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眉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一個禮儀之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fā)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生活產(chǎn)生著深刻影響。
人的一生要經(jīng)過種種禮俗,其中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等構成了人生禮俗的全部內(nèi)容。在中國,婚禮被稱為“紅事”,葬禮被稱為“白事”,一喜一悲,但同樣是大操大持,明明是兩相對立,卻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甚至在民間,喪葬與婚姻一樣被稱為喜事,叫“白喜事”。故,以葬禮和婚禮入手,來探討一下古代禮儀的作用和意義。
昏禮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禮儀,中國人重視血緣、家庭,而其正是由婚姻形成?;瓒Y不僅躋身于吉兇賓軍嘉五禮之中,成為中國傳統(tǒng)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還將昏禮視為所有禮儀的根本。這是因為,昏禮的舉行標志著社會認可的一對男女將行使婚媾的權利,組成一個新的家庭,共同擔負起繁衍后代、發(fā)展家庭的義務,履行正式社會成員的責任。
《禮記》“夫昏禮,萬物之始也”;“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读信畟鳌贰胺驄D之道,固人倫之始,王教之端?!睆闹锌梢娨话摺?/p>
正因為婚姻和家庭被認為是所有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起點,是全部倫理規(guī)范和禮儀制度的基礎,所以,中國古代婚姻禮儀非常的繁復,隆重。傳統(tǒng)婚姻有所謂“六禮”,一曰納采,男方派媒人向女方提親。然后,男方派人正式向女方求親;二曰問名,問女方之姓名、生辰,回去占卜;三曰納吉,男方卜得吉兆,告知女方;四曰納征,男方給女方送聘禮。五曰請期,男方選定結婚的日期,告知女方;六曰親迎,新郎親自去迎娶新娘。
如此繁雜的過程,其目的大致是為了表達對婚姻的“敬慎重正”。但是,我們能看到,婚禮的全過程,“六禮”的前五禮都是“父母之命”,直到諸事已定,最后到“親迎”才輪到新人出場。自始至終遵循“禮”的規(guī)范,雖體現(xiàn)了對婚姻的重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男女之間的個人情愫。
在此影響下,長期以來,無論是婚姻的締結還是解除,起主導作用的往往是家族意志,考慮的往往是社會地位,政治影響,經(jīng)濟利益,傳宗接代等,較少考慮到婚姻當事人的意愿。就算到了今天,“門當戶對、父母之命”也是很普遍的想法,父母不同意兒女自主選擇的結婚對象而橫加阻撓,導致一些婚姻的失敗,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父母的經(jīng)驗,畢竟他們也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是,這種做法往往忽視了孩子獨立的人格和感情。
從這些禮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家長決定,媒人溝通,以財相聘的聘娶婚制有著很深刻的影響。
首先,以財務作為憑信,是為了增加婚姻的可信度和約束力,畢竟如果僅僅以“傳言、換帖”的方式約定婚姻,缺乏可靠性。到了今天,我們?nèi)钥梢钥吹?,結婚條件是至少有房,這也算是一種憑證。而且,女子出嫁從夫,也意味著一個勞動力的轉(zhuǎn)移,聘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經(jīng)濟補償。
其次,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古代,聘禮對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筆經(jīng)濟負擔,一般不會輕易休妻再娶,有利于婚姻的穩(wěn)定。反觀今天,排除鋪張的婚禮和婚后財產(chǎn)分配等問題,結婚和離婚的成本大大降低,故離婚率也與日俱增,婚姻的嚴肅性降低。而這筆不小的支出,往往由父母承擔,這也為“父母之命”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
“六禮”自從在周朝形成之后,傳統(tǒng)的婚姻關系和儀式較為完整的承襲著,在現(xiàn)在的婚姻禮俗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雖然程序較之前有所簡化,但基本仍不出“六禮”的范圍。有的保持古俗的本色,有的改換情節(jié)內(nèi)容,構成新的形式,比如把花轎改為轎車,把新娘紅袍、紅襖褲改為西式婚紗,用彩色紙屑取代五谷糧豆拋向新人,使整個婚姻文化呈現(xiàn)出新舊并存、中西雜糅、豐富多彩的新局面。
在傳統(tǒng)社會中,昏禮是締結婚姻關系,組成一個新家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傳統(tǒng)社會中民眾生活最為重要的信仰儀式,它凝聚著深遠的文化價值理念,也是民眾生活意義的體現(xiàn)。傳統(tǒng)昏禮可以形成并且在社會劇烈變遷的今天仍繼續(xù)存在,可見其重要的社會功能,它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個體品德的重要載體,更對促進個體品德升華產(chǎn)生重要影響。
1.借助于昏禮進一步確立成人意識。
古代男子20歲加冠,女子15歲及笄,表示他們已經(jīng)成人,但我們可以看到,加冠和及笄都意味著他們可以成婚,而借助于昏禮,個人擁有了更多的社會角色,就自然而然地獲得了成人所具有的各種權利,同時也要承擔起成人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進一步確立成人意識,可見昏禮的成人教育職責。
2.借助于儀式來實現(xiàn)參與者角色的再次轉(zhuǎn)換。
對于昏禮的主要表演者——新郎和新娘而言,婚姻禮儀的諸種程序?qū)嶋H上是其親身參與表演的過渡儀式,這些過渡儀式使得他們能順利實現(xiàn)角色的再次轉(zhuǎn)換,跨越昏禮這個過渡性階段,新郎和新娘的行為、觀念恢復到穩(wěn)定狀態(tài),從而接受了新的角色規(guī)范。
3.借助于儀式來確認婚姻的穩(wěn)固性與合法性。
昏禮是社會設置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昏禮儀式,新人獲得社會權威和公眾認可,并建立社會的細胞——家庭。通過復雜隆重的婚姻儀式,男女雙方向社會宣布婚姻的締結,把婚姻置于社會承認和監(jiān)督之下,使婚姻得到社會的保護,從而確認婚姻的穩(wěn)固性和合法性。
4.借助于儀式來組建新的社會關系。
傳統(tǒng)昏禮儀式不僅僅只是一項典禮,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蘊涵著豐富民間文化的儀式展演,是對民間信仰、價值觀、生活倫理的展示與教化,其中凝聚著深遠的文化價值理念。這種文化價值理念有助于組建新的社會關系,使儀式的參與者在新的社會關系中進一步培育個體品德。
總言之,人倫始于夫婦,有夫婦然后才有其它各種倫理關系與等級差異,“齊家”在封建時代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凡是經(jīng)歷了禮儀程序的婚姻,便被公認為合法的婚姻。正是借助這種婚俗,人類確立了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建立了相對穩(wěn)定的家庭。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轉(zhuǎn)變,葬禮儀式已經(jīng)逐漸西化簡化,只有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還比較完好地繼承了古代的喪葬禮儀。
簡述一下喪葬禮儀的過程:先是初喪禮儀。一般有復(招魂);訃告;沐?。伙埡瑤讉€程序。其次是治喪禮儀。有設銘旌、魂帛;吊喪、賵賻(賵:送給喪家送葬之物;賻:以財務助人辦喪事);入殮;成服;朝夕哭祭。再次是出喪禮儀。卜兆宅葬日;啟殯、朝祖;陳明器;送喪;反哭。最后是終喪禮儀。如此繁復的喪葬儀式,僅僅是為死去的人所作,其意義何在呢?
死亡對于人們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整個喪葬禮儀,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是以血緣為軸心的宗族成員之間的交流,也是一定區(qū)域和范圍內(nèi)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其中體現(xiàn)出濃厚的孝道觀念、親情意識、等級觀念與和諧觀念。這些觀念與意識,不僅表現(xiàn)在生者和逝者之間的實體聯(lián)系中,也表現(xiàn)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之中,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這也就是為什么喪葬儀式能夠一直存在于今天,并影響人們生活。
1.葬禮可以滿足社會心理的需求。喪葬儀式是人類自我意識達到高度清晰的產(chǎn)物,因而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標志。
2.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需要。如若把尸體隨意丟棄,任其腐爛,不僅會破壞環(huán)境,而且極易引發(fā)傳染病,所以喪葬儀式從一開始就具有保護自然環(huán)境,以有利于生者生存的目的。
3.是社會聯(lián)系的需要。喪葬禮儀及其一系列儀式性活動中深深地包含著一種社會聯(lián)系,既有同代人之間的的人際聯(lián)系,也有上下代之間的人際聯(lián)系。
HIV/AIDS的實驗室檢測主要包括HIV抗體檢測、HIV核酸定性和定量檢測、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HIV耐藥檢測等。HIV-1/2抗體檢測是HIV感染診斷的金標準,HIV核酸檢測(定性和定量)也用于HIV感染診斷;HIV核酸定量(病毒載量)和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是判斷疾病進展、臨床用藥、療效和預后的兩項重要指標;HIV耐藥檢測可為HAART方案的選擇和更換提供指導。
4.是社會教化的需要。喪葬禮儀儀式中包含著對人的教化。
“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中國人的孝,是從侍奉父母一直到父母死去以后要一以貫之的,而對“死人”的孝,本質(zhì)上表現(xiàn)為重視喪葬。中國人將治喪提高到“孝道”的高度,形成了以“孝道”為核心的喪葬文化。
喪葬禮儀對所有人來說是不可避免的,站在生的反面立場,來強調(diào)生的意義,對生者來進行歷史教育和生存教育,從而波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人最先開始意識到死才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生存。在經(jīng)歷突如其來的喪事時,無論誰都會感到悲傷,作為人來說,這是極自然的感情。吊唁死者的儀式,是給活著的人們提供釋放他們悲痛的場合,同時也是在社會上正式公開死者的死亡。因此,活著的人為死者建構了另一個世界,一個由生者設計、體味,由死者無言感受的世界,其目的大致應該為以下幾點:
首先,喪葬的隆重、熱鬧,根本上改變哀傷的現(xiàn)象,使生者看到自己今后面對的生活雖艱難,但歸宿將風光而絕不寂寞。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人死后很多是非都不會再加以評述。
其次,喪禮在某種程度上看,可以說是表演給活人看的撫慰性儀式,一方面是為了表示自己與死者之間深厚的感情,并使這種悲傷之情得以抒發(fā),另一方面,也是把死者的死公諸于眾,有很強的社會性意義。甚至在有些地區(qū),還有“鬧喪”的傳統(tǒng),這真的像是“娛尸而娛人”了。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喪葬禮儀制度中體現(xiàn)出來的等級觀念。在喪葬過程中,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以及儀式繁簡的差別。而且,按照《儀禮·喪服》的規(guī)定,喪服分五個等級,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從表面上看,守喪是一個純血緣親情問題,其實五個不同的等級都表現(xiàn)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差異。墓葬制度和隨葬品也反映出社會等級的差別,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以及隨葬品的豐儉也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權力和財富。
由上觀之,具體來說,古代禮儀的作用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古代禮儀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和權威,要求確立一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社會秩序。而昏禮和葬禮的制定和實施,其實很好地維護了作為社會最基本單位的家庭的內(nèi)部秩序,夫妻關系、父(母)子關系等等都有了很好的界定。與這種界定相對應,是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婦和諧等,進而逐漸形成一種社會大眾的普遍心理,即使在今天,這些禮儀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其次,古代禮儀也是為了實施教化。通過對人們的品德施行教育,從而達到對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和調(diào)整。孔子教導人們把“仁”和“禮”結合起來,主張“仁者愛人”,通過較為強制性的禮的規(guī)范,使“仁”強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其中葬禮的制定,對于孝道的鞏固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再次,是人倫關系的維護。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強的家庭觀念,十分看重血緣。儒家強調(diào)“孝悌”,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有這樣的道德修養(yǎng)的人,才能以禮規(guī)范自己。而家庭往往是以夫妻,父(母)子組成,那么,在此昏禮和葬禮的作用就可見一斑。
最后,正統(tǒng)的禮制按封建秩序的建構與強化而不斷系統(tǒng)化、制度化。非正統(tǒng)的禮俗則按人民生活習慣的變革不斷擴大化和世俗化,它是正統(tǒng)禮制的衍化,是以人民大眾生活方式為基礎的?;瓒Y和葬禮雖然有所簡化,但是主體的儀式仍然延續(xù)至今,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故,中國古代禮儀有其極為重要的社會意義。
第一,在禮的思想指導下,人們約束自己的行為,逐漸由自然走向社會,在此基礎上,漸漸形成國家管理制度、生活禮儀規(guī)范等,中國在這一點上比同時期其他國家較為先進,顯示出泱泱大國的禮儀風范,對其他國家也有很大的影響,今天的日本、韓國還能看出漢文化的痕跡,可見,古代禮儀有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
第二,古代禮儀的設立,確立和鞏固了一整套的國家制度。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強化,雖存在弊端,但從另一方面看,它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比起同時期分裂的歐洲,中國社會雖也有分裂割據(jù)之時,但傳統(tǒng)禮制作用下,因為社會普遍心理“大一統(tǒng)”的文化內(nèi)核,有著分久必合的趨勢。歷史上多個外族入侵的朝代,最后無一例外的走向了漢化、儒化、禮化。
第三,古代禮儀的實施形成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儒家強調(diào)“孝悌”,雖然“孝悌”觀念主要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以“忠孝”來維護其統(tǒng)治,但是,這種美德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甚至進一步發(fā)展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現(xiàn)如今,雖很多對老人不孝順的事時有發(fā)生,但是,隨即會受到社會的譴責,可見,總體的社會觀念還是有極強的“孝悌”根植在內(nèi)。
第四,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十分看重家庭和婚姻,雖然當代中國在一個開放的物質(zhì)化環(huán)境中,逐漸淡化家庭和婚姻,但其本質(zhì)上還是比較傳統(tǒng)和保守的。西方的離婚率很高,而且很多國家都面臨人口負增長的問題。但中國人基本上不會選擇輕易結婚或者離婚,這種家庭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性,其實一定程度上是來源于昏禮的影響,因為中國人的觀念里,婚姻更多的是社會行為,而非個人行為。
當然,中國古代禮儀也存在很多消極意義,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不斷地對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還是有一部分根深蒂固地留在了中國人身上。
第一,古代禮儀的設立其實一開始是為了維護封建階級的統(tǒng)治,帶有虛偽性和欺騙性。這一點,如今已不太明顯,但是,我們可以發(fā)覺,國家機器和國家權力一直是存在的,只是不斷地更換外殼,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國家最高權力仍抱有敬畏。
第二,中國古代禮制是以尊卑等級觀念為基礎的,從根本上缺乏平等意識。在當今社會,這種觀念雖然已被平等自由的先進思想所取代,但它依然殘存在人們的深層意識中,仍有很多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
第三,封建禮教對人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尤其是發(fā)展到后來的宋明理學,采用教化、規(guī)約等方式,要求人們在禮儀的規(guī)定下亦步亦趨,唯禮是從,往往對人們正常的感情需求漠然置之,橫加干涉,這尤其體現(xiàn)在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上。“三綱五?!薄ⅰ柏懝?jié)牌坊”等都是對人性的禁鎦和扼殺。
第四,中國古代禮制的完備和豐富,使古人以自己為文化的中心,形成固步自封的保守心理。同時,又認為禮制為先王所定,至善至美,不可妄加改變。如果出現(xiàn)對禮制的改革,就視為對祖宗的背叛,群起而攻之。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歷代的改革遇到重重阻礙的原因,這才導致了曾經(jīng)屹立于民族之巔的中國在后來成為無力反擊的“睡獅”。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禮有其積極的精華,亦有其反動的糟粕。我們應當摒棄糟粕,借鑒吸取其精華,以創(chuàng)造出更新更高的中國文化。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應對包括禮在內(nèi)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總結和繼承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這對于我們建設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發(fā)展中國文化,無疑是一件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事情。
[1]陳江.百年好合:中國古代婚姻文化.廣陵書社,2004.
[2]陳文華.喪葬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3]岳淑茗.現(xiàn)代婚禮對傳統(tǒng)婚禮的繼承與變革.2009.
[4]高飛衛(wèi),李亞梅.禮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延安大學學報,2001,(04).
[5]韓鳳鳴.“禮”的產(chǎn)生和文明的起源.河海大學學報,2005,(03).
[6]何繼齡.傳統(tǒng)人生禮儀儀式與古代個體品德培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