撰的《蘇氏族譜》和《族譜后錄》可知,蘇家是以詩書傳家,孔孟之道成為他們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蘇洵夫婦對其二子均寄予了很高的希望,經(jīng)常教育他們。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熏陶下,蘇軾接受了系統(tǒng)的儒家教育。自幼便有了“奮厲有當世志”的理想,確立堅定的儒家立身行事準則和人生的價值取向。

      在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應制科考時,他曾對北宋王朝的腐敗現(xiàn)狀,寫了《策略》、《策別》、《策斷》等25篇文章。全面分析了北宋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形勢,提出“立法禁”、“抑僥幸”、“決壅蔽”、“教戰(zhàn)守”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改革弊政的主張。明確提出了改革目標。這些都是鮮明的表現(xiàn)了儒家的積極用世思想。入仕后,蘇軾追求做一“尊主澤民”的忠良,要求做到“以道事君”,“砥礪名節(jié),正色朝廷,不務雷同以固祿位”,“不與時上下,隨人俛仰”。于是,他來到鳳翔后,積極奮發(fā),銳意進取。在《鳳翔到任謝執(zhí)政啟》中說:“伏自到任以來,日夜勵精。雖無過人,庶幾寡過?!魏炇鹨痪郑嬲莆宀芪臅?。內(nèi)有衙司,最為重要。編木閥竹,東下河渭;飛芻挽粟,西赴邊陲。大河有每歲之防,販務有不益蜀之課”。蘇軾就是這樣“日夜勵精”來實現(xiàn)他的理想。所以,他在為官時期基本實現(xiàn)了這些主張,為君著想,為民謀利,堅守節(jié)操,遇事敢言。在風云變化的政治斗爭中,既不“唯荊(指王安石)是師”,也不“唯溫(指司馬光)是隨”。為此,他既受排擠于熙寧變法之際,又不見容于元祐更化之時,而遭到一次比一次更殘酷的打擊,但他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原則——日夜為民效勞。在杭州任通判時,為不能放囚犯回家與親人團聚而感到慚愧;在密州任太守時,常上山為百姓求雨,收養(yǎng)饑民棄兒;任知府時,滅蝗災,逮捕盜賊;在徐州任太守時,遇到水災,為了治水,經(jīng)過家門而不入,卒保全城的安全。城外洪水洶涌,蘇軾急令會水的人去強救,使很多人脫險,受到神宗的通令嘉獎,并且受到人民的愛戴;在湖州任知府時,不到三個月,就遇到了天災,餓死很多人,瘟疫流行,他率軍民全力救災,深得民心。在湖州任上被捕時,“郡人送者雨泣”,杭州和湖州的百姓為他“作解厄道場”。

      蘇軾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提出的“德治仁政”政治思想是蘇軾一生從政貫徹始終的基本思想。在他考禮部進士的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提出了“天下歸仁”的理想?!耙跃娱L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這和儒家的“徳治仁政”的思想大體相同的。做官后,針對北宋朝廷所面臨的問題,他積極上書,希望能改變積弱的局面。他在《上王龍圖書》中提到了蓄兵、賦民的問題,表現(xiàn)了對百姓疾苦的關(guān)心。他認為王素要在蜀中深得民心,就要王素正確處理“養(yǎng)兵以為民”和“賦民以養(yǎng)兵”的關(guān)系,“此二者不可有所厚薄”?!氨∮陴B(yǎng)兵,其患近而容易消除;厚于賦民,其憂遠而難救”。蘇軾也是一個忠君。他直言敢諫,公心為國,嫉惡如仇,堅持自己的主張,所以和王安石、司馬光的政見不和,被迫改派外任。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輾轉(zhuǎn)周折,仍然念念不忘君主的朝事,認為“丈夫重出處,不退要當前”。

      “烏臺詩案”后,蘇軾的思想以佛老為主。蘇軾剛出獄后不久,便寫了《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二首》“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幾維摩病有妻。堪笑淮陽老從事,為予投檄到江西”這首詩寫的是由于自己擺弄文字才招致大禍,但他沒有放棄文字,因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還有一首是:“百日歸期怡及春,余年樂事最關(guān)身。出門便旋風吹面,走馬聯(lián)翩鵲啅人。卻對酒杯魂似夢,偶抬詩筆已入神。此災何必深追咎,竊祿從來豈有因”。寫出了走出牢門的他頓時覺得天地寬廣,春風拂面,百日牢夢只似一場夢,沒必要追究,只要身體健在就可以揮筆書寫人生。從這兩首詩中,可以看出佛老思想在他心中的萌芽。

      被貶黃州后,以創(chuàng)作為第一生命的他,如今卻不敢輕易作文,即便是寫給朋友的書信也往往再三叮囑:“不須示人”,“看訖,火之”,唯恐“好事者巧以醞釀,便生出無窮事也”。蘇東坡在黃州初期的生活狀態(tài),在他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由此可見他既為無牽無掛逍遙自在的寧靜生活而感到輕松愜意,又為沒有朋友的回應而感到孤獨,有一種世態(tài)炎涼的悲觀體驗。這時即便寫詩作文,也不會追求社會的轟動。因為,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

      蘇軾的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圓滑的心理調(diào)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老思想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于淡泊和靜定。他不再象以前那么執(zhí)著,清楚的認識到大自然是他唯一不棄的伴侶,是他痛苦心靈的唯一慰藉。所以,在游玩黃州赤壁時,留下了傳世名作《前赤壁賦》。賦中,具體體現(xiàn)了佛老的清靜無為,安居樂命的思想。在月白風清的江面上,駕一葉扁舟,“浩浩乎如凌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表現(xiàn)出超然的心境,欲仙的樂趣。此時的蘇軾仿佛拋開凡庸的塵世,進入到逍遙自在的神仙境界。這是借用了道家所信奉的神仙特征,產(chǎn)生想象。作者還以“水”、“月”作比,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用來協(xié)調(diào)自己內(nèi)心的。這番話正是來自于萬物皆空,以人為本的佛、老思想混合而成的人生觀。他在黃州開始躬耕于東坡,并把茅草房取名為“雪堂”,過起了陶淵明式的生活。在《雪堂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表示蘇軾的“退”并不意味著消極,只是以一種不再過分執(zhí)著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他已站在功名之上,超越官場和人生的困苦。蘇軾擁有超曠的心態(tài),是建立在“悲”的基礎(chǔ)之上的,只有經(jīng)歷了貶謫之悲的浸泡和過濾,才能領(lǐng)悟到人生的底蘊和真相,才能經(jīng)得起外力的打擊,真正具有穩(wěn)定的超曠心態(tài)。厭倦了仕宦生涯的蘇軾終于在陶淵明身上找到了心靈上的默契。所以他說:“手把梅花,東望憶陶潛”。蘇軾所羨慕所追求的自然人生是:遠離塵囂不為世累,與大自然親密無間的融為一體。蘇軾有這種體會是他汲取了老莊崇尚自然的觀點,也學到了老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次之辨,以游無窮”的開闊胸襟,以達到對榮辱窮達的超脫。當蘇軾再次遭貶到惠州時,他對佛老的研究就更加熱心了。有時甚至杜門燒香,閉目靜生,不以困厄之念。他說:“士踐憂患,安知非福?”從而尋求解脫和慰藉。由于擁有了佛老隨緣自適的思想,蘇軾無論被貶到哪里,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多么惡劣,他都能以一種超然曠達的態(tài)度來看待一切?!岸U心以斷人間愛,只有平交往,笑論瓜葛一樣同”、“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辭長作嶺南人”這些詩句正反映了蘇軾擁有了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佛老思想。心中有了佛老思想就使他在逆境中不被困難打到,能超脫痛苦,用曠達的心態(tài)面對一切。

      [1]林語堂.蘇東坡傳[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李之亮.蘇東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王夫之.姜齋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余秋雨.蘇東坡突圍[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

      [5]史鈞.千古一相王安石[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8.

      2011-02-21

      潘程環(huán)(1970-),男,講師,碩士。

      猜你喜歡
      烏臺詩功名蘇軾
      “烏臺詩案”供狀的記憶失真及其意義
      文藝研究(2025年2期)2025-02-21 00:00:00
      蘇軾與“烏臺詩案”
      公民與法治(2023年2期)2023-03-31 03:19:06
      明在“知不足”
      新傳奇(2022年3期)2022-02-03 22:29:16
      《烏臺詩案》版本流變再考*
      主持人的話
      從善如流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剪紙大師齊秀芳
      吟詩誤功名的孟浩然
      扶余县| 牟定县| 大埔县| 涟源市| 梓潼县| 喜德县| 墨竹工卡县| 锡林浩特市| 孙吴县| 长宁区| 加查县| 两当县| 濮阳市| 苏州市| 贵阳市| 韩城市| 张北县| 乌拉特后旗| 临颍县| 宁明县| 当雄县| 蒙阴县| 乡城县| 舒城县| 濉溪县| 永川市| 天等县| 萨嘎县| 渑池县| 柘荣县| 察雅县| 松江区| 瑞金市| 巨野县| 正定县| 吉林市| 仙居县| 沛县| 雅安市| 建阳市|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