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芳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人是從自然界來的,但人又超出自然界,成為社會的存在。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系,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審美感官,包括人的感覺器官,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大腦中樞。這些感官似乎與動物相似,但實際上人的這些器官在世界歷史演化中已經(jīng)人化。人類的審美活動,在審美感情驅(qū)動下,既離不開理性判斷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又依然要通過感覺器官的感覺來與客觀世界建立審美關系。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彼未煦C注曰:“羊大則美,故從大,無鄙切。”[1]《說文解字》云:“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義?!保?]后來徐鉉又補注“羊大則美”。由此,日本學者笠原仲二先生在《中國人的美意識》里明確指出:“中國人最原初的美意識,就起源于‘肥羊的味甘’這種古代人們味覺的感受性”[3]可知,這種“羊大為美”的說法體現(xiàn)著古老的以味為美的觀念,。正是由于味美而甘才讓人產(chǎn)生了精神上的愉悅,產(chǎn)生了美的感覺?!懊馈弊肿畛跏桥c味覺快感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味”在《說文解字·口部》中釋為:“滋味也,從口未聲?!倍白涛丁奔础懊牢丁保秴问洗呵铩みm音》:“口之情欲滋味”;高誘注:“滋味、美味。”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在把“美”釋為“甘、美味”這點上是共通的。凡給人帶來味覺滿足與享受的對象,都稱之為“美”。
古代學者把“味”、“美”通釋,以“味”為“美”的思想大量存在于古代文化典籍中,反映了我國古代以“味”為“美”的審美取向?!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翱谥谖兑?,有同奢(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理義之悅我心,猶當豢之悅我口”,“理義之悅我心,猶當豢之悅我口”尤其揭示了中國古代以味覺美比況義理美,以美為一切快適對象的民族特色[4]。臧克和在《漢語文字與審美心理》中通過大量文字考證揭示說:“在古代人看來,將‘美’字的淵源義理為‘盛大’,自然就可以將‘甘味’即與飲食味覺的感覺統(tǒng)一起來考慮?!?;“我國古代人審美價值判斷活動濫麟與飲食有密切的聯(lián)系?!保?]因此,我國古代以“味”為“美”這一審美取向既是有據(jù)可考又是符合實際的。
“味”是一個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審美范疇。孕育、產(chǎn)生和形成它的深厚土壤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它鮮明地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美學的基本特性,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的最初審美意識。先民認為舌是能識別甘甜的器官,加深了對味美的認識,只有親自品嘗,才能知其美味與否。
來看看“味”字群。該字群涉及的與美有關的文字有:
味:《說文·口部》:“味,滋味也?!北玖x指滋味,味道。五官相通,轉(zhuǎn)指鼻子聞到的,形聲字,從味聲,即氣味,再轉(zhuǎn)指心靈上的感受,即體會,體味。用作名詞,指使人感到有意思,可體味的。
旨:《說文·旨部》:“旨,美也。從甘匕聲”指滋味美好。用作名詞指美味食物,后又指包含的意思意義,又引申為上級的意見、主張。《詩·邶風·谷風》:“我有旨畜,亦以御冬。”《毛傳》:“旨,美?!薄缎⊙拧~麗》:“君子有酒,旨且多?!薄多嵐{》:“酒美而旨魚又多也?!?/p>
甜:《廣韻·添韻》:“甜,甘也?!睍庾?,從甘從舌,會意字。金文在口中加點表示食物。篆文從匕從甘。酸甜苦辣咸五味中之中,甜使人感到舒適,用于抽象意義,引申為感覺舒適、愉快。
甘:《說文·甘部》:“甘,美也。”指事字,像口中含有食物?!案省北臼恰昂钡谋硪獬跷模拭乐锸侨怂鶒酆臇|西,引申為甜,后引申為味美,后又引申為美好、動聽。又由味美引申為使人稱心滿意。
嘗:《說文·旨部》:“嘗,口味之也。”繁體作嘗,形聲字,從旨尚聲。本義是辨別滋味。由辨別滋味引申為吃,由辨別滋味又引申為試一試。用于抽象意義表示經(jīng)歷,曾經(jīng)接觸。
羹:《說文·弼部》:“羹,小篆從羔從美?!?/p>
肥:《說文·肉部》:“肥,多肉也。”《戰(zhàn)國策·秦策》:“田肥美,民殷富。”
醲:《說文·酉部》:“醲,酒厚也?!薄痘茨献印ぶ餍g訓》:“肥醲干脆,非不美也?!?/p>
如此等等,凡是給人們帶來味覺滿足與享受的對象,古人均以“美”指稱之、釋之。
從上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人認為生活中能引起味覺器官的愉悅性的事物(即食),即是美的。對古代審美價值判斷中常用的字類做的字源考察,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審美價值判斷活動的產(chǎn)生同飲食、種的繁衍和對物產(chǎn)豐盛的追求有密切關系,這些體現(xiàn)審美活動的字群的字源也與初民生殖崇拜的祭祀活動發(fā)生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將視覺美與味覺美統(tǒng)一在一起的特點。中國古代審美價值取向的早期特點是史前先民將飲食與生殖視為一體的長期信仰的自然結果。與審美判斷有關的漢字字群的價值取向內(nèi)容正是“食色合一”觀的體現(xiàn)。
在整個人類的認識和審美意識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沒有發(fā)展到一定的高度時,人們不可避免地要將美感與快感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將五味、五聲、五色并列共舉,而以五味居首,可見人類最初的審美活動產(chǎn)生于日常飲食活動中味覺對美味的悅樂?!拔丁弊鳛楹x深刻的范疇,體現(xiàn)為一種由實到虛的過程,也是中國原初審美的起源。
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類的感覺系統(tǒng)中,視覺占有主導地位。對原始造型符號更有意義的是,視覺在生物機能層次上就是積極的探索活動,它由此形成視知覺的真正內(nèi)涵,即使在視網(wǎng)膜的層次上,也不含有機械復制的成分,而是選擇性的。“色”是色覺和觸覺相結合的美的感受。
人類色彩意識的萌發(fā),大約是在15—2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此時的原始人類已開始運用勞動工具開創(chuàng)生存空間,并初步具有了審美意識,色彩作為一種象征的符號,具有早期的宗教和審美的價值。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發(fā)現(xiàn)的“北京猿人”遺址中,除舉世震驚的猿人頭蓋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其中用赤鐵礦染紅的石珠有著更不同尋常的意義,“所有裝飾品的穿孔,幾乎都是紅色的,好像他們的穿戴都用赤鐵礦染過”。[6]不僅如此,在山頂洞人的墓中還發(fā)現(xiàn)尸體的周圍撒有紅色赤鐵礦粉末的痕跡。
大量的資料表明在不同的時期、地域和民族,這種使用紅色顏料(可能是赤鐵礦粉末、紅色赭石粉末、紅色植物液體或用血液混合了動物的脂肪)的狀況出現(xiàn)了驚人的一致?!皳?jù)了解,一些處于原始社會的民族部落中,有的認為紅色代表鮮血,是生命的來源和靈魂的寄生處”[7]“也就是說,紅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賦予了人類(社會)所獨有的符號象征的觀念含義”。[8]
“美”往往用來表達由“色”引起的感受?!吧保艁砼c“食”并稱,是人生最重要的欲望之一(《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弊⒃疲匀酥适硱偵呒葱砸??!抖Y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色”所引起的官能的悅樂感,嚴格地說,是視覺和觸覺的兩種官能感受的統(tǒng)一。
那么,所謂“色”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說文》說:“色,顏色也”,段注云,心達于氣、氣達于眉間,是之謂色(《說文》色部段注)。然而,近代《說文》學者中,有的人從“色”字的篆文和甲骨文的形狀來判斷,認為它表示把人放在膝上,其本義是“女色”;有的人否定這種說法,認為其字形是人在人上,是表示男女性器官相合的甲骨文的異體,其本義是“男女交媾”[9];也有的人認為,其字形表示“人體下部之欲”,其本義是性欲之意,而男人欲望的對象是女人,所以“色”有“女”意,女的貌美,所以“色”又有“顏”意,由此,“色”更進一步引申為表示美麗的五彩[10]。然而不難看出,不管是上面的哪種解釋,“色”都是“悅目”即視覺的對象。
再看看《說文》一書中關于視覺感受性的“語義場”:
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中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徐鉉曰:羊大則美,故從大。王筠曰:羊大則肥美。許意蓋主羞字從羊而言?!彩称?,皆以羞統(tǒng)之,是羊為主膳主,故字不從牛犬等字而從羊也。
肥,多肉也,從肉?!度獠俊?/p>
媄,色好也。從女,從美,美亦聲?!杜俊?/p>
媚,說(悅)也。從女,眉聲。《女部》
尾,微也。從到毛,在尸后。古人或飾系尾,西南夷亦然?!段膊俊?/p>
羲,已之威儀也。從我、羊?!段也俊?/p>
如果這樣來解釋“色”的意義,那么人們看到這樣的“色”而產(chǎn)生喜好的感受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盾髯印匪^“目好色”,《淮南子·說林訓》所謂“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悅于目”,都可以證明這一點。然而,在《說文》里,“好”訓“媄”,“媄”字解作“色好也”(女之顏形美)(《說文》女部,好、媄字段注)。所謂“好色”,所謂佳人之體、美人之面“悅目”,就是說“色”而生“美”,即由“色”引起的美的感受,傾心于感受的對象。在這種場合,表達味覺感受性的“美”字,也用于表示對“色”的感受性了。
換言之,就是說中國人的美意識,在其初期階段,與由女性特有的多方面的性的魅力而引起的視覺感受性也有深深的關系。從這一意義上說,“色”在人類的黎明時代起就以其單純的面目證明了它作為一種形象的內(nèi)在語言而被人類所重視。[11]
對色彩的興趣是審美活動起源的重要標志。原始人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不知不覺地就產(chǎn)生了對色彩的感覺和意識,并且日漸將意味賦予色彩。然而,當我們考慮“色”的這種最原初、最基本的意義時,應該想到,所謂“目好色”、佳人之體美人之面“悅目”等等,與單純的“口好美味,耳好美聲”意義不同。因為對“色”的視覺感受的深處,還本能地、下意識地產(chǎn)生觸覺性的感受,并把這種感受作為“美”而憧憬、欲求、和感到悅樂。但在那視覺性的東西之外,確切地說,在視覺的深處,卻潛藏著觸覺性的東西,潛藏著性的接觸感覺。
這樣看來,中國人初期階段的美意識,如果就“美”字的《說文》本義來考慮,它首先起源于對所謂“食”的具有特殊味道的感受性,其次與所謂“色”,即男女兩性的“性”方面的視覺、觸覺感受也有密切的關系。
《荀子·王霸》“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婦女莫眾焉”,《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等等,其中的“色”,顯然不單是“男女交媾”或“性欲”,也不是指一般的“女”或女性,它不僅意味著年輕美麗的面貌,還意味著女性特有的各種各樣的性的魅力,如豐艷的肉體、纖細的四肢、迷人的容姿、溫柔閑雅的舉止、動人的音聲、奪目的衣裳、芳香的脂粉等等,總之,意味著所謂“美人”所具有的一切主要方面。
《尚書·五子之歌》“內(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笨装矅鴤鳌吧?,女色?!笨追f達疏“女有美色,男子悅之。經(jīng)傳通謂女人為色?!倍鴿h字由女、子兩字組成的“好”字,其本義也是美,這就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順理成章了。
所謂“色”,不僅是指女人的臉形,眉的粗細長短和彎曲度,耳鼻的形狀、大小,特別是鼻的高低、口的大小、唇的厚薄、酒窩的有無大小等等,還包括身材高矮,骨骼強弱、四肢和手指的長度和纖細程度、全身肌肉的柔滑和肌理的細膩性,洋溢著生命的豐艷軀體和表面溜滑能給與柔弱的曲線美等等,這些美是視覺的,也可以說是觸覺性的美的要素。
與上述有關,在今天繪畫和雕刻的領域中,有所謂“柔線”、“豎線”或“暖色”、“寒色”、“冷色”等等,這樣,本來是意味著皮膚感覺即觸覺性的詞匯,也用來形容本來應該是視覺對象的線和色彩的可能性。
所以,所謂“色”僅就字面上看,容易被理解成視覺對象,但實際上,對“色”的感受是視覺和觸覺相結合的美的感受。
(三)從感官的愉悅到精神的追求
從感官的愉悅到精神的需求,顯示出人類的審美實踐已經(jīng)從原有的生理活動進入到了社會歷史領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審美活動一旦脫離了生物性快感,就可以獲得獨立自由的發(fā)展。恰恰相反,在生產(chǎn)力相當落后的上古社會里,人類的審美活動常常只不過是宗教和倫理活動的附屬品罷了。
在這種不斷抽象、不斷上升的過程中,審美活動不僅離開了其最初的生理基礎,而且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顯然,這種具有禁欲主義色彩的“理念”世界,為西方人的審美活動在中世紀倒向神學的懷抱鋪平了道路。與西方的審美走向大致同步,在擺脫了單純的生理快感之后,中國古代的審美活動也有著向宗教和倫理活動相傾斜的歷史階段。
中國古人講的“美”——美的對象和審美的感受是不離開感性的。審美意識作為人類從生理快感到心理快感、從感官愉悅到精神愉悅的升華,是在滿足基本生理生存的基礎上形成的。主體的生理機制,乃是形成心理的基礎。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后,逐步形成了心理層面的需求。中國古人認為,在人類基本的生存需要中,有兩大基本的需要,即“食”和“色”。食,乃維持個體的基本生存;色,則維持族類的基本生存,即由兩性吸引以繁衍來延續(xù)人類。
“食”和“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使人類得以生存延續(xù),還在于在使人的生理快感得以滿足的同時,又產(chǎn)生了新的心理層面的需要,如基于“食”的美食和基于“色”的愛情。鳥類世世代代以鮮艷的羽毛和悅耳的鳴叫來從生理上吸引異性,而人則在生理的基礎上形成了美容和情歌等文化形態(tài),這就已經(jīng)超越生理的層面而上升到心理的層面了。本來是裝盛食物以滿足實用生理需求的陶器,卻被人們加上了紋飾,這也表明了人們從感官愉悅邁向了精神的追求。
總之,中國古代初民的審美意識,就是這樣起源于味覺,然后擴大到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隨之又從官能性感受的“五覺”擴展到精神性的“心覺”,最后涉及到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整體,擴展到精神以及物質(zhì)生活中能帶來美與美感的一切方面。
[1]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78.
[2]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100.
[3][日]笠原仲著.魏常海譯.中國古代人的美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3.
[4]祁志詳.以“味”為“美”:中國古代關于美本質(zhì)的哲學界定.學術月刊,2002,(1).
[5]臧克和.漢語文字與審美心理.學林出版社,1990:40.
[6]賈蘭坡.“北京人”的故居.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4.
[7]郭沫若.中國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1.
[8][德]格羅塞著.蔡慕暉譯.藝術的起源.商務印書館,1894:5.
[9]日·笠原仲著.魏常海譯.中國古代人的美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7-12.
[10]馬述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影印本).上海書店,1985,第七卷:57.
[11]邢慶華.色彩.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