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對WTO的承諾之一是盡快提供各種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翻譯,增加國際貿(mào)易透明度。由于國與國之間存在著民族差異和語言的特殊性,不同法系之間、相同法系的不同國家之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語言也有所不同。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同一法律術語的使用者對其具體的含義會有不同的理解。因為不同語言中存在不完全對應詞義,在法律翻譯中常常出現(xiàn)詞匯空缺現(xiàn)象。法律翻譯中的詞匯空缺是指“因源語言所指稱的對象,在目的語的法律文化中不存在,或難以區(qū)分和界定所導致的兩種語言間無對應或基本對應的詞語存在的現(xiàn)象。法律翻譯中的詞匯空缺可分為絕對詞匯空缺和相對詞匯空缺[1]。”法律翻譯中出現(xiàn)的詞匯空缺現(xiàn)象一直是讓譯者頭痛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F(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法律翻譯不僅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行為,也是一種跨法系的交際行為。法律翻譯并不僅僅是用譯入語中的概念和制度來替換原文中的概念和制度的簡單過程。譯者的主要任務是譯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本,譯者必須理解的不只是詞句的概念意思,而且還有其在另一種語言中具有的法律效力及如何實現(xiàn)這種法律效力[2]。這樣就有必要了解譯者在法律翻譯過程中如何應對詞匯空缺以及譯者在作出決策時都考慮到哪些相關因素。
西方法律翻譯研究開始于20世紀中后期,20世紀末期才真正受到人們重視。目前西方法律翻譯研究仍處于啟蒙期。相比之下,中國法律翻譯理論研究與批評起步更晚,遠遠落后于文學翻譯及其他社會科學語言的翻譯研究。系統(tǒng)研究翻譯的論著大多集中在文學翻譯、科技翻譯或者其他語言翻譯,很少見到法律翻譯理論與實踐的著述[3]。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nèi)對法律翻譯的研究逐漸升溫,不少學者開始從不同視角研究法律翻譯,比如:宋雷[1]討論了英語法律術語翻譯中的詞語空缺及翻譯對策;張新紅、姜琳琳[4]研究了法律翻譯中指示語的翻譯及語用充實;李克興[5]探討了靜態(tài)翻譯策略對法律翻譯的整體適用性。但是,李德鳳、胡牧[6]認為盡管國內(nèi)有關法律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逐漸增多,該領域雖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方向上取得部分研究成果,但也明顯地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有關法律翻譯理論的探討遠遠滯后于其它研究范疇,僅占9%,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法律翻譯研究的深層次發(fā)展,同時也留下進一步系統(tǒng)研究的廣闊空間。李占喜[7]回顧了國內(nèi)外語用翻譯大約20年的研究成果后,指出目前國內(nèi)對翻譯的研究仍然多以文學翻譯為主,對法律文本等實用文體翻譯的語用研究相對滯后。雖然學者們已經(jīng)從不同的視角研究法律翻譯,但是,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尚未充分認識詞匯語用學對翻譯的應用價值及啟示[8-9]。從學者們的述評中,可以看出目前國內(nèi)外對法律翻譯中詞匯空缺現(xiàn)象的研究仍屬鳳毛麟角。有鑒于此,應該積極從詞匯語用的視角探討法律術語翻譯,從而引起相關學者的充分重視,促進法律翻譯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語用學研究語言符號與語言使用者及理解者之間的關系,其任務是對話語理解中的推理與制約因素進行描述與解釋。關聯(lián)論從認知的角度來解釋交際行為,生態(tài)翻譯從認知、社會和文化的角度來考慮使用語言的語境,但是它未說明如何通過具體的現(xiàn)象來找到選擇適應的目標。而關聯(lián)論可以指導語言使用者在交際過程中如何尋找最佳的動態(tài)關聯(lián),成為語言選擇適應過程的目的和基礎。關聯(lián)論和生態(tài)翻譯均強調(diào)使用語言者的認知在交際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交際的動態(tài)選擇性。兩者的結(jié)合,可以較好地指導語言使用者的交際行為。具體而言,在關聯(lián)論和生態(tài)翻譯的關照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根據(jù)自己把握的相關因素,為了適應并補缺具體的語境,順應譯者及讀者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積極地尋找相應的語言手段,直到最終完成譯本的翻譯[10]。
法律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使用形式,其本質(zhì)是譯者為了順應特定的語境 (包括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借助推理,進一步獲取跨語言及跨文化交際中不確定的語用信息,從而確定相關的翻譯策略,選擇特定的語言手段,并不斷作出語言選擇的過程。研究法律術語翻譯時,應該對詞匯空缺現(xiàn)象進行社交語用和認知語用的動態(tài)研究,并解釋法律術語理解中如何對詞語和結(jié)構(gòu)的語義信息進行以語境為依托的語用選擇。法律翻譯實際上也是一個對原文進行闡釋的明示—推理過程。在這一翻譯過程中,包含著對原文中存在的詞匯空缺進行語境補缺和對譯文信息的語用充實[11]。
法律翻譯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譯者有權(quán)根據(jù)文本的不同類型,主動選擇相應的翻譯方法,進而選擇恰當?shù)恼Z言手段進行翻譯。法律文本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信息類文本。翻譯信息類文本時,譯者可以從語言、交際、文化三個維度著手[12]。筆者認為,這三個維度也就是Verschueren[13]所指的廣義的語境。Verschueren所指的語境是使用語言的具體環(huán)境,可以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就法律翻譯而言,語言語境就是指法律術語所處的法律文本的上下文;非語言語境是指由法律和法律語言使用者的活動構(gòu)成的社會文化語境,包括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傳統(tǒng)習俗和人們對法律的理解。各種語境因素綜合決定了法律翻譯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確定[14]。因此,本文根據(jù)關聯(lián)論與生態(tài)翻譯論,從語言、交際、文化三個維度分析法律翻譯中出現(xiàn)的詞匯空缺現(xiàn)象,并從詞匯語用的視角解釋譯者在法律翻譯過程作出各種選擇時所考慮的相關因素。
“法律術語是用來表達法律概念,指稱和反映法律領域特有的或與法律相關事物的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屬性的法律行業(yè)專門用語[14]?!狈尚g語在法律體系中的意義相對穩(wěn)定,法律語言使用者在理解和闡釋法律術語時,首先是從概念意義出發(fā),一般不會超越特定的語言語境。請看例1[15]:
7.1 賣方保證并且該保證為本合同的一個條件:
(1)賣方對該貨物享有所有權(quán)并且出售該貨物的權(quán)利不存在任何障礙;
(2)該貨物具有最好的可銷售品質(zhì),并且在設計、工藝和材料上不存在任何瑕疵;
(3)該貨物滿足合同目的,并且和采購訂單中規(guī)定的產(chǎn)品說明 (如有)一致。
7.2 在如下述所規(guī)定的質(zhì)保期間,如果出現(xiàn)正常磨損以外的瑕疵,賣方應根據(jù)買方的意思:
(1)自負費用立刻對該瑕疵進行補救;或
(2)報銷買方因?qū)υ撹Υ眠M行補救產(chǎn)生的費用;或
(3)自負費用在買方退回貨物時即退還合同采購價款。
7.3 質(zhì)保期指自買方接收到貨物之日后18個月內(nèi)的時間或自買方將貨物投入作業(yè)之日后12個月,以時間后到者為準,還包括因為貨物瑕疵而導致貨物延遲投入作業(yè)從而延長的這段時間。
中文的“保證”在英語里兩個對應詞項:guarantee和warrant,那么上述條款中“保證”的正確對應詞項應該是哪一個?根據(jù)《牛津現(xiàn)代法律用語詞典》,guarantee描述的保證行為與將來相關,其含義一般指:(1)提供擔保的行為;承諾將按時履行合同或其他法律行為;或者 (2)為了履行合同而提供的擔保物[16]。而warrant描述的保證行為與現(xiàn)在或者過去的情況相關,具有更具體微妙的含義,主要有以下幾種意思:(1)與物產(chǎn)轉(zhuǎn)讓相關的 (明示或默示)書面承諾,賣方保證其產(chǎn)權(quán)沒有瑕疵;(2)賣方對貨物所作的 (明示或默示)保證,保證貨物具有某些品質(zhì);或者 (3)在保險合同中,投保人保證其陳述屬實或?qū)M足特定條件[16]。因此,法律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遇到因法律語言而導致的詞匯空缺時,首先應該全面準確地理解該法律詞匯所蘊含的意義,在法律體系的框架內(nèi)尋找近似的詞匯,以實現(xiàn)法律詞匯的語用對等。翻譯上述合同條款時不能僅僅依據(jù)“保證”的概念意義任意挑選一個詞項,翻譯為“guarantee”或者“warrant”,而應該經(jīng)過語用充實補充具體的語境所隱含的交際意圖,也就是內(nèi)涵意義,分別譯為“warrant”和“guarantee”。根據(jù)原法律文本的法律語言,在譯文中為空缺的法律術語尋找語用對等的詞匯,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根據(jù)上述合同條款提供的語言語境,結(jié)合合同的文字、締約背景和宗旨,上文應翻譯如下:
7.1 SELLER w arrants and guarantees and it shall be a condition of this Contract that:[15]
……
法律術語是法律語言的基本單位,每個術語在法律語言中都具有專門的含義。法律翻譯不僅要求譯本應盡量與原文本實現(xiàn)語言功能的對等,還應考慮到兩者之間法律功能的語用對等。法律詞匯空缺有時是由一個國家和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因素導致。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該對該空缺的法律術語進行必要的語境補缺,補充其隱含的語境意義。“語境補缺是針對指稱不確定的詞匯所進行的以語境 (包括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為基礎的語用充實,通過調(diào)整與順應,補充原文所隱含的相關信息,從而實現(xiàn)法律語言使用者在交際中對相關信息 (尤其是非明示信息)的認知共現(xiàn)。語境補缺是一種基于語境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語用加工過程[11]?!惫P者認為,譯者針對法律翻譯中因思維方式不同而造成的詞匯空缺,主動進行語境補缺,不斷作出語言抉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翻譯過程。請看例2:
14.10 Waiver1No failure or delay by any party to take any action or assert or exercise any right or remedy hereunder shall operate or be deemed to be a waiver of such right or remedy in the event of the continuation or repetition of the circumstances giving rise to such right;nor shall any single or partial exercise of such right or remedy preclude any other or further exercise thereof or of any other right or remedy1No provision of this Agreement may be waived except in a writing signed by the party granting such waiver1
上文已經(jīng)指出,法律術語在法律體系中的意義相對穩(wěn)定,法律語言使用者在理解和闡釋法律術語時,首先是從字面意義 (即概念意義)出發(fā),一般不會超越特定的語言語境。但是,由于法律語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其本身就存在大量模糊的概念和術語。另一方面,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由于交際環(huán)境的不同和文化素養(yǎng)不同,而且使用法律語言的人本身的認知背景、推理心理、生活經(jīng)歷、世界觀等等的不同,在理解法律語言同一個詞匯空缺現(xiàn)象并確定其在特定關聯(lián)的語境中的意義時,不同的人會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語用充實,導致人們的看法會出現(xiàn)不一致和偏差。根據(jù)《牛津現(xiàn)代法律用語詞典》,waiver有兩層意思:
(1)自愿放棄一項法律權(quán)利或者利益;
(2)表示放棄該項法律權(quán)利或者利益的棄權(quán)聲明書[16]。
雖然這個條款標題的概念意義是“棄權(quán)”或者“棄權(quán)聲明書”,但是,本條款的內(nèi)容卻是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未能或怠于行使其法律賦予的相關權(quán)利時,并不表明該當事人放棄了自己的權(quán)利,言下之意就是當事人仍然享有法律賦予的一切相關向?qū)Ψ竭M行追索的權(quán)利。因此,筆者認為,譯者應該具備全局觀,從法律文本的整體思想去推測該法律文本使用者的真實交際目的,主動進行語境補缺,補充該空缺詞匯的言外之意,從而實現(xiàn)交際目的。因此,上例應翻譯如下:
14.10不棄權(quán)。當實際情況持續(xù)或反復出現(xiàn)使任一方享有一定權(quán)利而任一方未能或者怠于采取措施、確認權(quán)利、行使權(quán)利或者尋求救濟時,不應視為放棄該項權(quán)利。而且,一次或部分行使該項權(quán)利或救濟并未排除其繼續(xù)行使該項或者其他權(quán)利或救濟。除非該當事人事先簽署書面聲明放棄該項權(quán)利,本協(xié)議任何條款所賦予的權(quán)利均不得放棄 (筆者翻譯)。
法律詞匯意義的確定深受特定語境的制約,其中一個制約因素就是法律文化的影響。1969年,美國法學家勞倫斯·弗里德曼首次提出“法律文化”的概念,認為法律文化是指公眾對法律制度的了解、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廣義的法律文化是指一個國家中與法律相關的所有內(nèi)容,包括法律制度與法律文化本身[17]。法律語言使用者對法律文化背景知識的認知程度將影響譯者對某一特定法律術語的理解以及最終譯文的確定。請看例3:
IX.9 Integration1This Agreement,together with the exhibits and other attachments hereto and thereto,constitutes the entire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subject matter hereof and thereof and supersedes all prior and contemporaneous agreements and understandings(written,oral or otherwise)with respect to such subject matter1Despite the preceding sentence,the Memorandum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Samsung and 3DO dated October 17,1996(the“MOU”)shall survive the execution of this Agreement and shall continue in force and effect until the occurrence of the Closing1Up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Closing,the MOU shall become null and void and of no further force and effect1
上述條款規(guī)定了締約雙方達成合意的最終情況。“Integration”的概念意義是“一體化”或者“整合”,那么譯者是否應該如實翻譯為“一體化”或者“整合”呢?這里涉及英美法系合同法的一個重要法律文化因素。在英美法系的合同法中,關于合同的形式有一條重要的規(guī)定,即Parol Evidence Rule。根據(jù)這條規(guī)定,在庭審交換證據(jù)過程中,一方當事人提交口頭證據(jù)以證明書面合同的條款效力,一般而言,如果該口頭證據(jù)旨在變更、抵觸或補充書面合同的條款,則不能采納該項證據(jù)來證明合同當事人締約的真實意圖。因此,如果口頭證據(jù)是合同雙方當事人正式締約以前或者締約時達成的意見而未列入最終的書面協(xié)議中,則一方當事人隨后不得再提交此項口頭證據(jù)以證明當事人最初的締約意圖。這是一條禁止性規(guī)定,避免合同當事人締約后因其他原因反悔,任意尋求有利于已方的證據(jù)補充或推翻書面合同條款的效力。當然,這條Parol Evidence Rule同時也規(guī)定了一些可以采納口頭證據(jù)的特殊情況。因此,法律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遇到因法律文化而導致的詞匯空缺時,首先應該全面準確地理解該法律詞匯所蘊含的法律文化背景,在法律體系內(nèi)尋找近似的詞匯,以實現(xiàn)法律詞匯的語用對等。翻譯上述合同條款時不能僅僅依據(jù)“Integration”的概念意義譯為“一體化”或者“整合”,而應該經(jīng)過語用充實補充其法律文化所隱含的交際信息意圖也就是內(nèi)涵意義,譯為“完整協(xié)議”。譯者根據(jù)原法律文本的法律文化,在譯文中為原文空缺的法律術語不斷尋找語用對等的詞匯,這明顯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例3可以翻譯為:
IX.9完整協(xié)議。本協(xié)議及其他附件和附錄構(gòu)成合同雙方就標的物所達成的最終協(xié)議,超越締約前或締約時就該標的物所達成的一切 (書面、口頭或其他形式)協(xié)議與諒解。盡管有上述規(guī)定,Samsung和3DO于1996年10月17日簽訂的諒解備忘錄在本協(xié)議履行完畢后將持續(xù)生效,直到付款完畢。一旦付款完畢,諒解備忘錄自動失效,不再有任何效力 (筆者翻譯)。
法律翻譯中出現(xiàn)的詞匯空缺現(xiàn)象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語言方面,由一個國家的法律語言本身導致;二是交際方面,隨著一個國家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人們對同一現(xiàn)象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三是文化方面,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和法律文化傳統(tǒng)會影響人們的理解。了解法律翻譯中的詞匯空缺和語境補缺,有助于認識特定語境中語言形式和語用功能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解釋法律術語理解中如何對詞語和結(jié)構(gòu)的語義信息進行以語境為依托的語用選擇。為了實現(xiàn)語用等效,法律翻譯者應該主動尋找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即根據(jù)具體的特定語境來決定可行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并以此為指導,選擇具體的語言形式和手段進行翻譯實踐,以減少譯文讀者在理解信息時的認知付出,最終實現(xiàn)交際目的。當譯者應對上述詞匯空缺現(xiàn)象熟練到一定程度時,譯者的動態(tài)翻譯過程將自然而然地變?yōu)橐粋€相對靜態(tài)的過程。因此,法律翻譯是一個絕對動態(tài)與相對靜態(tài)相結(jié)合的翻譯過程。
[1]宋雷.法律詞語空缺及翻譯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73(1):233-237.
[2]SARCEVIC,S.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M].Hague:K 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12.
[3]程汝康,熊德米.法律語言翻譯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0(6):87-90.
[4]張新紅,姜琳琳.論法律翻譯中的語用充實[J].外語研究,2008,107(1):21-29.
[5]李克興.論法律文本的靜態(tài)對等翻譯[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0,42(1):59-65.
[6]李德鳳,胡牧.法律翻譯研究:現(xiàn)狀與前瞻[M].中國科技翻譯,2006(8):47-51.
[7]李占喜.國內(nèi)外語用翻譯研究:回顧、述評與前瞻[J].上海翻譯,2008(1):24.
[8]陳新仁.國外詞匯語用學研究述評[J].外語研究,2005,93(5):5-9.
[9]曾衍桃,何曉勤,陳開舉.國內(nèi)詞匯語用現(xiàn)象研究十五年之述評[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9,66(6):73-79.
[10]吳瓊.文學翻譯與語用充實——簡評Tess of the d'Urberville的兩個中譯本[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27(7):125-128.
[11]冉永平.翻譯中的信息空缺、語境補缺及語用充實[J].外國語,2006,166(6):58-65.
[1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46.
[1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1999.
[14]孫榮棟,滿薇,宋燕.從關聯(lián)理論看法律術語翻譯的思維過程[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8(2):113-116.
[15]范文祥.英文合同閱讀與分析技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13,106-107.
[16]G ARNER,BRY AN A.A Dictionary of Modern Legal Usage[M].2nd edition.Beijing:Law Press,2003:394,924,923.
[17]張法連.法律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中國翻譯,2009(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