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對立
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就是主體,客體就是客體,他們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和界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在高校中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包括輔導員、班主任和“兩課”教師等,是組織、實施教育活動的群體。而教育客體是指大學生,接受教育活動的群體。教育主體和客體分別具有各自不同的質的規(guī)定和內涵,構成教育活動的兩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的地位、素質、活動方式、任務和發(fā)揮的作用也有著顯著的差異乃至對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
1、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是相互規(guī)定和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反之亦然。主體和客體相伴而生,如影隨形,雙方相互規(guī)定,都以對方的存在而得到說明。離開一方孤立地談論另一方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如果失去了教育主體,也就失去活動的設計者、發(fā)動者和實施者,也就意味著教育客體失去了方向的引領者;如果失去了客體,教育主體就失去了對象和目標,教育主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依據。
2、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一方面,教育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地引導、灌輸、轉變、激勵等;另一方面,教育客體的思想品德狀況、認知能力、心理特征等因素也制約著教育主體。僅僅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對主體的制約作用,或者相反,都不可能全面地說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相互關系。
3、隨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和推進,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矛盾也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形式和內容,達到主客體統(tǒng)一、共同發(fā)展。教育主體的教育水平、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教育客體主動自覺內化教育內容,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并外化為言行舉止,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體性得到提升和發(fā)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關系的特殊性
1、一般意義的主體指人,客體指物。人能動,物被動,因此,一般主客體交互作用具有單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人,客體也是人,人都有能動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相互作用具有雙向性。
2、一般意義的主客體對立統(tǒng)一,主要是指人和物兩大實體的對立,通過人的實踐活動達到人和物的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兩者在思想觀念上以及由此指導的行為方式上的對立,通過主體人的實踐活動和客體人的思想反思達到主客體的統(tǒng)一。
3、一般意義的主客體的對立統(tǒng)一是對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的對立統(tǒng)一主要是非對抗性的,他們之間的思想沖突一般都屬于人民內部矛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客觀上形成了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關系,在現實中,這個關系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在二者之間也不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恰好相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即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促進、雙向互動的關系。
(一)從教育性質來看,教育過程是教與學融為一體的過程,互動是教育教學與生俱來的東西,是教育的本源之意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思想品德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期轉變受教育者的思想,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為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德性、塑造人的主觀世界的特殊的教育活動,是一種精神交往的實踐過程,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部分。需要通過教育者的組織、啟發(fā)、引導和受教育者的認識、體驗、踐行兩方面緊密結合,才能發(fā)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
在傳統(tǒng)時代,整個社會文化的單向傳承機制和教育實踐狀況決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基本矛盾為教育者所掌握、實施的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即教育過程的基本動力。受教育者只是被傳授、被發(fā)展、被要求的對象,需要教育者時時代表社會提出要求,才推動教育過程的發(fā)展。這種單向式的、被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否認客體的主動和能動作用,忽視客體的參與,缺乏主客體的交流互動,會導致客體對教育者和教育內容的抗拒或虛假接受,容易導致教育的低效性。
在社會進步和個體素質提高的情況下,在人的價值得到彰顯的今天,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發(fā)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提升不再是主要靠外力的強制,而源于自己的內在需要以及過程自身的機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再是被動的、單向的、守成式的活動,而是互動的、雙向的、增收式的精神交往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體性的人,他們之間的信息、情感、知識的交流及其活動是雙向的、相互促進的?,F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再是一種壓抑和強制受教育者的過程,而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交往活動,是一個激發(fā)受教育者主體性,使受教育者不斷產生提升自己思想道德品質的內在需要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共同發(fā)展的雙邊性活動。
因此,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互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對實現教育目標、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提高教育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從教育過程看,教育主、客體的互動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始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有目的地施加影響,受教育者能動地接受教育的過程,或者稱為主體積極的教育過程和客體能動的受教育過程的統(tǒng)一,可以概括為教育主體實施教育的環(huán)節(jié)和教育客體接受教育的環(huán)節(jié)。施教環(huán)節(jié)和接受教育的環(huán)節(jié)是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以及同一情境中相互重疊、相互存在、互為前提的,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互為因果、相輔相成。
圖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圖示
教育主體根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體系、政治觀念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進行思考篩選,確定具體的教育內容,再借助一定的載體,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將教育信息傳遞給教育客體,對教育客體施加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主體必須充分考慮到客體的狀況和特征來組織施教過程,并對教育客體進行積極地引導、努力地激發(fā)和科學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由此達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客體接收到教育主體傳遞的信息后,他們不會簡單地、無條件地、原封不動地全部接受,而是能動地對教育主體所傳遞的信息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自己的主觀出發(fā),根據自身現有的思想狀況、理解能力、生活經驗和內心需要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后,有選擇的接受,即自覺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并外化為自己的言行,同時以一定的方式將成真實、有效的信息反饋給教育主體。教育客體能動受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受教育者充分發(fā)揮能動性,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選擇的自我教育過程。這個過程,必須要在教育主體的正確引導下進行,否則由于受到外界一些不確定的消極因素的干擾影響,容易忽視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及其導向作用。
當教育客體完成自我教育,發(fā)出反饋信息后,教育過程并沒有至此結束,教育主體積極主動地接收教育客體的反饋信息,并整理信息,分析教育效果,了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教育經驗,進一步改進教育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新一輪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整個教育過程向著有利于教育目標實現的方向發(fā)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取決于教育主體的施教活動,而且取決于教育客體的接受活動,整個教育過程都是教育主體影響教育客體,同時教育客體通過自身言行反作用于教育主體的過程,是教育主、客體相互作用、雙邊互動的過程??傊?,教育主、客體之間的相互認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積極互動,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循環(huán)上升,進而推動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發(fā)展完善。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密切相關、互相滲透的辯證關系。主體與客體之間不再是一種我講你聽、我打你通、我說你服的單向關系。不僅受教育者要向教育者學習,教育者也要向受教育者學習;教育者影響受教育者同時受教育者也會制約教育者,因此,雙方是一種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進行思想、信息、情感的交流。他們相互認識、相互作用,主體發(fā)揮主導作用,客體發(fā)揮主動作用,形成合力互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向前發(fā)展。
[1]桂孫來.試論新時期高校互動德育模式的構建依據[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11).
[2]何宏兵.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及其啟示[D].西南師范大學,2005.
[3]嚴恒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及其時空特征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4]駱郁延.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4).
[5]張耀燦,徐志遠.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問題[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3,(4).
[6]潘東明.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主、客體的雙向互動[J].學術前沿,2008,(9).
[7]張迪.雙向互動的主體客體關系[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