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川
(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通,226007)
旅游資料翻譯是為旅游活動、旅游專業(yè)和行業(yè)所進行的翻譯實踐,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1]就其文體功能而言,傳遞信息和誘導行動是旅游資料的兩個主要功能,因而其語言表達必須準確、通俗、簡潔,能雅俗共賞,利于不同層面讀者的理解和接受。[2]旅游資料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國內(nèi)旅游資料的翻譯質(zhì)量整體上不盡如人意,存在諸如不忠實于原文、語法錯誤、表達漢化等一系列問題,[3]許多學者對此現(xiàn)象提出了見解與對策,但是通常對于旅游資料翻譯問題的研究側(cè)重于翻譯方法、譯與不譯、文化詞匯翻譯等主題的探討,也就是說,旅游資料的翻譯質(zhì)量僅取決于譯者。在此主要以南通的旅游翻譯資料為研究對象,從功能派的翻譯視角進行分析,指出翻譯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改進措施。
功能翻譯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賴斯(Reiss),弗米爾(Vermeer),曼塔里(Manttari)和諾德(Nord)。功能主義翻譯觀的出現(xiàn)最初是賴斯提出了文本類型理論(text typology),隨后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skopostheorie),曼塔里闡發(fā)了行為理論(translation action),最后諾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誠的理論(function plus loyalty)。賴斯是功能翻譯理論的奠基人,她首次將語言功能與翻譯結(jié)合,將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為信息功能(informative),表情功能(expressive),操作功能(operative)三種,[4]375并按照不同的文本功能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方法。賴斯將文本概念、翻譯類型、翻譯目的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diào)翻譯策略必須根據(jù)翻譯要達到的目的決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為適應新交際環(huán)境和目標讀者的需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是“對等”理論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譯文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所期望達到的交際功能。而曼塔里則借鑒交際理論與行為理論中的概念,提出“翻譯行為”,把翻譯看成目標驅(qū)動、結(jié)果導向的人們間的互動,關注翻譯的過程,將翻譯過程看作信息傳送的過程。諾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誠”原則(function plus loyalty)。功能指的是使譯文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按預定的方式運作的因素;忠誠指的是譯者、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及翻譯發(fā)起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忠誠原則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譯文功能范圍,增加了譯者與客戶之間對翻譯任務的商榷與溝通??偠灾?,功能翻譯視角可以概括為翻譯是一種與翻譯行為的參與者相關的交際互動的行為;不同的翻譯目的對應不同的翻譯方法;為達到某一翻譯目的可以采取多種翻譯方法。
就文本類型而言,旅游資料屬于賴斯定義中的操作文本,旅游資料的翻譯目的,應該使得閱讀者在獲得信息的同時,產(chǎn)生強烈反應,令其心向往之,譯者的首要任務是實現(xiàn)譯文的交際目的,感染讀者,打動讀者。翻譯需要采用歸化法(adaptive method)在譯文讀者中創(chuàng)造與原文同等的效果。[4]380就翻譯行為而言,翻譯的參與者包括發(fā)起者、委托人、原文作者、譯者及譯文讀者,這幾者之間的交際互動的結(jié)果形成翻譯。[5]在旅游資料翻譯中,參與者還必須包括譯文校對者,雖然大部分時候校對者與譯者是同一人。在翻譯過程中,發(fā)起人限定的時間與提供的薪酬,委托人如何委托譯者,譯者的態(tài)度與業(yè)務能力,翻譯質(zhì)量把關人員的缺失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譯文的質(zhì)量。在此僅分析了旅游資料翻譯中幾個常見的問題,如閱讀不便、中式英語、一景多譯、語言錯誤等,并從成功的翻譯需要實現(xiàn)譯文的交際目的以及各方參與的功能派視角提出對策。
閱讀不便現(xiàn)象常見于國內(nèi)的中英文對照的牌示旅游資料中。翻譯的發(fā)起人將旅游資料翻譯為多種語言,其初衷固然是希望境外游客能夠閱讀并了解中國文化,提升游客的精神感受,并且樂意親臨實地。然而一些景點的牌示翻譯字體幾乎小到必須湊近指示牌方能看清楚的地步,這會使游客喪失閱讀動機,從而違背了翻譯的初衷。受版面篇幅的限制,旅游資料的翻譯可以采取編譯的方式,而不是全文照譯。編譯的原則是,譯者需要通讀原文,把握主要信息,刪繁就簡,使譯文主題清晰,便于閱讀。[6]
例1:茶灣路 普陀巖壁之上,昔時長有眾多山茶,花型大,故稱大山茶灣。小山茶灣處,花型略小,當山麓皆水時,山花倒映水波,非常美麗。王業(yè)有游山茶灣詩:峭壁鎖蒼藤,危巖瀉白練。雨后看山茶,紅飛霞片片。
譯文:The Camellia Bay Road There were many camellias blooming on the Pu-tuo’s rock cliff,and the beautiful large flowers were fairly distinctive;hence the name Big Camellia Bay.While at the Small Camellia Bay,the small flowers and their reflection on the piedmont water made the extremely attractive scenery.A poem written by Wangye reads:Around steep cliff black vines seem to lock,And white waterfalls pour from the rock.To enjoy the camellia after rain,I see but on the ground red petals lain.
改譯:The Camellia Bay Road There were two camellia bays on the Putuo Hill,namely,the Big Camellia Bay and the Small Camellia Bay which were named after the size of camellia leaves seen at separate bays.
該例見于軍山牌示解說,牌示內(nèi)容還包括同樣篇幅的“指月路”的原文與譯文,其視覺效果是中文可以在正常距離閱讀而英文必須貼近指示牌才能看清。諾德認為“譯者應當負起責任,既要完成委托的任務,又要保證譯文的使用效果,即使格式和排版任務交由他人完成”。[7]21這無疑給譯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為譯者在接受翻譯任務時,很少會知悉譯文將以何種方式置于閱讀環(huán)境中,忠實譯出原文是常見選擇。因此弗米爾提出了翻譯綱要(translation brief)這一概念,即在理想狀況下,發(fā)起人會給出需要譯文的原因,譯文接受者、使用譯文的環(huán)境、譯文應具有的功能以及與原因有關的細節(jié)等。[7]31就此例而言,如果發(fā)起人能告知譯者譯文將出現(xiàn)在牌示解說中,那么譯者可以預見到,忠實于原文信息的翻譯,在指示牌有限的篇幅里顯然無法合理安排如此多的文字,從而選擇對原文進行編譯處理,即保留其主要信息,茶灣路的命名原因,省略景色描寫與詩歌。中文旅游景點的介紹喜歡引用古詩來增強感染力,而譯事難,最難在詩歌,勉強翻譯的詩歌反而影響全文質(zhì)量,在此情況下完全可以省去。要解決閱讀不便問題,發(fā)起人需要提供給譯者翻譯綱要,同時譯者選擇編譯法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所謂中式英語就是那些“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語言文字,也可稱其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8]中式英語的常見特征是逐字對譯導致表達不倫不類與詞語累贅。就翻譯方法而言,中式英語無一例外都是采用直譯法,體現(xiàn)了對原文的絕對“忠實”,而功能翻譯觀點認為原文只是提供信息,譯者應該“選取原文信息進行加工,呈現(xiàn)給目的語讀者有意義的文本”。[4]381弗米爾認為,譯文必須符合“文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標準,譯文信息應該符合接受者的語境,具有可讀性與可接受性。[7]32對于這類錯誤,據(jù)文軍等學者做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受試者表示容易引起誤解甚至不可接受的比率達70.6%。[9]可見,中式英語會讓譯文失去交際目的。譯者在翻譯旅游資料時,為使譯文具有可讀性與可接受性,必須刪除累贅詞語并使用歸化法或意譯法。例如:
例2:藍印花布博物館
譯文:Blue Printed Calico Museum此處將藍印花布譯為“blue printed calico”,為典型的中式英語錯誤,calico本身就是印花布(printed cotton fabric),故應省去多余的“printed”.正確譯法為“the Blue Calico Museum”.
例3:迎江廣場
譯文River Greeting Plaza這是常見的逐字對譯產(chǎn)生的中式英語。中國傳統(tǒng)哲學強調(diào)“天人合一,主客統(tǒng)一”,[10]一個“迎”字盡顯人與物的自然融合。國內(nèi)臨江建筑的常用名稱為望江樓或望江臺,即此哲學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其英文翻譯五花八門,有“river-viewing”,“river-gazing”,“river-watching”,“river-side”,“riverside”等等。而西方哲學強調(diào)“物我兩分,主客對立”,[10]更多的強調(diào)模仿和再現(xiàn),描寫時注重理性與寫實,因此該例的翻譯應采用歸化法譯為the Riverside Square.
例4:自覺遵守“八榮八恥”
譯文:Conscientiously observe the principle known as“8 honors and 8 disgraces”.譯例中出現(xiàn)的“八榮八恥”這種帶有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詞匯,逐字對譯會讓游客不知所云。據(jù)調(diào)查,此類錯誤受試者不可接受率高達61.8%。[9]中國特色詞匯應當采用意譯為主的方法來保持譯文的交際目的,建議改譯為Please keep good manners.
中式英語錯誤有別于其它錯誤,其語法是正確的,只是表達不地道,而且影響游客的閱讀興致。調(diào)查中絕大多數(shù)受試者表示譯文不可接受,譯文的交際目的便隨之失去。這類問題的產(chǎn)生與譯者本身也與譯審有很大關系。筆者建議委托者邀請英語為母語的專業(yè)人士幫助翻譯和審核(在美國,漢語的標語和地圖就由中國人翻譯和校對)。
國內(nèi)很多景點存在一景多譯現(xiàn)象,如蘇州的拙政園譯為“the Zhuozheng Yuan Garden”與“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張家界的黃石寨譯為“the Yellow Stone Village”與“Huangshi Village”。景區(qū)中一景多譯現(xiàn)象不僅說明景區(qū)主管部門失責(就本文而言,即翻譯的發(fā)起人),而且會造成游客的誤解,并損害城市的旅游形象。以南通為例,狼山的翻譯有Mt.Wolf與the Langshan Hill,濠河的翻譯有the Haohe River與Moat Hao,梅林春曉的翻譯有Spring Meilin與Plum Grove of Spring Dawn,不一而足。根據(jù)2008年11月最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外語地名漢字譯寫導則(英語)》,漢語地名中的專名一般音譯,按漢語拼音方案處理,首字母大寫且連寫(但不需連字符),通名則一般意譯(根據(jù)通名能迅速判斷其為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人名派生的地名原則上也依其名音譯(按照專有名詞翻譯的“名從主人”原則),[11]這是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也是業(yè)內(nèi)公認的地名翻譯總則。導則中同時說明由單音節(jié)詞構成的地名,漢字譯寫時加相應的通名,具有一定意義或音譯過長的專名一般意譯,[11]據(jù)此,以上景點翻譯應統(tǒng)一為狼山 the Langshan Hill,濠河the Haohe River,梅林春曉the Plum Grove at Spring Dawn。一景多譯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和譯者不熟悉旅游資料的翻譯規(guī)范和景點的命名原因有關,如上文的黃石寨,黃石是人名而非地名;委托者有時將旅游資料委托給不同的譯者完成,同時忽略了委托專業(yè)人士對譯文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而一景多譯現(xiàn)象的消除有賴于發(fā)起人進行調(diào)查并重新規(guī)范。
據(jù)筆者統(tǒng)計,語言錯誤中最普遍的是冠詞錯誤。由普通名詞構成的專有名詞前必須使用定冠詞“the”,如the Great Wall(長城),the Summer Palace(頤和園),the Forbidden City(紫禁城),但是很多旅游翻譯資料中對于這一語法現(xiàn)象幾乎視而不見,以南通為例,軍山被譯為Jun Hill,濠河被譯為Haohe River,包括景區(qū)中某某路,某某亭,某某臺的譯文中,此類錯誤不勝枚舉。究其原因,冠詞是英語特有詞性,漢語中沒有這一類詞,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往往很難掌握冠詞的正確用法,唯有通過扎實訓練,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方能勝任翻譯工作。
此外,常見的語法錯誤還包括單復數(shù)錯誤、詞性錯誤、搭配錯誤與拼寫錯誤,各舉一例。
例5:……不采摘花果……捕捉動物……
譯文:Please don’t pick flower or fruit...catch the animal...
改譯:Please don’t pick flowers or fruits...catch animals in the Park.
例6:……妥善保管您的財物
譯文:...take care of your belongs
改譯:take care of your belongings
例7:……為廣大游客提供了極佳的旅游休閑目的地。
譯文:...providing to the tourists a superexcellent tourist leisure resort.
改譯:...providing for the tourists a wonderful place for recreation.
例8:梅庵書苑
譯文:Plun Hut Bookclub
plun實為plum之誤。
可見,一些語言錯誤與翻譯水平無關,而是輸入與校對過程出現(xiàn)疏漏,只要譯者與校閱者嚴格把關完全可以避免。與弗米爾的“翻譯行為”經(jīng)常一起使用的另一個概念是“翻譯委托”(translation commission),所委托的譯者、甚至價格與時間,對翻譯目的來說,都非常重要。[4]而諾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誠”原則要求在翻譯行為中譯者對翻譯過程中的各方參與者負責,兼顧翻譯發(fā)起人、譯語讀者和原作者三方面的利益。[7]123可見,提高翻譯質(zhì)量的關鍵仍在于譯者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與業(yè)務能力。此類錯誤雖然容易辨別與改正,但與城市旅游形象息息相關,不可小視。
毫無疑問,外文旅游資料是展示當?shù)匚幕拇翱?,是城市旅游形象的標志之一,其重要性怎樣強調(diào)都不為過。囿于篇幅,僅就以上常見錯誤進行了分析,并認為實現(xiàn)譯文的交際目的,需要翻譯行為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如發(fā)起人提供翻譯綱要,譯者靈活選取譯法以方便出版部門排版;發(fā)起人高度重視,投入人力、物力,查漏補缺;委托者選擇熟悉旅游資料文本特點與翻譯規(guī)范的譯者;譯者認真檢查,將一些錯誤消除在初稿中,并努力提高業(yè)務能力與道德修養(yǎng),提高翻譯質(zhì)量;委托者聘請專業(yè)的或母語為英語的譯審人員認真校閱。有關各方各盡其責,方能提高旅游資料的翻譯質(zhì)量,促進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并使更多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1] 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
[2] 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67.
[3] 劉建剛.旅游資料典型漢譯英錯誤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01,8(14):1-4.
[4] 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 程盡能,呂和發(fā).旅游翻譯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8.
[6] 袁青.旅游外宣資料漢英翻譯中的“譯與不譯”[J].長春大學學報,2009,7(19):50-53.
[7] Christi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 瓊·平卡姆.中式英語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4.
[9] 文軍,鄧春,等.信息與可接受度的統(tǒng)一[J].中國科技翻譯,2002,2(15):49-52.
[10] 李慶民.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88-89.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外語地名漢字譯寫導則(英語)[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