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生
文學作品在中國法制史教學中的運用
梁文生
根據(jù)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內(nèi)容特點,廣泛運用古代詩詞、戲劇、小說和歷史題材的現(xiàn)代影視劇作為課堂教學素材,將其中涉及古代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內(nèi)容,與課程教學內(nèi)容相互聯(lián)系和對照分析,增加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法制史;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教學素材;文學作品;案例教學
在我國法學本科教育體系當中,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境遇尷尬。法制史課程是14門核心課程之一,但卻一直處于邊緣課程的狀態(tài)。它涉及法學和歷史學,研究的時間段長,從上古到現(xiàn)代,內(nèi)容繁多,因此課程學習的難度也較大。許多學生覺得這門課程難學,又認識不到它的現(xiàn)實意義,因而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英國作家毛姆說過,為興趣而讀書乃最佳途徑。梁啟超也說,做學問最好“以趣味始,以趣味終”。因此,關鍵是如何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國法制史涉及許多歷史文獻,而這些歷史文獻中有許多與古代的語言文學作品密切相關。將法制史的學習內(nèi)容與有關的文學作品聯(lián)系起來,則可以增加課程內(nèi)容的知識性、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
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刺激有“趨新”“好奇”的特點,新奇的東西往往能喚起人的興趣。為了讓中國法制史有別于其他課程,可以將其“陌生化”,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新鮮感。其中,最能造成“陌生化”的,莫過于文字讀音。中國法制史涉及眾多古代文獻資料,這些文獻中存在許多冷僻古奧的字句,許多字的讀音也令人難以捉摸,或者與現(xiàn)在的讀音迥異。教學中,可以通過為那些與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密切的字詞正音,分析比較其古今差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課程產(chǎn)生“陌生化”效果。
比如在中國上古法制史中,皋陶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渡袝酚小案尢兆餍獭钡挠涊d。“皋陶”現(xiàn)在的讀音為gāo táo,但在古代卻不這樣讀,而讀為gāo yáo。所以“皋陶”又作“皋繇”,因為在古代“陶”、“繇”同音。傳說他是虞舜時的司法官,后來“皋陶”還被作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傳魏國的李悝編制了《法經(jīng)》六篇。很多學生把這個李悝誤讀為li lí,而實際上應該讀為li kuī。李悝又名李克,其中“悝”(kuī)、“克”(kē)乃轉音。 《法經(jīng)》中稱“王政之急,莫過于盜、賊”,故而《盜》《賊》兩篇居首。依現(xiàn)在的字義,盜即賊,賊即盜。然而在古代,“賊”不是盜竊之義,多指傷害之意。因此,“賊”字如依今音讀 zéi,就區(qū)分不了與“盜”的含意。實際上,“賊”應讀為 zé。 《說文解字》中,“賊”為“昨則切”,即此音。中國法制史中還有許多字詞可能導致人們望文生音而誤讀。晉朝以“準五服以制罪”入律,其中“五服”指古代五種喪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八ァ苯褚魹?shuāi,古音為 cuī。 “齊衰”也不是讀作 qí cuī,而讀為 zī cuī。 教學中教師可特別提醒學生注意這些,這也提高了課程的專業(yè)性,讓人覺得該課程并非如常人所想的一樣。
中國法制史講授的內(nèi)容遠離現(xiàn)在的生活,讓人不好理解。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教學效果肯定不好。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給人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效果。從生理和經(jīng)驗主義出發(fā),人更容易接受感性的事物。文學通過具體的描寫和形象生動的語言,讓人更容易接受抽象的內(nèi)容。
中國法制史開篇即講中國古代法律的起源??吹健靶唐鹩诒?,禮源于祀”,學生往往如墮云里霧里,不見端緒?!靶唐鹩诒币话阒阜善鹪从趹?zhàn)爭。古代的法即刑也,刑即法也。刑是古代主要法律內(nèi)容。那么,法律起源于戰(zhàn)爭又作何解?我們不妨發(fā)揮文學想象力來進行形象的闡釋:在中國遠古時期,存在著諸多氏族或部落,他們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開始時,勝利方的氏族會把被俘的氏族全部殺戮,即大辟之法。后來,戰(zhàn)勝方為生產(chǎn)力需要而把俘虜用作奴隸。為了區(qū)別不同的奴隸群體,有的奴隸被刺面,即“墨”;有的被割掉鼻子,即“劓”;有的被割掉耳朵,即“刵”;嚴重的會砍掉腳踝或毀壞生殖器,即“刖”和“宮”。這樣,遂產(chǎn)生了上古時期的五刑,即“墨、劓、刖、宮、大辟”。這樣的刑罰均為身體刑,先適用于戰(zhàn)敗方,后來隨著部落融合,進一步適用于部落內(nèi)部犯罪的人群。這樣的文學想象,可以讓學生容易理解“刑起于兵”的含義。說到“禮源于祀”,也不妨以文學想象加以描述。中國遠古時期,人們敬畏天道,部落首領是巫王合一的。巫王經(jīng)常舉行通天的儀式,其內(nèi)容之一即以玉盛于盤中進行祭天,于是形成了禮的古字“禮”中的“豊”。巫術禮儀的操作需要巫師具有一種神奇品質,即是 “德”。這種“德”逐漸轉化成君王行為、品格的含義,最終變?yōu)閭€體內(nèi)在的道德規(guī)范,并且成為一整套社會秩序、習慣?!暗隆钡耐庠诜矫姹阊莼癁椤岸Y”?!岸Y”有三變:首先“禮”源于巫術祭祀活動的儀式,此為一變;二變?yōu)榱晳T風俗所承認的規(guī)矩;三變?yōu)楹嫌诹x理可為行為模范的規(guī)矩[1]。 總之,“禮”由巫術禮儀,演化至天地人間“不可易”的秩序、規(guī)范”,這一人文化進程也就大體完成[2]。
以文學想象力讓抽象的論題形象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學生接受,法制史中有大量的實例存在。教師只要多花點心思,先讓自己的想象豐富起來,然后傳授給學生,中國法制史就不會枯燥乏味了。
文學手段可以讓呆板的中國法制史饒有趣味,但是這個趣味最好寓于知識之中。為此不得不提有名的古文篇章,它們往往集古文知識和歷史史料于一體,又融知識與趣味于一體。譬如,說到戰(zhàn)國時商鞅變法,可直接引用《史記·商君列傳》作為教學材料。講到商鞅其人,先解釋商鞅為何被稱為“公孫鞅”、“衛(wèi)鞅”,說明中國古代姓與氏的不同;接著引入《史記》的記載,講述商鞅在魏國的經(jīng)歷及商鞅三次拜見秦孝公,講解“帝道”“王道”及“霸道”的故事。秦孝公在商鞅講“霸道”時“不自知膝之前于席”,認可了商鞅的才能,讓其在秦國主持變法。通過古文篇章的引用及講解,商鞅這一人物就栩栩如生了,學生也同時容易掌握商鞅變法的內(nèi)容。
又如講到漢代“親親得相首匿”時,除解釋其基本內(nèi)容外,還應了解其流變的過程。這在許多古文中有形象的記述。如《鹽鐵論》寫道:“自首匿相坐之法立,骨肉之恩廢而刑罪多?!笨梢娫跐h代,凡是知情隱匿罪人者是應處罪的。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倡春秋決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容隱制度始有實行,其實仍是例外之判,而不是常態(tài)?!稘h書·宣帝紀》所記詔書曰:“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而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贝藭r,“親親得相首匿”才成為漢代刑罰適用原則之一。為什么容隱制度可實行,因其體現(xiàn)了儒家“孝”的觀念。然而當犯有謀反大罪時,如再實行容隱,則危害“忠”君原則。因此,后來就發(fā)展為除危害國家安全罪之外的一般犯罪,才適用“親親得相首匿”原則。
把古文篇章作為中國法制史教學素材,能夠清晰地展現(xiàn)法律制度的來龍去脈,又增加了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性、趣味性,學生自然也有興趣來學習了。
中國古典詩詞當中蘊含有不少法律知識,現(xiàn)行司法考試也常常借詩出題。譬如2009年司法考試題就有杜甫詩《曲江二曲》,考點是詩歌中涉及的唐代典當制度。因此利用好古典詩詞,不僅可提高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以后應付考試。
學習古典詩詞中的法律知識固然必要,將其作為法律制度的背景材料加以引伸,也是樂趣無窮的。西周法制史中有婚姻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其中的“納采”與諸多詩詞拉上了關系?!凹{采”為六禮之首,指男方家請媒人提“彩頭”去女方家提親。《禮記·昏義》:“納采者,謂采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采用雁也?!睘槭裁匆醚隳??古人的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之義;二是不失時,雁為候鳥,定期往來;三是不失節(jié),雁守時而不失信。這三種解釋只是隔靴搔癢,不著實處。大雁是比翼雙飛的愛情象征?!对娊?jīng)》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名句。有人說“雎鳩”是鴛鴦,也有人說是大雁。大雁是成雙成對的鳥類,如果一鳥亡,另一鳥不獨活。金代元好問寫有《摸魚兒》一詞,首句“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膾炙人口。此詞還有序,記述作者在路上遇到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苯鹩沟摹渡竦駛b侶》化用此故事,記述兩只大雕和男女主角均以同樣方式殉情。這些詩詞無疑可為抽象名詞注入無窮活力,很好地解答了“納采”為何要使用大雁的問題。引用古典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nèi)容,并且享受“如沐春風”的樂趣,但教師應當有所節(jié)制,不能讓詩詞喧賓奪主,完全脫離教學內(nèi)容。
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均可運用到中國法制史教學中來。小說、戲劇可以為法制史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材料。在中國法制史的前沿研究領域,文學與法律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支。徐忠明的《法學與文學之間》、《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和蘇力的《法律與文學》,就是研究中國古代小說、戲劇與法律的關系的?!都t樓夢》《水滸傳》《包公案》《竇娥冤》等文學作品中都有涉及古代法制的敘事。筆者曾以吳趼人的《九命奇冤》為輔助材料,通過其中的案例講解清朝的法律制度和刑事案件處理過程,學生普遍反映印象深刻。
影視作品更能生動地表現(xiàn)法制史的相關內(nèi)容,并且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周星馳主演的《九品芝蔴官》《審死官》等電影都包含有一些古代的司法知識,雖然電影的內(nèi)容存在夸張的成分,不能完全與史實相符,但并不妨礙我們拿來作為教學的素材。將其中有關古代官品、乞鞠、會審、審訊、邀車駕、訟師等內(nèi)容,與史實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就會覺得很有收獲。譬如影視作品中的包公當庭鍘人,實際上就是違背法律程序的做法,因為一般死刑犯需經(jīng)死刑復核,最后由皇帝批準才執(zhí)行的。又如電視劇中關于史官司馬遷受宮刑一節(jié)涉及漢代的刑法制度,教師便可以此為例進行闡述。漢代官員被判一般犯罪的死刑,享有上請?zhí)貦?,可以贖刑減輕刑罰,或者申請以宮刑加以代替。司馬遷無錢不能贖刑,為了寫作《史記》,只得忍辱負重,接受宮刑。學生大多喜歡看影視劇,以他們熟悉的電影或電視劇中的故事作教學素材或課堂教學的引子,學生聽來興趣濃厚,課堂教學自然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法律史課程在現(xiàn)實教學中處境尷尬,為了解決此困境,必須從源頭入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讓他們喜歡法制史,主動接觸法制史。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中國法制史的興趣,方法多種多樣。筆者的體會是,以古文、詩詞、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為素材,可以增加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胡適文集:第6卷[G].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51.
[2]梁文生.“不道”罪源流考[J].河北法學,2010(2).
G642.0
A
1673-1999(2011)15-0187-03
梁文生,男,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528400)人文社科系講師。
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