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裕民
(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經(jīng)濟貿(mào)易系,安徽滁州239000)
“皖東”地域變遷之考究
杜裕民
(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經(jīng)濟貿(mào)易系,安徽滁州239000)
皖東地處安徽東部,主要指滁州地區(qū)。它位于江淮之間,距省會合肥115公里,距南京50公里,處于皖東城市帶、長三角經(jīng)濟輻射區(qū)、南京都市圈,是安徽東向發(fā)展的橋頭堡。其歷史悠久,區(qū)域文化豐富多樣。
皖東; 歷史變遷; 區(qū)域文化; 南京都市圈
皖東位于安徽省東部主要是指滁州地區(qū),居北緯31°51′~33°13′、東經(jīng)117°09′~119°13′之間 , 包括3 市4 縣 , 即滁州市、天長市、明光市、來安縣、全椒縣、定遠縣、鳳陽縣。行政區(qū)域面積約113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皖東地域歷史悠久,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變遷,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行政地理區(qū)域。
一
遠古時代皖東大地是青蓮崗文化①和仰韶文化②的交匯地帶,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又為吳、楚③分據(jù)。[1](P1)西漢初年之前,這時期這里并沒有設(shè)置行政機構(gòu)。漢初在此南部設(shè)全椒縣,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在全椒縣的東北處又置建陽縣。之后直到公元473年,即南北朝時期南朝政府在此地又置“新昌”郡,屬徐州,后遷郡、縣 (頓丘)治于“途中”鎮(zhèn) (今滁州市區(qū))。524年,梁武帝派定遠將軍曹世宗攻打魏國以收復淮河以南的失地,將西曲陽、陰陵、東城 (三縣址在今定遠縣境內(nèi))三縣合并為一地,并置定遠郡。到梁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在今滁州市境內(nèi)設(shè)置南譙州。隋朝開皇九年 (589年)廢新昌郡,并高塘、樂鉅二縣入頓丘縣,改縣名為新昌縣,并改南譙為滁州,這是“滁州”之名史籍最早記載。隋開皇十八年,又廢新昌縣為清流縣。公元607年廢滁州、清流兩縣改屬江都郡。武德三年 (620年)復置滁州,治清流。公元709年,在清流縣東部又置永陽縣。公元前742年,在永陽縣東部,從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各分出一些地方設(shè)立千秋縣,屬淮南道揚州路,750年改千秋縣為天長縣。元朝至元十三年 (1276年)升滁州為滁州路,兩年后又降路為州,屬揚州路。唐、宋、元時期滁州管轄清流、來安、全椒三縣;明清時期滁州為直隸州,管轄來安、全椒兩縣。明朝建立之初開國皇帝朱元璋欲遷都城到其家鄉(xiāng),后放棄,并于洪武七年 (1374年)罷建中都城,改設(shè)中立府。不久他又將府治遷至新城,賜名“鳳陽府”,同年置鳳陽縣,府、縣同治。鳳陽府管轄鳳陽、臨淮、定遠、天長四縣。清朝康熙六年 (1667年)析江南省為安徽、江蘇兩省。安徽省設(shè)三道,鳳陽、定遠二縣隸屬于鳳穎六泗道之鳳陽府,天長縣隸屬于鳳穎六泗道之直隸泗州府,全椒、來安兩縣隸屬安廬滁和道之直隸滁州府。乾隆二十年 (1755年)廢臨淮縣,改臨淮關(guān),其地并入鳳陽縣。
民國元年 (1912年),民國政府裁撤州府實行省直管縣,滁州改為滁縣。民國三年 (1914年),民國政府在安徽省設(shè)淮泗道,轄滁縣、來安、全椒、天長、定遠、鳳陽等縣,道尹駐鳳陽縣城。1932年,國民政府在滁州、來安、定遠、盱眙四縣相鄰處各劃出一部置嘉山縣,縣城置在三界,抗戰(zhàn)勝利后遷至明光鎮(zhèn)。
1949年1月皖東大地解放,同年6月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縣行政區(qū)專員公署,至1950年,滁縣專區(qū)管轄滁縣、來安、全椒、炳輝、定遠、鳳陽、嘉山、江浦、盱眙9縣57個區(qū)、693個鄉(xiāng)鎮(zhèn)、4 426個行政村、21 803個組、518 900戶,總?cè)丝?3912萬人。1951年1月,滁縣與宿縣兩個專區(qū)合并成立蚌埠專區(qū),撤銷滁縣專署,所轄各縣改屬新成立的蚌埠專署。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滁縣專署改屬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年4月,江浦縣劃歸江蘇省,后肥東縣劃歸滁縣專區(qū),全區(qū)轄區(qū)仍有9個,總面積達1184萬平方公里。1954年5月,經(jīng)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將嘉山縣女山湖區(qū)編制抽出一半給盱眙淮河港成立淮河港區(qū)級政權(quán)。1955年4月,盱眙縣劃歸江蘇省管轄,全區(qū)轄縣降為8個,總面積減至11586萬平方公里。1961年3月18日,安徽省委決定撤銷蚌埠專員公署,恢復成立滁縣專員公署,轄滁縣、全椒、來安、天長、定遠、鳳陽、嘉山、肥東8縣,專署機構(gòu)設(shè)在滁城。1965年3月,安徽省增設(shè)長豐縣,從定遠縣劃出約010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新設(shè)的長豐縣,全區(qū)面積減至1157萬平方公里。同年7月,肥東縣劃歸巢湖專區(qū),全區(qū)轄縣減至7個。1979年3月,滁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為安徽省滁縣地區(qū)行政公署,為了便于生產(chǎn)和生活,經(jīng)國務院批準將來安縣文山公社所屬王渡、聯(lián)合、高涵3個生產(chǎn)隊劃歸江蘇省南京市管轄。
1992年12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滁縣地區(qū),設(shè)立省轄地級滁州市。新成立的地級滁州市轄瑯琊區(qū)、南譙區(qū)和天長、來安、全椒、定遠、鳳陽、嘉山共2區(qū)6縣,東端至天長縣秦欄鎮(zhèn)同興村,南端至全椒縣蔡集鄉(xiāng)再安村,西端至鳳陽縣官塘鄉(xiāng)尹灣村,北端至嘉山縣泊崗鄉(xiāng)新淮村,占地面積約1133萬平方公里。全境東西最長處193公里,南北最長處約150公里,截止2009年末全區(qū)總?cè)丝跒?50125萬。至此,皖東行政區(qū)域形成,但各市縣發(fā)展歷史又不盡相同。[2](P10-59)
二
滁州市位于皖東地區(qū)中南部,是皖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遠古時期就有先民在此居住,這里發(fā)現(xiàn)了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④。東晉時在此置頓丘郡,473年南朝宋元徽宗在此置新昌郡隸屬徐州。在536年南北朝時在此置南譙州,589年隋煬帝改南譙州為滁州,廢新昌郡,改頓丘縣為新昌縣。598將新昌縣改名為清流縣?!按撕箅m有興廢,但變化不大,多沿舊制?!盵2](P58)直至公元1381年,朱元璋將滁州升為直屬州,清朝初年屬于直隸江南省,1667年,康熙將其改屬安徽省。1912年,降州為縣,1982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設(shè)為縣級市。1992年撤銷縣級市,分設(shè)瑯琊、南譙兩個區(qū)隸屬省轄地級市滁州。至此形成了東至黃圩鄉(xiāng)蘆莊村,西至章廣鎮(zhèn)松王村,南至汪郢鄉(xiāng)新河村,北至張鋪郢鄉(xiāng)羅田村。東西長約61公里,南北寬約56公里,行政面積約為1 399平方公里的行政區(qū)域。截止2009年末,人口為約為41141萬人。
來安縣位于滁州市東部,它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此聚居⑤。夏商周時期地屬徐國,春秋時期先屬吳后屬楚。秦朝在此置建陽縣屬九江郡。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在此建建陽縣屬淮南國后又屬九江郡,東漢光武帝時并入全椒縣。東晉時此處設(shè)頓邱郡,隋朝時在此設(shè)新昌縣屬滁州,開皇18年改屬清流縣。公元709年從清流縣東北部分出一些地方置永陽縣。南唐升元二年 (938年)改永陽縣為來安縣,縣城在距離今縣城以北約2公里雙塘鄉(xiāng)瓦崗村,南宋紹興十八年 (1148年)遷縣城于今縣城。如今全縣轄12個鄉(xiāng)鎮(zhèn),130個行政村,10個居民委員會,行政面積約1 499141平方公里。[3](P303-319)
天長市位于皖東地區(qū)的最東面,高郵湖的西岸。西面與來安縣接壤,南、東、北面分別與江蘇省的儀征、六合、高郵、金湖、盱眙相鄰。如果把江蘇省比喻成大海,天長市就像伸進大海里一個半島。春秋時期此地先屬吳,后又為越所有。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在此設(shè)廣陵、東陽兩縣,屬九江郡。兩漢時期此地大部分為廣陵、高郵兩縣所有,部分地屬于江都縣。唐朝初年并入六合縣,公元742年在此地置千秋縣?!稗r(nóng)歷八月初五為唐玄宗生日,故八月初五為千秋節(jié),“千秋縣”由此而來。天寶七年 (750年)改“千秋節(jié)”為“天長地久節(jié)”,千秋縣隨之更名為“天長縣”。后縣名變化多次,屬地也經(jīng)歷了多次變更,1960年又重新恢復天長縣名,屬安徽省滁縣專區(qū),全縣總面積為1 770平方公里,1993年撤縣設(shè)縣級市。[4](P3-10)
全椒縣位于滁州市南部,它西部與肥東縣相鄰,南與巢湖相接,東與江蘇省江浦區(qū)隔滁河相望。春秋時期,楚靈王把此地分給大夫伍氏舉人作采邑,名為椒邑,后此地又被全氏家族占據(jù),“全椒”一詞由此而來。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此地為九江郡東城 (故城在現(xiàn)定遠縣西南)和歷陽 (故城在現(xiàn)和縣)兩縣管轄。西漢初年,此地設(shè)全椒縣和阜陵縣,屬于淮南國。公元51年,光武帝劉秀在此設(shè)全椒侯國,把建陽(今滁州、來安境地)并入。此后一段時間侯國和縣經(jīng)多次變替,到了隋朝重新置全椒縣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全縣轄10個鄉(xiāng)鎮(zhèn),94個村民委員會,行政面積為1 568平方公里,總?cè)丝跒?1萬人。[5](P33-35)
定遠縣位于皖東地區(qū)西南部,東與滁州市和明光市相鄰,西與淮南市和長豐縣接壤,南靠肥東縣,北接鳳陽縣。秦漢時期,其境內(nèi)置有西曲陽、東城、陰陵等縣。524年,梁武帝派定遠將軍曹世宗攻破此區(qū)收復了淮南失地,將西曲陽、東城、陰陵三縣并為一縣名為定遠縣,縣城置于今定遠縣下馬鋪。唐朝天寶四年 (745年)縣城遷至現(xiàn)在的城址,縣名一直沿用至今。定遠縣是皖東地區(qū)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其行政面積為2 998萬平方公里,人口為9617萬人(截止2009年末),現(xiàn)轄22個鄉(xiāng)鎮(zhèn),253個行政村。轄區(qū)民族較多,除了占大多數(shù)的漢族外,少數(shù)民族主要有回族、壯族、苗族、瑤族等一共23個民族。其中二龍回族自治鄉(xiāng)有回民8 000多人 (1992年),是皖東地區(qū)唯一的回族聚居鄉(xiāng)。[6](P8-15)
鳳陽縣位于皖東地區(qū)西北部,北面瀕臨淮河,與蚌埠市五河縣隔河相望。東與明光市接壤,南與定遠縣相連,西和西北分別與淮南、蚌埠兩市相鄰。夏商周時期此地建有鐘離子國,春秋戰(zhàn)國時此地先屬吳后屬楚。秦統(tǒng)一全國后此地屬九江郡的鐘離、曲陽兩縣管轄。三國時此地一度廢弛,這里州縣經(jīng)歷多次變更到唐宋時期趨于穩(wěn)定。唐武德三年 (620年)改鐘離郡復為濠州,下轄鐘離、涂山 (今懷遠)、定遠、招義 (在今明光市境內(nèi))四縣。元朝在此設(shè)濠州路,后改為濠州府,領(lǐng)鐘離、定遠、懷遠三縣。1367年朱元璋升濠州為臨豪府,轄泗州、壽州兩州和鐘離、懷遠、定遠、五河四縣。1369年,朱元璋在濠州西南鳳凰山建立中都城,轄9州23縣。1374年中都城停止建設(shè),改置中立府,并將府治遷往新城置府、縣,朱元璋賜名為“鳳陽”,并被一直沿用至今。清順治二年 (1645年),鳳陽府隸屬江南省,康熙元年 (1663年)改屬安徽省。民國初年,撤府留縣,直隸安徽省。1956年,鳳陽屬蚌埠專區(qū),1971年屬滁州專區(qū)。[7](P24-37)
明光市位于皖東地區(qū)北部,江淮分水嶺北側(cè)。它東接江蘇省盱眙縣,西鄰鳳陽縣,南與滁州市、來安縣、定遠縣接壤,北隔淮河與蚌埠市五河縣和江蘇省泗洪縣相望。明光市歷史比較短,民國以前其境內(nèi)沒有置縣,其地為周邊的州、縣管轄。1932年,從當時的盱眙縣、滁縣、定遠縣和來安縣各劃出一些土地建置嘉山縣,并與1994年改為明光市。全市轄13個鄉(xiāng)鎮(zhèn)、4個街道辦事處,行政面積2335平方公里,人口6515萬人。[1](P70)
三
總之,皖東地區(qū)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還占據(jù)有利的地理環(huán)境和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自西南至東南分別與合肥、巢湖、南京相鄰,自東南至東北分別與揚州、淮陰相依,自北至西分別與蚌埠、淮南相連,處在南京都市圈⑥。襟江帶淮,內(nèi)河航道直通長江和淮河兩大河流,京滬高鐵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正確領(lǐng)導下,皖東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進行“大滁城”建設(shè),各縣市也都在抓住機遇進行舊城改造和新農(nóng)村建設(shè)。在皖東人民辛勤勞動下,皖東必然成為江淮大地的一枝奇葩綻放在中華大地。
[1]滁縣地區(qū)地方志 [M].滁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印制中心印刷,1998.
[2]《滁州年鑒》(2010)[M].滁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合肥:安徽省地質(zhì)印刷廠承印,2010.
[3]中國地方志集成——來安縣志 [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4]天長縣志 [M].安徽省天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5]全椒縣志 [M].安徽省全椒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主編,1988.
[6]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道光定遠縣紙 [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7]孫祥寬.鳳陽名勝大觀 [M].合肥:黃山書社,2005.
注釋:
①青蓮崗文化屬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于江蘇省各地,安徽省滁州泊崗鄉(xiāng),浙江杭州老和山、河南的信陽、湖北的黃崗、山東的中部、南部以及上海等地。
②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qū)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分布范圍主要在,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nèi)蒙古長城一帶,南抵江漢,中心地區(qū)在豫西、晉南、陜東一帶。
③吳國是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立國于長江下游的一個古國,其國境位于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后擴張到蘇皖兩省全境及贛東北部分地區(qū),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楚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重要的諸侯國,轄地主要分布在現(xiàn)在的湖南省、湖北全部以及重慶市、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江西省部分地方。
④如,大王鄉(xiāng)林樓村濮家莊的濮家墩遺址;章廣鄉(xiāng)的西河遺址;擔子鄉(xiāng)柯湖村西王莊南400米處的西王遺址。
⑤如,磁山鄉(xiāng)井王遺址、新安鎮(zhèn)城東村趙壩生產(chǎn)隊頓丘山遺址等。
⑥南京都市圈是全國九大都市圈之一,處在全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長三角及周邊地區(qū),其包括南京、鎮(zhèn)江、揚州、淮安、馬鞍山、蕪湖、巢湖、滁州8個市。
Exploration on the Area V ariation of East Anhui
DU Yu-min
(Chuzhou City Vocation College,Chuzhou,Anhui 233100)
Chuzhou lies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Huai River.It is 115kmfrom Hefei,the capital of Anhui,and 50kmfrom Nanjing.It is in the Urban Belt of Eastern Anhui,Economical Radiation Z on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Metropolis Circle of Nanjing.It is the bridgehead for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of Anhui.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regional culture is abundant.
East anhui; historical changes; Regional cultur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C95
A
1671-9743(2011)11-0010-03
2011-10-22
安徽省教育廳2011年度高等學校省級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皖東區(qū)域文化品牌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1SQRW211。
杜裕民(1976-),男,安徽滁州人,安徽省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從事民間文化和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