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態(tài)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研究動態(tài)
2006年胡錦濤同志在云南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的思想。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正式提出了“和諧文化”這一概念。黨的十七大又把和諧文化建設放到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為此,和諧文化成為學界研究的理論熱點。
綜觀理論界對和諧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指向3個維度:一是立足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深入挖掘其深厚的和諧基因。其基本觀點為:中國文化元典中的和諧思想博大精深。就橫向層面而言,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包含了豐富的和諧思想,這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自身身心關系 3個方面。就縱向層面而言,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和諧思想層次深厚,無論直觀具象的器物,還是相關制度與規(guī)范,抑或是抽象的思維觀念,都蘊含著和諧因子。甚至有學者指出,中國哲學的本體就是“和諧本體論”。探究傳統(tǒng)和諧文化因子對于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二是以和諧視角審視原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理論,把握并發(fā)展其和諧文化特質。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具有和諧文化的基本特質,這種特質主要是通過其自身的理論體系、認識方法、思維模式、價值導向、流轉機制等諸多方面體現(xiàn)出來。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需要不斷強化其和諧文化特質。在現(xiàn)代中國語境下,建設和諧文化的過程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和諧文化特質強化的過程。三是從和諧人性論角度研究與論述和諧文化建設。此中觀點為:人是文化存在物,人的發(fā)展趨勢就是走向和諧。為此,人的文化存在意義內在地表達著高度的文化自覺——主動建構相互共生的文化語境,這為建設和諧文化提供了前提和保證。
(供稿:白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