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孫曉朝
(1.大連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2.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翻譯作為學習策略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使用調(diào)查*
杜鵑1,孫曉朝2
(1.大連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2.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通過對國內(nèi)兩所大學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運用翻譯情況的問卷調(diào)查,分析了大學階段翻譯作為學習策略的運用情況,肯定了翻譯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習者對翻譯的需求和運用有所不同,這些都可以幫助廣大教師有效利用翻譯策略,更好地發(fā)揮EFL教學特點。
翻譯;學習策略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交際外語教學法(CLT)日漸流行,并逐漸成為全世界影響最大的外語教學流派。其重要特征就是“通過外語學外語”,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鼓勵學生多多接觸使用外語,而學習者的母語則作為外語學習的對立面而在課堂上遭到摒棄。自然,與母語密切聯(lián)系的翻譯也隨之備受指責。人們認為它會造成語言干擾,阻礙學習者用外語進行思考,從而降低外語的流利程度和創(chuàng)造性語言的習得過程。
但在我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始終有意或無意地在英語學習的各方面自然地利用翻譯方法;教師盡管一再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用外語思維,但同時也無法否認母語翻譯在外語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各國外語教育研究者更是通過多方面研究不斷重新認識翻譯的積極作用。因為他們意識到外語學習不僅僅是通過模仿進行的,它更應該是一個人用自己的知識來發(fā)現(xiàn)目的語規(guī)律的過程。根據(jù)O’Malley(1985)的研究,翻譯最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活動和學習策略,在英語初級和中級學習者中的使用率為11.3%,僅僅次于重復法、筆記法和形象法。
多數(shù)研究普遍認為只有初學者或程度較低的學習者才需要在外語學習中使用翻譯,而隨著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對母語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低,程度較好的學習者便可以直接使用外語思考。照此邏輯,到了大學英語教學階段,大學生是否普遍放棄了翻譯策略的使用呢?他們對翻譯學習策略的認可和使用程度如何?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運用翻譯策略的程度是否相同?如何才能更全面有效地利用翻譯促進外語教學?這些都是我們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
Oxford(1990)對學習策略的定義為:學習者為使語言學習更簡單,迅速,有趣,有效,更能自我指導和適應新環(huán)境而采取的獨特行為。他把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與所學語言有直接聯(lián)系,包括記憶、認知、補償策略;間接策略與學習的基本管理有關(guān),包括元認知、情感、社會策略。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總能有效運用各種不同的策略,而即便能力有所欠缺的學習者,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接受恰當?shù)挠柧?,正確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的話,外語學習也能明顯進步。這使教育者深刻意識到了有效運用學習策略的重要意義。
翻譯通常被看作是認知策略,主要功能幫助學習者通過語言間的轉(zhuǎn)換來掌握學習材料。但通過近幾十年來各國學者對外語學習中的翻譯策略所做的研究顯示,翻譯同時也是記憶策略,可以輔助學習者記憶單詞等材料;是補償策略,學習者利用母語翻譯來解決語言障礙,獲得幫助;是情感策略,通常在減少學習者緊張焦慮方面起積極作用;是社會策略,學習者通過合作翻譯等活動加強交流,促進學習。這些方面共同作用,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加有效、多元地學習外語。這些先行研究可以參看 Lay(1982)、Tudor(1987)、Kern(1994)、陸效用(2002)等文獻資料。
Oxford(1989)另外還提出了影響學習者選擇學習策略的諸多因素,如:學習目標、學習任務要求、學習態(tài)度、語言教學方法、學習者個性特點、年齡、性別等。本論文就將著重研究國內(nèi)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大學生們?nèi)绾卫梅g策略學習外語。
(一)研究問題
a.大學生使用翻譯策略的情況如何?
b.不同專業(yè)背景學生在翻譯策略使用上有無差異?
c.不同專業(yè)背景學生在翻譯策略使用上有何差異?
(二)研究對象
我們選取了遼寧省兩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均以在校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一所是理工科大學,一所是專業(yè)外語院校,問卷調(diào)查人數(shù)為250人。鑒于16名受試者未完成問卷或回答方式不合要求,最后的有效取樣人數(shù)為234人(英語專業(yè):124人,理工科:110人)。
受試學生平均年齡22歲,在進入大學前,都在初、高中階段接受同樣程度的英語教育,A組學生大學考入理工院校,從事土木、化工或數(shù)學等專業(yè)學習,同時英語始終作為每學年的必修課程,他們在二年級結(jié)束時都已經(jīng)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B組學生進入專業(yè)外語院校,在大學一、二年級曾重點訓練英語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并且通過了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TEM-4),三年級開始進行翻譯、教育、文化等專項外語學習,畢業(yè)時期望從事與英語使用密切相關(guān)的工作。
(三)研究工具
調(diào)查問卷使用臺灣師范大學廖柏森博士設(shè)計的“翻譯作為學習策略調(diào)查表”(ITLS)。此表的目的是確定學生使用翻譯學習英語的頻率。每個陳述下面有五個選項:(1)從來沒有(2)偶爾(3)有時候(4)經(jīng)常(5)總是。每個選項的數(shù)字代表相應的分數(shù),分數(shù)越高,表明受試者越頻繁地使用翻譯學習英語??偟梅殖赃x項數(shù)就是受試者使用翻譯進行學習的平均得分。對分數(shù)的解釋依照Oxford提出的語言學習策略評定方法:低策略使用率為1.0到2.4之間,中等使用率為2.5 到 3.4之間,高使用率為3.5 到 5.0 之間(Po-Sen Liao,2002)。
(四)結(jié)果與分析
下面針對研究問題,運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逐一進行分析。
表1 受試者翻譯策略使用的描述性統(tǒng)計
a.大學生使用翻譯策略的情況如何?
從表1中可看出受試者總體對翻譯策略的使用頻度為:M=3.50,正好符合高頻度標準。這可以看出無論何種專業(yè)背景的大學英語學習者都較普遍地使用翻譯策略來學習詞匯、詞組和各種語法知識,借助翻譯實現(xiàn)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的過程,檢查閱讀和聽力的理解程度,并利用雙語詞典幫助學習。這些結(jié)果正好驗證了外語學習的認知主義理論,即外語學習并不是單純模仿外語語言的習慣性行為,而是學習者利用現(xiàn)有的母語認知結(jié)構(gòu)來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外語的過程,因此翻譯是學習外語過程中的難以逾越的認知活動,外語學習者自然會運用翻譯這種外語學習策略。
b.不同專業(yè)背景學生在翻譯策略使用上有無差異?
表2 獨立樣本t檢驗數(shù)據(jù)結(jié)果
通過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外語專業(yè)和理工專業(yè)學生在翻譯策略使用上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t=4.06,p<0.05)。
比較而言,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策略使用頻度(M=3.13)要明顯低于理工專業(yè)學生(M=3.86),前者屬于中等使用率,而后者則屬于高使用率。這顯示出隨著學習者對外語熟悉程度的加深和外語能力的提高,他們對母語翻譯的依賴反而會有所降低。根據(jù)McLaughlin(1978)的觀點,外語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使用第一語言是很普遍的心理認知過程,當非英語專業(yè)的理工科學生在學習中因英語知識不足而產(chǎn)生困難或能力不足產(chǎn)生緊張情緒時,很自然就會依賴于母語語言知識來彌補外語知識的不足,緩解壓力;而對于已接受過兩年全面英語技能訓練的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英文更代表著他們的未來事業(yè),意義更加重大,因而他們也會更加努力練習直接使用英語,而非直接借助中文。這也正好符合文秋芳(2001)提到的“深層動機強的學生普遍對學習英語感興趣,對英美文化感興趣,對外國的科學技術(shù)感興趣。深層動機愈強,使用目標語言的欲望愈強,因此依賴母語的可能性就越小?!?/p>
c.不同專業(yè)背景學生在翻譯策略使用上有何差異?
理工學生明顯大于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選項有涉及依靠翻譯幫助理解、檢查英語閱讀內(nèi)容的第1、2、3項;第6項:作文時,用中文寫提綱;第7項:聽英文時,把英文先在心里翻譯成中文;第11項:說英語時,先用中文想好要說什么;第14、15項:通過中文翻譯學習英語語法;第24項:英文課上,用中文做筆記等等。
我們看到理工學生會比外語專業(yè)學生更多使用策略來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們在英語知識、技能不足以及使用英語遭遇困難或緊張焦慮的情況下,會依賴母語翻譯給予幫助。尤其受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影響(如非英語使用環(huán)境、語法測試為主的教學要求、師資設(shè)備不足等),母語翻譯作為外語教學的必要輔助,起著十分重要作用。
而英語專業(yè)學生明顯大于理工專業(yè)的選項有:第17、18項:使用英漢、漢英詞典;第23項:隨時會在心里練習把所想的中文翻譯成英文;第26項:用翻譯來厘清中英文的不同;第27、28項:閱讀和說英文時都盡量用英文思考等等。
與理工學生的選項相比,專業(yè)學生在運用翻譯策略時似乎更審慎,不是停留在表面字字對譯,而是用它作為手段,尋求兩種文字的異同;他們希望直接用英文讀書、寫作,只是在現(xiàn)階段有使用翻譯的必要。英語專業(yè)學生一方面選擇在英文作文時使用中文做頭腦風暴的策略,但又堅持在閱讀、說話時用英文思考,這看似矛盾的選擇,實際體現(xiàn)出他們意識到了過分依賴翻譯有可能造成的“中式”英語、錯誤理解等干擾影響。
通過調(diào)查分析,我們看到翻譯作為一套有效的學習策略在大學生外語學習中普遍使用,我們希望廣大教師能更好地認識到翻譯在語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幫助英語學習者把平時無意識的翻譯行為提高到有意識的層次,能更有效地利用翻譯為外語教學服務。當然,教師在鼓勵學生有效運用翻譯策略的同時,也要告誡大家審慎使用,不能過分依賴翻譯,否則會適得其反,導致錯誤。使用母語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熟練地用外語進行交際,適時適度的運用翻譯策略必須要為此目的服務。
[1]Kern R.The role of ment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16):441-461.
[2]Lay N.Composing processes ofadult ESL learners:A case study[J].TESOL Quarterly,1982,(16):406.
[3]Mc Laughl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hildhood[M].New York:Lawrence Erlbaum,1978.
[4]O’Malley J M,et al.Learning strategy applications with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TESOL Quarterly,1985,(19):557-584.
[5]Oxford R L.Use of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training[J].System,1989,17(2):235-247.
[6]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7]Po - Sen Liao.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beliefs about translation and their use oftranslation as a strategy to learn English[D].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2002.
[8]Tudor I.Using translation in ESP[J].ELT Journal,1987,41(4):268-273.
[9]陸效用.試論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正面影響[J].外語界,2002,(4):11-15.
[10]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guī)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05-106.
2010-12-11
2009年遼寧省教育廳高??蒲许椖?2009A184)
杜鵑(1971-),女,北京人,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