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青鵬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作品作家研究
淺析《我們夫婦之間》對城市的書寫
廖青鵬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蕭也牧在《我們夫婦之間》描寫出知識分子的丈夫和工農(nóng)干部出身的妻子在進城后由于對城市的不同態(tài)度而導致了矛盾,表現(xiàn)出新中國城市與鄉(xiāng)村意識的沖突,被視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篇具有城市意味的小說。作品卻也因此受到巨大的批判,因此小說也在某種程度上昭示了當代城市文學從市民城市文學向工業(yè)城市文學的一個轉(zhuǎn)變過程。文章從城市書寫的外化——夫婦對城市的不同態(tài)度及方式、城市書寫的表現(xiàn)技巧以及小說對當代城市文學的意義三個方面來粗略地分析《我們夫婦之間》對城市的書寫。
《我們夫婦之間》;城市書寫;當代城市文學
蕭也牧是建國后中國當代文壇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細讀他的小說,總被它的個人情感的細膩描繪所感染,為他的離奇和坎坷的文學歷程而感慨、而思索。1950年1月1日蕭也牧發(fā)表成名作《我們夫婦之間》后立即引起轟動,并隨即被改寫成電影,可謂一瞬間文學生涯達到頂點。然而不出一年時間就遭到了猛烈地抨擊和批判,創(chuàng)作也被迫停止。接著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再遭批斗,下放至干校勞動改造,并最終慘死。縱觀1951年至1970年長達十九年的批判、迫害,乃至于最終的慘死,都是因為這篇大約14000字的小說——《我們夫婦之間》。這無疑是當代文學初期的一面真實的鏡像。
《我們夫婦之間》描寫出了曾經(jīng)在農(nóng)村相親相愛的夫妻倆在進入城市后的矛盾、沖突以及最終的理解、融合。知識分子出身的丈夫李克在進城之后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并且感到輕松和誘惑;但是工農(nóng)干部出身的妻子張同志卻對一切不適、抱怨,甚至抱著批判的心態(tài)。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人的矛盾沖突集中于彼此身份背景的差異,進而導致了在對城市的人、事和物等各個方面的態(tài)度更是千差萬別。最終批判者也就從兩人爭執(zhí)的過程和對城市不同的態(tài)度入手進行大規(guī)模批判。丁玲就指出“蕭也牧無原則地拼湊了李克與他愛人之間的矛盾,他把二人之間政治思想的矛盾與非政治上的矛盾等量齊觀”,并認為在兩人“爭吵”的情節(jié)上“集中和夸大了的描寫我們的女主角的日常生活的作風、習慣”[1]。馮雪峰(化名李定中)指出,“那種平凡生活的描寫是在提倡一種新的低級趣味”[2]。陳涌也認為,小說中人物的生活中的小爭執(zhí)“占了主要地位”,但是卻不能突出“兩種思想斗爭”[3]。從這些批判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致批評言語都集中在蕭也牧筆下夫婦對城市、城市生活態(tài)度的不同抱有懷疑態(tài)度,而且兩人在城市生活中大致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有研究表示伴隨著此類作品的批判,作品“事實上醞成了當代文學的一次事件”。之所以構成事件,表明了其被批判本身要遠比作品本身重要得多。換句話說《我們夫婦之間》這類作品,“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并不重要,也并未構成對于當代文學史的某種意義,而對它的批判,則構成對整個當代文學的深遠影響”[4]。所以蕭也牧筆下僅僅通過此夫婦進城后對日常生活瑣事的不同觀念來對城市的書寫無疑已經(jīng)在那個時代不能存在,即便我們不能抹滅小說在種種“風波”之后所具有的價值。作者不僅通過兩個淋漓盡致的人物形象以及高超的書寫筆法預示著書寫日常生活的城市文學將逐漸淡出當代文學初始階段,而且宣告著新時期一種新的工業(yè)文明為主導的城市文學的上臺。無論是《我們夫婦之間》作為當代第一篇遭到大規(guī)模批判的小說,又或者小說中描寫的種種技法和細膩的情感,還是它為當代城市文學添上的不可遺漏的一筆和開端,都昭示著其厚重的文學價值。本文即從小說城市書寫的外化——夫婦倆對城市的態(tài)度及方式、城市書寫的表現(xiàn)技巧以及其對當代城市文學的意義幾個方面來粗略地分析《我們夫婦之間》對城市的書寫。
蕭也牧的文學歷程有太多戲劇化的色彩,足夠讓人震動,讓人慨嘆……。《我們夫婦之間》在極大的轟動之后又遭受劇烈批判,小說并非涉及重大社會問題,僅僅是通過對知識分子出身的丈夫李克和工農(nóng)干部出身的妻子張同志在進城后對城市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兩人在城市中處理遇到的事和物來把城市書寫表現(xiàn)得鮮活而自然。
《我們夫婦之間》以“知識分子和工農(nóng)結合的典型”為第一節(jié)的小標題作為開頭,并馬上表明了夫婦倆的身份:丈夫李克為知識分子出身的干部;他的妻子為貧農(nóng)出身,經(jīng)過革命,在軍火工廠做了六年工,即本身包含著工人和農(nóng)民的雙重性質(zhì)。然后作者用了一章的筆墨來書寫夫婦倆在農(nóng)村相濡以沫的恩愛生活,不僅僅是在證明著知識分子和工農(nóng)結合的成功,也是在為下文兩人進入城市后的不同態(tài)度做一個良好的鋪墊,以便更加清晰明了地顯示出往后的城市生活對兩人的巨大影響。
小說然后繼續(xù)以細膩、圓潤、平和的基調(diào)敘述了夫婦倆進入北京城之后的不同態(tài)度。丈夫李克感覺城市的任何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調(diào)和……好像回到了故鄉(xiāng)一樣”,并且“發(fā)出了強烈的誘惑,連走路都分外輕松”,于是他心想在城市“新的生活開始了”;然而妻子張同志卻不然,她的不滿、抱怨甚至批判似乎是對城市唯一的態(tài)度。她大聲呵斥道“男不像男女不像女”,對城市的“紅男綠女”所有打扮和行為都感到不滿,然后舉出蹬三輪的小孩受到了包車的大胖子的另類“壓迫”,最終得出結論“俺老根據(jù)地哪見過這!得好好改造一下子!”此時丈夫卻說出需要改造,但是需要時間。妻子立馬指出希望:像丈夫那樣的腦子不要被人改造了。兩人的城市生活還在繼續(xù),可是矛盾還在繼續(xù)發(fā)展。先是城市的伙食問題:妻子對所有的飲食的價格都需要“了如指掌”,然后一旦知道城市飯菜的高價之后,立即拉著丈夫從飯鋪走到小飯攤,并且為了怕丈夫生氣,還點了熏肉來安撫。丈夫也表明這類事情可以忍受,但總是覺得農(nóng)村的“土包子”在城市總會改變,希望其在城市改變!然而在接下來的城市生活問題上則顯示了妻子依然不能改變:妻子經(jīng)常在眾人面前批評丈夫抽煙等日常生活的小事件,甚至點明只是為了孩子的小褂。從前面所述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兩人爭執(zhí)的焦點始終是“環(huán)境變了”,僅僅是“環(huán)境變了”——兩人從農(nóng)村進入了城市!接著作者為了進一步表明兩人在城市的矛盾惡化,用了兩個依然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為例子。妻子把丈夫本來計劃買私人享受物品的錢寄給了受到災害的自己家里,妻子甚至在此前就怒吼過“你進了城就把廣大的農(nóng)民同志忘啦?”兩人為了此事分家。接著兩人再次因為丈夫參加舞會,妻子抱著孩子“大鬧”會場和家里,并且寫信“李克同志:你的心大大的變了……”,此時丈夫也開始懷疑是否能在進入北京城后夫婦的生活能否鞏固。
其實通過以上事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夫婦倆對城市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遭遇的一系列挫折最終都是歸結于一個改變的問題,從城市進入農(nóng)村必然各個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其中包括了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等等。那么兩人身份的差異究竟能否適應城市的生活呢?然后改變和改造的一系列問題就已經(jīng)變成了關鍵。在那個時代,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早已明確提出:“拿未曾改造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nóng)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干凈了,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nóng)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這就叫做感情起了變化,由一個階級變到另一個階級。我們知識分子出身的文藝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為群眾所歡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沒有這個變化,沒有這個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盵5]然而此處的關鍵是進入城市的知識分子和工農(nóng)階級的改變問題更顯得突出。當然,夫婦倆在城市的生活還在繼續(xù),誰改造誰,又或者是城市對雙方的改造必然會在以后慢慢揭示。在夫婦倆對城市抱著千差百異的不同態(tài)度之后,丈夫認為彼此的感情產(chǎn)生了裂痕,發(fā)現(xiàn)彼此在城市的生活中的感情、愛好、趣味……差別都是如此大。對許多不值得一提的地方也開始變得開始看不慣,覺得妻子和城市的婦女相比總是差距過大。但是接下來兩人分開后發(fā)生的兩件事卻又慢慢開始改變了丈夫的想法,似乎妻子和丈夫開始慢慢適應城市的生活。妻子張同志由于工作繁忙找了保姆小娟,從稱呼開始,妻子開始給小娟制定學習計劃,并且安排政治課學習。接著城市的人誤會小娟偷表事件,妻子親自登門道歉。丈夫也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應該好好反省一下了。在此時間段之間的城市某個舞廳前妻子還幫一個窮困小孩向惡勢力討回公道,妻子聲稱不允許誰“隨便壓迫人,隨便破壞人民政府的威信!……咱們是有政府的!”或者此時的丈夫是百感交集涌于一身,覺得這才是作為城市生活應該具備的一個條件——民主和法制,而不是自己曾經(jīng)認為的城市的享樂等事務。丈夫在此時此刻更加清晰回憶起妻子在進城前的種種“光榮事跡”感慨不已,在數(shù)次的事件中感嘆她真是個倔強的人,而這種倔強不會因為進入城市而改變,更不是因為城市的生活而改變。然而妻子在城市的經(jīng)歷改變不僅如此,妻子最終在一次魯莽行事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些缺點,不僅僅接受批評,還要在文化理論水平方面希望丈夫幫自己提高。等等一切的描寫使我們最終可以肯定夫婦倆在城市的生活中的矛盾爭執(zhí)、包容溶解這個大的過程,都是看自身在城市的發(fā)展方面認知的,或許正是因為城市的人和事物的大不同,夫婦倆的生活也必然隨著開始慢慢改變。所以爭論孰是孰非,又或者是城市改變了人,還是人改變了城市,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已經(jīng)沒有多大的必要了。也正如研究表明,“市民社會是具有民主精神,法制意識和個體性,世俗性,多元化等文化品格的人群共同體。”[6]故在這樣的城市書寫下應該給我們一種當時城市的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顯示,這同樣也是作品所給我們帶來的一種感覺和感動。所以不管丈夫的生活是否具有小資產(chǎn)階級傾向,妻子和丈夫的生活在城市中的改變是否正確,因為人民畢竟會產(chǎn)生“一種對于自身生活的感情表達和表達的快樂,一種源于最基本的生活熱情的自我感動”[7]。而且其實我們也了解“進入城市后,知識分子渴盼現(xiàn)代意義上的生活,加上既往的城市生活經(jīng)驗使他們感覺如魚得水;對城市知之甚少的工農(nóng)帶著勝利者的自豪入駐城市,因為對城市的陌生和片面理解而對城市抱有疑懼心理。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知識分子的關鍵詞是‘城市、親切、生活’,工農(nóng)的關鍵詞則是‘城市、防范、改造’”[8],所以夫婦倆的城市生活也沒有了讓人不能接受的理由??傊髡呤捯材琳峭ㄟ^夫婦倆的城市生活為新中國建立后的城市的書寫填上了不可抹去的一筆,必然給廣大讀者帶來那個時代城市生活的某一個真實的方面顯示,這些都會是這個作品在當代初期成為城市文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因。
盡管眾評皆認為《我們夫婦之間》由于受到大規(guī)模批判后小說的文學史價值大大超過于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但畢竟被視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篇具有城市意味的小說。作為當代城市文學初期的城市文學代表,從藝術角度上看,個人情感的細膩描繪,語言的生動傳神,以及對比、鋪墊等多種寫作手法等作為其城市書寫的技巧,也必然讓生活在城市中的夫婦倆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讓城市生活更加深刻地展示在廣大讀者面前。
(一)生動形象精妙的日?;Z言描寫
文藝理論家熱拉爾·熱奈特曾經(jīng)指出:“敘事的第一含義,如今通用的最明顯、最中心的含義,指的是承擔敘述一個或一系列事件的敘述陳述,口頭或書面的話語?!盵9]我們可以從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中看出,生動形象精妙的語言描寫可以說是比比皆是,而且正是通過這些跳躍的語言讓夫婦倆在城市中生活的差異顯現(xiàn)得更加清晰,成為城市書寫一個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夫婦倆的語言既有對夫妻自己在城市生活的軌跡的直接書寫,直接脫口而出;又有相對官方的書寫語言,極盡其妙。蕭也牧以其獨特敏銳的語言駕馭感受力,通過人物的舉手投足、言談話語,把筆觸深入到人物的最細微、最深處微妙的心理層面,真實地表現(xiàn)了人物深刻的心理活動。
《我們夫婦之間》在夫妻倆進入城市后丈夫詢問妻子對城市的感覺如何時,這時妻子說道:“那么多的人!男不像男女不像女的!男人頭上也抹油……女人更看不的!那么冷的天氣也露著小腿;怕人不知道她有皮衣,就讓毛兒朝外翻著穿!嘴唇血紅紅,像是吃了死老鼠似的,頭發(fā)像個草雞窩!那樣子,她還覺得美的不行!坐在電車里還掏出小鏡子來照半天!整天擠擠嚷嚷,來來去去,成天干什么呵……總之,一句話:看不慣!”或許妻子這樣的話太過于主觀,甚至偏見。但是也正是由于這樣直白的語言讓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妻子對城市的感覺,把妻子眼中的城市所有的人的面目還原了出來。在小說接著寫兩人在城市關注家鄉(xiāng)農(nóng)村受到水災爭執(zhí)的時候,有段很是具體的語言和行為描寫:冷不防,她一伸手,一指頭直捅到我的額角上,“沒良心的鬼!你忘本啦!這十年來誰養(yǎng)活你來著?”接著還說;“你進了城就把廣大農(nóng)民忘啦?你是什么觀點?你是什么意思?他媽的光會說漂亮話!”繼續(xù)和丈夫爭吵時還吼道,“放你媽的屁!你別諷刺人啦!”其實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妻子在進入城市后農(nóng)村的生活仍然在她心中占據(jù)著很大的份量,她時時刻刻關注著農(nóng)村的生活,甚至還用農(nóng)村的生活和觀念來要求城市的生活,所以造成了偏差。而此處我們也通過這些語言一下子就把妻子“鄉(xiāng)化”的生活和城市的觀念閃現(xiàn)了出來。但是隨著時間的遞進,在城市的生活越來越久,我們也可以看出妻子的觀念仍然有很大的變化,例如最后妻子的自我批評的話語,“唉!只怪自己文化、理論水平太低!政策掌握得不穩(wěn),不能很好地完成黨所給我的任務!以后好好幫我提高吧!”此時的妻子的語言已經(jīng)開始慢慢變得理性,開始會思考,也省去了以前的臟話,可見城市的生活影響已經(jīng)慢慢扎根了。
小說的語言不僅是生動形象傳神的,而且大多數(shù)都為日常生活的語言,當然妻子的語言由農(nóng)村語言向城市語言轉(zhuǎn)變也有一定的成分。李世文在他的文章中就指出過,蕭也牧在創(chuàng)作中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創(chuàng)作,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并不常常是豐滿的,但大致都能給人一種質(zhì)樸的真實感,不像那種高調(diào)子的神和臉譜化的鬼[10]。所以語言也就顯得更加真實,讓人瞬間就可以抓住這城市生活的影子。
(二)簡單精巧的結構與對比手法的運用
關于《我們夫婦之間》的結構十分清楚自然,我們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全文的結構,那都是以各自小標題展開,然后又分為夫妻倆進城前和進城后,以及進城后的矛盾沖突和和解融合。所以作者最終通過對比的手法,把這樣的三幅畫面和四個層次的城市生活活靈活現(xiàn)地譜寫出來,當然其中還包括夫妻對城市各自不同態(tài)度的大幅地描寫。
在小說中,首先出現(xiàn)的夫妻倆進城前和進城后的對比,我們知道夫妻倆在農(nóng)村是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作者也描寫了兩人不住在一起時妻子為了給丈夫做毛背心、割草的場景,以及兩人住在一起的時候妻子為了不打擾丈夫,“小心翼翼”安撫孩子的場景。但是“好景不長”,進城后另外兩幅畫面涌現(xiàn):妻子為了丈夫私用自己的稿費而大聲地爭執(zhí),以及丈夫在參加舞會時妻子抱著孩子鬧場的場景。我們知道這樣極大的轉(zhuǎn)換僅僅發(fā)生于很短的時間,僅僅是因為兩人進入城市后。接著兩人在城市的生活矛盾繼續(xù),在丈夫的世界城市是美好的,甚至丈夫抱著一種享受的態(tài)度,而妻子卻不同,她不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甚至抱著改造城市的想法。接著,在丈夫的“陪同”下妻子處理了小娟偷表事件和幫助小孩后,丈夫也慢慢理解了妻子的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妻子這時也覺得自己應該有所改變。小說最后還有大段美麗風景的描寫,“……微風撫著她那蓬松的額發(fā),她瞇著眼睛……我忽然發(fā)現(xiàn)她怎么變得那樣美麗了呵!……”這樣的一幅畫面出現(xiàn),我們和前面的一對比,就知道兩人最終在城市生活站住了腳,在城市生活改變,在彼此的影響下有所改變,最終達到了對城市書寫的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城市書寫的技巧也不僅僅象上述提到的兩種,但是不容否定的正是這些手法的運用,夫妻倆的城市生活得到流暢地書寫,讓彼此在城市的發(fā)展和變化更加順暢,這也無疑是小說對城市書寫的一個亮點。
《我們夫婦之間》對城市的書寫主要是通過夫妻倆的日常生活來表達的,即日常性寫作。張愛玲是較早涉及城市市民生活的現(xiàn)代作家,她曾經(jīng)說過,“文學史上樸素地歌詠人生的安穩(wěn)的作品很少,倒是強調(diào)人生的飛揚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還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穩(wěn)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沒有這底子,飛揚只能是浮沫”。在她看來,安穩(wěn)的人生具有永恒性,因為“它是人的神性”[11]。所以在張愛玲的筆下大都是掙扎于都市情欲中的男女生活。接著海派城市文學通常也以個人的生活為基礎書寫一種“變態(tài)性”城市日常生活,這些都或多或少地給蕭也牧的小說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
而新中國成立以后,新的社會制度建立起來,新的城市也開始發(fā)展,城市人們的生活也在繼續(xù)。由于國家提出政策工作重心由農(nóng)村轉(zhuǎn)移到城市,那么必然面臨著大批農(nóng)民必將進入城市,但是如何生存是個問題;或許他們可以轉(zhuǎn)化為工人階級,但是如何和知識分子相結合也是問題。所以在新的這樣一個城市氛圍之中,種種問題都是無處不在的。我們知道日常生活是人生存的基本內(nèi)容,通常具體化為家庭、兩性關系、婚姻、文化娛樂活動、勞動場所、消費方式、社會交往等問題。列斐伏爾也指出“日常生活是每個人的事”,所以每個人在城市究竟如何生活更是問題。此時蕭也牧寫出《我們夫婦之間》正是給了這些問題一個最圓滿的解答,讓所有人在面臨著城市的問題時有個好的指標,哪怕人性都有脆弱的地方,改進都有個遞進的過程,相信最終大部分人都可以適應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
然而這篇小說卻與當時的主流文學左翼文學、解放區(qū)文學相背離,因此最終遭到了大規(guī)模、長期地批判。這一切都顯示出了當時文壇在描寫城市日常題材方面的基本原則:一是題材不能是日?,嵤?;二是價值觀應建立于日常生活之上的超驗意義(通常是倫理的或政治的意義);三是立場必須是批判資產(chǎn)階級與小資產(chǎn)階級的[12]。所以,《我們夫婦之間》不僅僅在內(nèi)容上面屬于城市文學范疇,為當代文學初期具有城市的味兒,同樣它更是為當代城市文學樹立了一個指標:日常性敘事的城市文學已經(jīng)衰落,表現(xiàn)城市工業(yè)化進程為主導的城市文學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當代城市文學初期的一個主要核心內(nèi)容。
《我們夫婦之間》的問世,掀起了熱潮然而很快受到巨大的批判,作者也因此被打為右派并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在小說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史價值等等各方面的爭執(zhí)迄今為止也不能停歇,正如魯迅先生在他的著名的演講《娜拉走后怎樣》中一針見血地批評過,“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到了悲壯?。蝗绻@得觳觫,他們就看到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予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盵13]所以時至今日所有關于小說外爭執(zhí)都已經(jīng)不重要,值得我們肯定的是小說通過對城市的書寫,表現(xiàn)出新中國城市與鄉(xiāng)村意識的沖突,被視為解放后第一篇具有城市意味的小說,對當代城市文學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社會仍然在發(fā)展,城市生活也在永恒地繼續(xù)。城市的轉(zhuǎn)變不可阻擋,我們何不把《我們夫婦之間》對城市的書寫看成是那個時代的一幅畫卷去欣賞,對我們當今時代城市的生存無耐多多少少有所啟示。因為任何文學作品給予的是啟示,作用都要在讀者身上完成。
[1]丁 玲.作為一種傾向來看——給蕭也牧同志的一封信[N].文藝報,1951-0 8-10(8).
[2]李定中.反對玩弄人民的態(tài)度,反對新的低級趣味[N].文藝報,1951-0 6-20(5).
[3]陳 涌.蕭也牧創(chuàng)作的一些傾向[N].人民日報,1951-0 6-1 0.
[4]張鴻聲.《我們夫婦之間》及其批判在當代城市文學中的意義[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5]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6]蕭歲寒.“市民社會”的歷史考察[J].天津社會科學,1999,(3):102.
[7]蔣述卓,王 斌等.城市的想象與呈現(xiàn):城市文學的文化審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6.
[8][12]王淑芹.新環(huán)境下知識分子的“圍城”書寫——旁觀《我們夫婦之間》[J].文學研究,2006,(5).
[9][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6.
[10]李世文.不要忘記肖也牧[J].當代文學,1981,(1).
[11]張愛玲.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185-1 86.
[13]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70.
I207.427
A
1674-3 652(2011)05-0 120-0 5
2011-05-09
廖青鵬(1988- ),男,四川巴中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10級碩士生,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雪 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