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梁漱溟的“儒”“佛”會通觀

      2011-08-15 00:51:41喬小河
      關(guān)鍵詞:梁先生佛家梁漱溟

      喬小河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論梁漱溟的“儒”“佛”會通觀

      喬小河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梁漱溟是我國早期現(xiàn)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從最初信奉西方功利主義,到佛學,再到儒學;不管是哪一種選擇,他都走得堅定而有力。他認為儒家和佛教在本質(zhì)上都是為解決人世間所面對的困惑和苦難,在生命的終極關(guān)懷意義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一定意義上,“援佛入儒”是可能的,是行得通的。梁漱溟是徘徊在“佛”“儒”之間的智者,他的文化哲學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和色彩,但歸根結(jié)底,他認為自己的思想主體仍是儒家的。本文試圖對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進行一個簡單梳理,主要包括其人其思想,而側(cè)重點則在于他對“儒”“佛”的選擇。

      梁漱溟;儒學;佛學;會通

      梁漱溟(1893~1988),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民、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梁漱溟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更是一位社會活動家,[1]也是我國現(xiàn)代新儒學的開啟者。梁漱溟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寫出了大量發(fā)人深省的著作。重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1919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19年)、《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1931年)、《鄉(xiāng)村建設(shè)理論》(1936年)、《中國文化要義》(1949年)、《人心與人生》(1984年)等,在社會上影響頗深。

      一、行動的儒者,思考的智者

      大部分學者將其定義為新儒學的代表,評價他為中國“最后一個儒家”,同時也是現(xiàn)代新儒學的開創(chuàng)人物;但他卻將自己歸入佛家。20世紀80年代,梁漱溟在接受采訪時說:“其實我一直持佛家的思想,至今仍然如此。持佛精神,過佛家的生活,是我的心愿,只是總做不夠”,“其實我內(nèi)心仍然是持佛家精神,并沒有變”。這是梁先生幾經(jīng)周折后,晚年時期的想法,而在此之前,他的想法經(jīng)歷了“西方功利主義——佛學——儒學”的變化過程。在其人生中,始終致力于對佛學和儒學的研究,并試圖用此思想來影響社會生活實踐,維持社會秩序。正如他自己所述:“儒、佛、道三家之學均貴踐履實修,各有其當真解決的實在問題,非徒口耳三寸之間的事?!笔聦嵣?梁漱溟先生一直在身體力行:在悉心研究文化哲學的基礎(chǔ)上,還注重將理論用于指導中國的鄉(xiāng)村建設(shè)以及教育工作等。而在個人生活中,他從20歲開始就長年食素,并不蓄發(fā),儼然一個出世的和尚。

      從教授儒家哲學、孔子繹旨,到著書立作,到鄉(xiāng)村建設(shè)運動,到實驗鄉(xiāng)村教育……在“奔走國事”的過程中,梁漱溟先生逐漸成為一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所謂“行動的儒者”,對終極性的思考也就淹沒在喧囂的塵俗和雜亂的奔忙之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思考則越來越少;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其在“文革”中遭到很多屈辱以及隱遁出世的生活狀態(tài),使其又重歸為“思考的智者”——重新思索世間和生命的意義。因而,中國的社會狀況和理性的心智感悟成就了一代儒學大師——梁漱溟。

      二、徘徊在儒佛之間

      作為新儒學的代表,其新儒學思想主要包括中國文化早熟說和對陸王心學的皈依。而作為一位佛學研究者,他又始終以佛學思想踐行自己的生活??梢哉f,立足儒學,亦儒亦佛,儒佛交融,始終是梁漱溟的宗教面貌特征。他認為,“儒佛是相通的”。[2]

      (一)“儒”是解決問題的合理態(tài)度

      梁漱溟先生認為,儒學是解決中國社會問題應(yīng)該采取的合理態(tài)度。傳統(tǒng)儒學就是指孔子之學,周孔教化;孔子學說雖然不是宗教,卻如宗教一般,對社會關(guān)系的整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為現(xiàn)代新儒家的領(lǐng)軍人物,梁漱溟主要通過對儒家文化自身的挖掘,闡明儒學必將復(fù)興的緣由,這是其儒學觀點的核心。

      梁漱溟一生都在致力于探索中國的道路和人生的價值這兩大問題,并試圖將人世生活與中國文化結(jié)合起來,來探索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出路,形成獨特的“心性說”,而這一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其著作《人心與人生》中。事實上,“人心”與“人生”這兩個詞就可以概括梁漱溟先生的主要人生理想——“人心”主要是指中國人對人性的基本假設(shè)以及人生價值,體現(xiàn)在個人生活中的人心向善;而“人生”是人世生活的真實寫照,表現(xiàn)為對中國文化出路的探索。前者蘊含著“佛”的思想,后者透露著“儒”的意味。

      梁先生深得儒學之精神和精髓,他認為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真儒學”既不是“綱常名教”,也不是一門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甚至不是哲學,而是一種“自己學”??鬃赢吷铝驮谧屗约荷铐樳m通達,嘹亮清楚;平常人都跟自己鬧別扭,孔子則完全沒有。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己生活很順適,自己對自己很有辦法。[3]這就是“自己學”的內(nèi)涵,即立足點是人,是一種生命之學。其次,他認為儒學是一種肯定現(xiàn)世人生的學說,重樂輕苦。再次,他認為儒學是重視直覺的學問,直覺就是人的自然之心,人的無私的情感和主動精神是自然存在的,只是人們變現(xiàn)的程度不同罷了。最后,他認為儒學是重視理性主義的,理性屬于情的一面,理性認識的對象是“情理”,而認識“情理”則要“以無私的情感為中心,即從不自欺其好惡而為判斷焉”。[4]因此,儒家是沒有教條的,它要求人們反省自身,從而擺脫痛苦。正因為此,儒家不是宗教,它是一門重視現(xiàn)實人生的學問。

      (二)佛是個人生活的激勵鞭策

      “佛”實際上是對個人生活的一種激勵和鞭策,佛家所持的是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它引導苦難中的人們消極避世,但歸根結(jié)底,它要求人們內(nèi)省自身。在這一點上,它與儒學有共通之處。

      梁先生對佛學的研究也頗有深度,他希望可以通過對個人現(xiàn)世生活的反省來達到對中國文化問題的解決。他認為,佛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以及人的修養(yǎng),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對人的生命意義的理解。雖然它強調(diào)生命之苦,以解脫眾生出苦海為終極目標,但它還是希望人們可以沒有壓力的生活,即便現(xiàn)世是苦難的,但也要為來世的幸??鞓防鄯e德行。

      另外,他認為宗教對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維持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宗教是超絕神秘的,是社會的產(chǎn)物,它能起到安慰人和鼓勵人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們意志消沉心情苦悶之時,宗教可以帶給人們希望,鼓起人們生活的勇氣。他認為宗教的本質(zhì)不在于宗教而在于人,是人的欲望和情感。“宗教者出世之謂也”,宗教是人們對未來、對希望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5]佛教思想對梁漱溟先生的個人生活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980年,美國學者艾愷來華專訪梁先生,梁先生對艾愷所說的第一段話就是:“我是希望你能了解我思想的根本,我思想的根本就是儒家跟佛家。對佛家佛學的興趣,說放棄也沒有放棄,不過是原來想出家當和尚,把這個‘出家當和尚’放棄了,在思想上還是那樣。我轉(zhuǎn)向儒家是因為佛家是出世的宗教,與人世間的需要不相合。其實我內(nèi)心仍然是持佛家精神,并沒有變。變的是我的生活。”[6]從梁先生的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位徘徊在“儒”“佛”之間的智者的聰明抉擇,他適時地選擇了“儒”或“佛”,最終看到了二者之間的共通性,并希望能將二者緊密結(jié)合,用于解決中國問題并促使人們領(lǐng)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以上論述,將梁先生亦儒亦佛的學術(shù)思想和路線表露得淋漓盡致。

      三、儒佛之會通與對話

      在“儒佛異同論”這一章節(jié),梁先生開篇寫道:“儒佛不相同也,只可言其相通耳。”直接表明了其對儒佛之異同及會通的態(tài)度。

      (一)會通之可能

      梁漱溟認為儒佛二家可以會通,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即相同的終極本源和相同的終極目標。

      第一,終極本源。佛家要解脫現(xiàn)有生命的苦境,就需要直接征得此宇宙本體,看透虛妄的世間與人生,達到涅槃的境界。儒家則不去求證這一本體,而是在一事一行中謹慎從事,遵循著神圣的道德準則,在現(xiàn)有生命中體現(xiàn)人類生命的最高可能,一旦達成,即是實現(xiàn)或體現(xiàn)了“宇宙生命之一體性”。[3]梁先生認為,儒佛二家學說的終極本源就是宇宙之本體,佛家是為了求證這一本體的存在,儒家則不然,它不求證,卻是在日常生活中,按道德標準行事,“不遷怒,不貳過”,順心自然的生活,最終達到宇宙之本體的境界。因此,二者在相同的終極本源的指導下,以不同的方式發(fā)揮作用,人們可能會過著或苦或悲、或喜或樂的生活,但儒佛二家的終極目標又都是一致的,即,引導世人過平靜安穩(wěn)的生活,從而維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第二,終極目標。終極本源相同的前提,使二者的會通與對話成為可能,具體表現(xiàn)即為二者的終極目標是相同的。雖然儒佛二家是不同的文化體系,在對待人生問題的態(tài)度上有所不同,甚至作用方式也有所差異,但它們的目標是相同的——讓人更好的生活,讓社會更好的存在。梁先生把宗教分為初級、高級和最高級三個等級:初級宗教即多神教,高級宗教即一神教,而佛教為最高級。這體現(xiàn)了梁先生對佛教的高度評價,即便在其晚年歸于儒家之后,其依然感慨“我則佛家也”“佛教原不簡單,既傳播遠近各方,歷時二三千年之久……”梁先生對佛教的論述夾雜了一些個人感情,但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宗教的社會作用。但是,梁先生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的宗教。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他認為中國有宗教但缺乏宗教思想,這種宗教不能稱為真正的宗教,應(yīng)該以倫理來填補其不足,進而提出“倫理有宗教之用”和“道德代替宗教說”。因而,儒家思想、周孔教化雖不是宗教,但走了道德之路,以倫理為根本對宗教起了補充作用,在中國,甚至發(fā)揮了宗教的社會作用?!耙话闳说牡滦云焚|(zhì)常資藉信仰宗教而得培養(yǎng),是所以說道德宗教二者實聯(lián)通也?!?/p>

      (二)對話之意義

      儒佛二學的本質(zhì)都是幫助人們解決其所面對的世間痛苦和困惑,對生命終極意義的關(guān)懷具有高度一致性,也都是使人向內(nèi)用功進修且提高自己的一種學問。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兩者都是對人說話,即說話對象是人;二是兩者的內(nèi)容都是“為自己生命上一種修養(yǎng)的學問”,都是在為人們尋找精神寄托和心靈歸宿。且,儒佛都不屬于自然科學,也不屬于人文科學,亦不同于西洋所謂“愛智”的哲學,更非文藝之類,而是引導人們向內(nèi)反省自身、提高修養(yǎng)的一種“自己學”。這是從本質(zhì)上理解的。

      另外,二者起到了相似的社會作用,具有類似的功能,即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因為宗教是社會的產(chǎn)物,宗教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為人們提供了心靈的寄所和歸宿,從而安撫人們受傷的心,為世間一切的不平、苦難、痛苦尋得一份能讓大眾接受的合理解釋,讓人們平靜、接受現(xiàn)實。在此基礎(chǔ)上,宗教超絕神秘的作用,仿佛一位“精神領(lǐng)袖”,給人們的生活明示方向,點亮心燈。佛教是典型,尤其是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影響了印度人的生活,“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禁欲的態(tài)度”——佛教要求人們清心寡欲,安于現(xiàn)狀,消極避世。中國的佛教也是如此,在安撫了人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秩序的和諧和穩(wěn)定。而儒學不是宗教,但在中國,儒學發(fā)揮了和宗教類似的功用,即對社會秩序的整合與維護。只是儒學的宗教作用發(fā)揮起來稍顯復(fù)雜:它要求人們在遭遇問題時首先要向內(nèi)反觀自身,思考人生;然后獲得對生命價值的理解——生活得順適滿意,不跟自己過意不去;最后將個人的生活與整個社會相連,個人生活的滿意才能成就整個社會的和諧完滿。因此,儒家文化發(fā)揮了類似宗教的社會功用。

      基于中國特殊的社會情況——沒有真正的宗教,需以道德倫理代替宗教,儒學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國的佛教也并非印度意義上的佛教,在其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社會狀況相結(jié)合,被中國人加工、改造和完善,而帶有了濃厚的中國氣息和特色??傊?宗教和道德都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安撫人心的工具,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和凝聚整個民族的精神紐帶。在作用的發(fā)揮上,儒佛二家最終實現(xiàn)了會通與對話。

      四、結(jié)語

      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yīng)的進程中,要發(fā)揮宗教道德的積極作用。宗教道德的核心內(nèi)容是棄惡揚善,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世俗道德是一致的,與我們黨和政府提倡的公民道德也有許多契和之處,對引導和規(guī)范信教群眾遵紀守法、潔身自好、熱愛和平、服務(wù)人群、推崇公義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有著積極的作用。

      梁先生認為,宗教和儒學都不單純是文化層面的,而是讓人身體力行的,對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所以,儒佛二學中都隱透著中國人的智慧,是一種社會生活和生命價值思考的智慧。正如梁先生所說,“人類的智慧雖高,但此智慧卻恒在生命所役之下向外活動。只有東方人卻把它收回來還用諸其身,使生命成為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于生命。”看來,宗教并非僅僅是觀念意義上的,其最終的智慧是指導生活;宗教是超絕神秘的,但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也非常緊密。

      [1]趙立偉.試論梁漱溟新人學思想的形成”[J].法制與社會,2008(4)(下).

      [2]趙行良.梁漱溟論儒佛異同與會通 [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5]婁章勝.梁漱溟的宗教社會思想[J].宗教學研究,2008(4).

      [6]梁漱溟.美國學者艾愷先生訪談記錄摘要(全集·卷八)[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B26

      A

      1008-2603(2011)05-0097-03

      2011-07-29

      喬小河,女,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杜紅琴)

      猜你喜歡
      梁先生佛家梁漱溟
      《錚錚鐵骨——梁漱溟先生》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大學物理(2022年9期)2023-01-13 04:04:45
      梁漱溟演講收費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觀
      女子離婚后發(fā)現(xiàn)前夫隱瞞股權(quán)
      簡析梁漱溟思想的兩次轉(zhuǎn)向
      青年時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30:37
      簡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人財兩空的老少戀
      方圓(2014年5期)2014-04-29 09:51:49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與混雜性
      梁漱溟的直覺思想探析
      江津市| 阳江市| 明水县| 嵊州市| 宁河县| 五莲县| 陆丰市| 文登市| 叶城县| 繁峙县| 长垣县| 临沂市| 博罗县| 屏东县| 玉田县| 黄冈市| 景东| 乐平市| 左贡县| 上杭县| 青海省| 平湖市| 凌云县| 西青区| 临朐县| 双峰县| 琼结县| 阿城市| 漠河县| 东至县| 桓台县| 亚东县| 通道| 兴和县| 梅河口市| 理塘县| 鹤庆县| 马山县| 资溪县| 桐城市|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