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琴芳
(安徽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230036)
音畫時尚
——英美詩歌意蘊的視聽覺雙重藝術形式解讀
郎琴芳
(安徽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230036)
英美詩歌意蘊的視聽覺雙重藝術形式解讀,簡單地說,就是以音畫時尚來詮釋詩歌。具體說,是指運用音樂和美術兩種藝術形式,通過音響和色彩作用于人們的視聽覺,調動多種心理功能,主動創(chuàng)設解讀情境,對詩歌意蘊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視聽覺的對接和想象產生共鳴,參與詩歌的詮釋和再創(chuàng)作。其音樂解讀形式包括配樂詩朗誦、詩歌譜曲和舞蹈詩,美術解讀則主要是通過解讀意象來漫步詩林、吟詩作畫,通過詩境淺繪喚醒如歌的文字。音畫時尚的詩歌解讀法給讀者的情感體驗留下了更為寬廣的空間,也讓詩歌本身呈現(xiàn)出美侖美奐的狀態(tài),甚至多了份哲學深度。
視聽覺;解讀;音樂;美術;共鳴;意象和意境
詩歌是一切學問的精髓,其高度的凝練性、抒情性、音樂性和精致性讓其當之無愧地獲得“文學之魂”的美譽。詩歌意蘊是指深藏在詩歌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具有多義性、朦朧性,體現(xiàn)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要用全部的激情去領悟。[1]通過整體的藝術形象,可顯現(xiàn)出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2]作為純粹的語言藝術,詩歌也是“想象的藝術”,具有間接性,若是讀者調動多種心理功能,與詩歌主體之間形成互動,以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媒介、運用多種藝術元素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海納百川地欣賞詩歌,賦予其多重化的精神氣質和藝術魅力以及活潑靈動的生氣和神韻,原本看不清、摸不著的詩歌形象便會在讀者內心悄然喚醒,形成活生生的審美意象,最終完成詩歌意蘊的解讀、傳達和接受。“讀詩之法,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法中?!保?]“詩是一種多度的語言,詩在理解度之外,還有感官度、感情度和想象度?!保?]詩歌自古就與音樂、美術有著不解之緣。音樂與美術形象通過音響和色彩作用于人們的視聽覺,給以強烈的情感沖擊力,同時二者的不確定性和非語義性為讀者的情感體驗留下了更為寬廣的空間和更加雋永的審美感受,讓詩歌本身呈現(xiàn)出美侖美奐的狀態(tài),又由于二者的抽象性與象征性、抒情性與表現(xiàn)性、直觀性與形象性并存的特點使詩歌解讀多了份哲學深度?!霸姛o達詁的文學解讀原則即賦予解讀者積極主動地參與作品意義重建的權力?!保?]英美詩歌意蘊的視聽覺雙重藝術形式解讀就是利用音樂和美術兩種藝術形式對詩歌意蘊進行深入的分析,以音畫時尚來詮釋詩歌,以“寓教于樂”的思想吸引讀者走進忘我的狀態(tài),沉醉在藝術天地中流連忘返,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
詩人寫詩會給讀者留下耐人尋味的想象的余地,一氣說完則失之淺露,妙就妙在不說破,英美詩歌的解讀也就難在如何獲得“神啟”,切實體味這種“妙”。墨西哥詩人帕斯說:“詩歌是瞬間的決裂,轉瞬間愈合,被他人的目光,重新打開”[6]128讀者的職責就是走進詩歌,在詩人寫下的詩句間感悟沒寫下的東西,也就是學會閱讀詩句中的創(chuàng)作空白。“詩歌不說:我是你;而是說:你是我的自我?!保?]184詩歌語言的模糊性使得詩句不像說話那樣直線性流動,而是讓位與圓形或球體或螺旋形。讀者要及時通過關鍵詞的領悟對詩句進行聯(lián)想性的排列組合,用眼睛思考和觸摸這些燃燒著的話語,穿越想象的森林,深入體會詩歌的言外之意。讀者在聚精會神地沉浸在語言不斷的來去運動時,必定會有閃耀性的意志闖入,而這一刻就是與詩人靈感相遇和交流的共鳴時刻,也就在這一刻,讀者能聽見詩人的思想在飛舞?!霸姼枋强梢员挥|摸的”,詩人Archibald Macleish在《詩辯》首行提出這一觀點,不僅如此,詩歌還是可以被聽、被畫、被唱的。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它的獨特之處即在于它所具有的音樂美。
且不管其形式如何,詩人寫詩就是為了喚起美好的情感,而情感需要對接和想象的,即產生共鳴,把詩人或喜或悲的情感經驗與自己的比較并轉為自己的情感內存。所謂詩是一扇空開的門,需要讀者去填空?!霸谒亚笤姷膬热輹r,必須追究自己的生活,看其中有什么特別尖銳的感覺,一吐為快?!保?]隨著心中的音樂和共鳴感有韻律有節(jié)奏地反復吟誦是學習詩歌的第一要領。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個“吟詠”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地重復,而是聲情并茂的誦讀,讀出其韻律之優(yōu)美、節(jié)奏之明快、意境之新奇,讀出其抑揚頓挫、其精深華妙、其氣韻流轉,讀出其聲樂般的藝術效果,切實領會“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共鳴之妙。正如帕斯的評論,“詩歌的世界里首尾相接,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息。節(jié)奏,猶如潮汐一樣起伏不息,漲落不止?!币莆掌涔?jié)奏,讀出其韻味之無窮,除了把握音節(jié)的數(shù)量或節(jié)律、重音和停頓,更要深入理解其內容。
詩是純美的文學,是會說話的音樂。配樂詩朗誦即在與詩歌感情基調相吻合的音樂中誦讀,其美感猶如音樂撥動心弦的感動,有種如歌如舞讓情感陶然的共鳴。比如雪萊的《西風頌》要讀出大自然的威武雄壯、西風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以及詩人胸中沸騰的革命激情,其排山倒海之勢猶如一曲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而雪萊的《愛的哲理》仿佛一首輕柔的江南小曲,輕吟數(shù)遍,余音裊裊。節(jié)奏直接影響到音樂的抒情性,是音樂家內在情感的外化。節(jié)奏緩慢表達憂郁悲傷的主題,輕快、急促則主題輕松、快樂,惠特曼的《船長,我的船長》主題悲愴,充滿無法排遣的郁悶,通過一聲緊似一聲的“Captain,my Captain”,配上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第四章那緩慢的柔板,以沉重的節(jié)奏與不協(xié)和的和弦,表現(xiàn)出令人悲痛欲絕的劇烈哀傷。
既然詩歌是無譜的音樂,就給詩歌譜曲,朗朗上口的歌詞和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瞬間活躍了大腦細胞,賞詩時便多了幾分激情和陶醉,甚至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火花。比如《友誼天長地久》一曲即源自彭斯的同名詩,他更有名的《我的愛人是一朵紅艷艷的玫瑰》恰好可以用王力宏的歌曲《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來演繹,其曲調風格內容字數(shù)與詩歌相得益彰,天衣無縫。同樣,休斯的《箭與歌》形式工整,韻律和諧,可用英國兒歌《天上星星亮晶晶》來演唱,在唱詩的過程中讀者心情愉悅、潛意識里表現(xiàn)出很強的求知欲。布雷克的《春歌》歡樂活潑,充滿音樂的美感,完全可以用《鈴兒響叮當》中的高潮部分哼唱,其字數(shù)相搭、情韻相配、天衣無縫。納什的《春》語言樸素,以詞襯景、以音襯韻,頭韻、象聲詞的巧妙使用配上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或《春之聲》,明朗的曲調和清澈的音色讓春的景象氣息和魅力一躍前進,展現(xiàn)出一幅鳥鳴報春、鮮花欲醒兆春的畫卷。
樂與詩在我國古代原為一體,和樂者為樂,不和樂者為詩。詩歌語言,最凝結,詩人嘔心瀝血地字斟句酌、鍛字煉句,用極少的文字完美地表達異常豐富的內涵。古人云:“一名之立,徇月躊躇”“為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由此可見,詩歌即極精致的講話。給詩配上旋律、節(jié)奏、和聲,可增加詩歌的色彩、立體感和時空感。有些詩歌本身就是依照音樂而作,比如美國詩人朗費羅的《海華沙之歌》巧妙融合了美國歌謠特別是印第安人和黑人音樂。音樂無處不在,故宮里廊柱間連續(xù)不斷的排列蘊含著明顯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書法藝術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筆勢磊落縱橫、飛舞跳躍,點畫相映、圓轉多變、似有神助,錯落有致、千姿百態(tài)的結構章法演繹著強烈的節(jié)奏感。詩詞間的排列組合亦“有聲有色”,其樂無窮。正如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所言:“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火焰。”[8]
舞蹈詩作為時空藝術能表現(xiàn)鮮明的主題思想、完整的藝術構造和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舞蹈是動態(tài)的音樂、空間的繪畫,是原始社會中最重要的藝術,與音樂、詩歌不可分割。歌以敘志,舞以宣情。中國古代藝術中,詩樂舞三位一體。古代文論《毛詩序》就分析了詩歌與舞蹈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鬃拥摹傲嚒苯逃w系中的“樂”即詩、歌、舞、奏等的藝術綜合體。宗白華說:“舞是中國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中國書法、畫法都趨向飛舞,莊嚴的飛檐建筑也表現(xiàn)著舞姿?!保?]培根說過:“舞蹈是有節(jié)拍的步調,就像詩歌是有韻律的文體一樣?!爆F(xiàn)代舞蹈之母鄧肯強調身、心、靈的結合,潛心鉆研尼采哲學、惠特曼詩歌及貝多芬音樂,汲取前人的藝術營養(yǎng),開辟了舞蹈新世界。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配上小提琴曲《梁?!坊蚴卿撉偾读_密歐與朱麗葉》,以中國古典舞聲韻元素或戲曲舞蹈中的圓場、水袖、碎步等動作演繹,讓詩歌的語言美與情感美表現(xiàn)出蘊藉雋永、余音繚繞的豐富魅力,三者糅合,其音韻和意境之美令人咀嚼不盡。
正因為詩有其舞蹈性,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詩可以舞”,一個新藝術品種舞蹈詩誕生了。如何舞呢?簡言之,用舞蹈特有的肢體語言動態(tài)地表現(xiàn)詩的韻律和意象,以人體的姿態(tài)、表情、造型擴展和強化詩的內涵和意蘊,這亦是對詩歌解讀的大膽創(chuàng)新和改革,具有高度的審美性和藝術性,這“動態(tài)意象的造境活動”大大豐富了讀者的想象,其所傳達的充沛情感和深邃意境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凝練的語言和巧妙的構思,這種“舞蹈詩”的藝術形式也是舞蹈藝術向廣度、深度和高度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能大大推動詩歌的普及化。以兩首以蛇為主題的詩為例,庫尼茨的《九月之蛇》和狄金森的《一位細長的伙伴在草叢》,兩首詩均以空靈婉約的手法,既寫蛇卻通篇無一蛇字,“像用梳子被分開的草叢”,“赫然出現(xiàn)的斑斕箭標”,“聽見它們在灌木叢中沙沙響”“一波波趕過我”“一個悸動的影子”“籬笆邊閃爍的信號”生動細致地展示蛇在草叢中蜿蜒滑行的動態(tài),其用詞考究,帶“S”即“咝”音的詞比比皆是、貫穿全詩,產生了奇妙逼真的聲響效果。此詩最佳的表現(xiàn)形式莫過于埃及肚皮舞中的蛇舞。其“蛇手、上下八字胯,眼睛蛇手、頸部平移、波浪手加頂胯、葡萄藤步”等舞蹈動作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蛇蜿蜒曲折、變化難定的特性。在充滿異域風情的音樂中,舞者隨著節(jié)奏或快或慢,時而妖嬈嫵媚,時而熱情火爆,以新穎的舞蹈語言和手臂、腰胯的細膩表演和婀娜身姿,精巧別致地展現(xiàn)出一條千年靈蛇的生動形象,舞者通過自己對詩作的理解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通過精湛和恰到好處的傳神表演,將詩歌之美詮釋得淋漓盡致、完美無瑕。詩句以此種獨特的身體語言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其視覺沖擊力和對詩人所著意刻畫卻不露痕跡的蛇的精辟描寫和跳躍起伏的思維軌跡的理解深度可想而知。舞動詩歌的詮釋法避免了平板直抒吟詠的俗套,產生了“不著一字,舞盡風流”的藝術效果,且直接讓讀者感到那沁人心骨、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氣。這對于詩歌語言的“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蘊理解往往有點石成金的效果。
色彩能說出所有的語言。別林斯基說:“詩歌用形象和圖畫說話”。[10]巴烏斯托夫斯基說:“不重視色彩和光線的作家作品色調暗淡、蒼白、無生氣?!崩L畫表現(xiàn)動作時“寓動于靜”,即選取動作發(fā)展的一瞬間,詩歌表現(xiàn)物體時“化靜為動”,即通過一系列的動作及效果。繪畫與詩歌互為補充、交相輝映、息息相生,其應用源遠流長。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之美特別注意從詩詞歌賦中吸取精華,追求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審美境界。中國畫的題畫詩即款書或指明畫意、或增加畫趣。中國古代的名人墨客都是對詩書畫融會貫通的高人。比如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既有畫家特有的造型能力,又有詩人特有的情趣天真。 蘇軾評價詩人兼水墨山水畫家王維的詩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p>
作家葉圣陶提出讀詩,就要“在想象中張開眼睛,看著文字構成一幅圖畫”。[11]讀者作畫時根據(jù)視覺性強、畫面感強的語言要么畫出最高潮的一瞬間,即最能表現(xiàn)詩歌中心思想,將到達頂點前的那一刻,“愈看下去,愈想象無窮”。比如古希臘米隆的雕刻作品《擲鐵餅者》,就是抓住了運動員把鐵餅擲出前最緊張、最有力的一剎那。要么只畫出詩中所繪景物的一個局部,“于無聲處聽驚雷”,被下放了審美空間的讀者認知、體驗能力一旦活躍,詩句和想象便環(huán)環(huán)相生。所謂“意存筆尖、畫盡意在”、“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詩歌創(chuàng)作“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感染力與中國繪畫“留白”的手法淵源相通,這種含蓄又得體的美,給人無限的遐思。
在詩歌意境中徜徉,吟詩作畫不愧為一個高明的感悟方法,這種尚意的審美觀就要求用意境來解讀英美詩歌。詩配畫除了追求西方繪畫的真和美,更多的追求是中國繪畫的以形寫神、神形兼?zhèn)?。詩境淺繪,喚醒如歌的文字是萬萬不能離開意念、意像、意境這三者的相輔相成,文字之外的深意,符號附載的意象,暗孕的哲理,流逝的音韻、躍動的情趣都蘊涵其中。意念是指詩人的情感,意象即詩人表意時借用的形象,即客體映入主體內心的物象,意境即情意和物象相契合所達到的藝術境界?!肮?jié)奏、形象和意義同時存在于一個緊密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中,這才是詩句,這才是詩”。[6]30《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強調,把知識串聯(lián)成圖表更有助于加深和鞏固記憶。同樣,把詩歌與美術結合起來對于讀者參與詩歌的詮釋和再創(chuàng)作,消除對詩歌的距離感有不可低估的神奇功效。在圖畫的審美體驗和創(chuàng)作中可加深對整首詩意境的理解并咀嚼體會出詩人造詞之精妙。詩中一詞活則全句活,全句活則全詩活。一畫一世界,一語一天堂,詩畫結合,詩情畫意兩相得,在一幅幅水墨丹青、流光溢彩中,融進并內化詩歌的意境,橫跨時空界限,悄無聲息、水到渠成地走進詩的意境。吟詩作畫,這種多元性的詩歌解讀方法,如靜物寫生尤其適用于有繪畫美的詩歌,教會讀者展開想象的翅膀來補充詩人的“留白”,還原詩歌場景,使簡練的語言成為聯(lián)想的依據(jù),把詩歌語言形象化、具體化。品詩畫詩是一種意、一種情、一種韻,很多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浸潤其中,會感到一種巨大的藝術享受。
在讀華茲華斯的《詠黃水仙》時,透過這洋溢著芬芳氣息的詩句,讀者假設自己是詩人所比喻的一朵凌空飄逸、俯瞰人間的云彩,用想象畫出這瑩瑩微步于水上的凌波仙子,這一簇簇迎風搖曳、婆裟起舞的黃水仙如何地百里綿延、歡快無邊。讀者感受詩本身清麗流暢的風格之時,體會詩人脫離世俗社會和投入大自然懷抱的美好愿望,更深入地理解那氣韻生動的水仙,如何在孤寂時讓詩人神往,給予無限慰藉和歡暢,這種加深理解的過程能極大地提高對英美詩歌的領悟力。在作畫的過程中品詩,就是一種從對景物的客觀描述過渡到對心靈意境的開拓,自然景觀與人物內心與讀者感受和諧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意境是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一種空靈的境界,是人通過藝術對世界本體的體悟。從剎那見永恒,以咫尺見千里,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畫外之情,一切盡在有限的詩句中,讀者通過視聽覺的感悟和互動如歷其境,通過有限的藝術形象達到無限的情韻濃郁的藝術意境。
英美意象派詩歌更具有中國絕句式的畫之美感,有些詩歌雖短小精悍,其白描式的描寫后亦暗蘊著豐富的審美體驗,比如意象主義大師龐德的杰出代表作《在地鐵車站》兩行十四個字含蓄、凝練,就像中國古典詩詞的“人面桃花相映紅”、“梨花帶雨”的意境。他以意象為客觀對應物詮釋了關于意象的定義:“一剎那思想和情感的復合體?!比詢烧Z的魅力,讓人不得不感嘆:“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标P于意象最經典的解釋莫過于帕斯的“這是羽毛,那是石頭。石頭就是羽毛。這個就是那個?!保?]36有了意象,每對敵對的事物就能并存,詞語間出現(xiàn)神奇的組合。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意象貴在單純(凝練地傳神)和變異。解讀此詩,可讓讀者以靜物寫生的手法畫出詩人在捕捉這些習而不察的美好瞬間的敏銳觀察力和畫家般精湛的藝術構思,畫出熙熙攘攘人群中那忽隱忽現(xiàn)幽靈般閃現(xiàn)的美麗面孔,這幽靈讓人聯(lián)想起乘客的臉龐和陰森的冥界,產生人生短促的一絲哀傷。畫出濕漉漉的黑枝頭上那傳遞美感的片片花瓣,讀者會發(fā)現(xiàn)枝頭被比作陰暗的地鐵站,花瓣則是美麗的臉龐,象征自然界的生死輪回,讓人看到希望和再生。人群中的臉和黑色枝條上的花瓣并置,人在地鐵站那密密麻麻人群中的沉悶窒息感轉為看到時隱時現(xiàn)美麗面孔后的活力感與愉快感。兩幅本無關聯(lián)的畫面同時畫出,形成俗陋與優(yōu)美、潮悶與清新的強烈對比。既表現(xiàn)出都市人生活的忙碌和焦慮,又表現(xiàn)出心靈對自然美的依戀和向往。美好的瞬間被定格在這意象畫中,生動形象、詩畫合一地引起無限聯(lián)想。
藝術是具有共通性的。亞里士多德說過:“所有藝術都起源于對自然界與社會現(xiàn)實的模仿。”無論是音樂還是美術還是詩歌,都是人們的審美活動,是人類情感需要的產物,是內心解放的方式,動態(tài)或物態(tài)地傳達審美意識,以教育、凈化、情感為最終的審美功能。”歌德說過:“藝術要通過一個完整體向世界說話?!保?2]詩歌是現(xiàn)實靜態(tài)的模仿,它述說的是你內心深處最沉默又最敏感的東西?!霸姼鑶l(fā)我們,向我們揭示我們自身的秘密事物,令我們著迷”。[6]82對于文學大家來說,詩歌語言的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本身就足以讓他們沉吟玩味,暢游在無限寬廣的思維空間。詩歌中的空白其實就是文本的未定性,是一個“召喚結構”,是一堆“呼喚讀者共鳴”的文字材料,讀者被作品感動吸引,便會用視聽覺的多種藝術方式,以注意、感知、聯(lián)想、通感的相互滲透和挪移為橋梁,對藝術初感反復凝神觀照,“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地乘著藝術的翅膀蒙太奇般地在鋼琴上跳舞、在詩海中漫游,從而達到與作品之間物我兩忘的境界,實現(xiàn)頓悟、同聲相應和同氣相求,最終實現(xiàn)審美的升華。通過音樂與美術的雙重藝術解析,使詩歌主體透入人心、與之合而為一?!霸姼璧牧α吭谟谒苡迷~語來固定形象”。[13]而音樂與美術的力量在于用美來詮釋詩歌。只要是美的東西,人類的內心就無法抗拒。德國18世紀美學家萊辛說,“在古希臘人看來,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與其空洞議論,不如用各種心理連覺的藝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體會詩歌情趣和理趣的雙重美感,“潤物細無聲”地讓詩歌“溫柔敦厚”的教育作用深入人心。讀詩無法“速成”,需要大量的閱讀和理解,對英美詩歌意蘊的解讀駕輕就熟,就要在美與樂中體會其音樂性和藝術性,下功夫對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注釋、譯詩、賞析了如指掌,淵博的學識修養(yǎng)才能縱橫古今、橫跨中西地旁征博引,審美經驗才能日益豐厚,長期用心積累的各種藝術方法的應用才能隨手拈來,為己所用。
正如塞·約翰遜所言:“詩歌的靈魂在于創(chuàng)新,即創(chuàng)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驚嘆不已和賞心悅目的東西。”英美詩歌意蘊的視聽覺雙重藝術形式解讀就是以創(chuàng)新為靈魂,其簡單中暗藏復雜,淺顯中隱匿深邃,各種藝術方式多管齊下,鼓勵讀者因人而異地用心靈感受、用想象補充、用思考擴展和感受詩歌,收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鑒賞效果。這種多元化的“讀可讀,非常讀”的解讀方法強烈地抓住詩歌無形而有力的質感和張力,感受其語言的拍擊力。品詩是一頓精神大餐,沒有互動,則成了白開水一杯。“英語詩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發(fā)展的有機體系,是一個色彩斑斕,意境深遠的文學世界。人天生愛詩,必須靠自己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詩意”。[14]詩是童話般奇幻色彩的萬花筒,用心體會你會看到更多的美景。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27.
[2]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5.
[3] 況周頤.惠風詞話(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勞·坡林.怎樣欣賞英美詩歌[M].殷寶書,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9-10.
[5] 龍協(xié)濤.文學閱讀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00.
[6] 王軍.詩與思的激情對話——論奧克塔維奧·帕斯的詩歌藝術[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 李方.穆旦詩文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264.
[8] 汪流.藝術特征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327.
[9]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9.
[10] 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M].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429.
[11] 葉圣陶,夏丐尊.閱讀與寫作[M].上海:開明書店,1938:91.
[12] 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137.
[13] 帕斯.批評的激情[M].董繼平,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
[14] 隋剛.英美詩歌意境漫游[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I106
A
2009年6月安徽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師生互動 各司其職——英美詩歌‘雙層面’浪漫教學”(2010SQRW041);2010年安徽省教育廳重點教研項目“英美文學多元互補教法體系建構與實踐”(20100287);2009年安徽農業(yè)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師生互動 各司其職——英美詩歌‘雙層面’教學”(09jy026);2009年安徽農業(yè)大學多媒體研究項目“師生互動 各司其職——英美詩歌‘雙層面’教學”
郎琴芳(1981-),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