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佳
(湖南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南湘潭,411201)
由反抗走向妥協(xié)
——對赫斯頓《眼望上蒼》中珍妮三次婚姻的解讀
熊 佳
(湖南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南湘潭,411201)
《眼望上蒼》是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爾·赫斯頓的代表作,被譽(yù)為是一部美國黑人文學(xué)、女性文學(xué)和二十世紀(jì)美國文學(xué)的經(jīng)典之作。本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通過分析小說中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次婚姻,揭示了珍妮三次婚姻中反抗背后的妥協(xié)。從而得出在當(dāng)時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社會制度下,面對婚姻中的壓迫與不平等,珍妮最終一步步由反抗走向了妥協(xié)。
佐拉·尼爾·赫斯頓;《眼望上蒼》;珍妮;婚姻;妥協(xié)
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是 20世紀(jì)二、三十年代美國哈萊姆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一位重要作家?!堆弁仙n》(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是赫斯頓的第二部小說,也是其代表作。目前國內(nèi)外對《眼望上蒼》這部小說的研究主要有從女性主義角度,文化批評和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后殖民的角度和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研究。從女性主義這一角度上,大部分的論文都是對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珍妮反抗性別壓迫這一問題進(jìn)行探討,將珍妮看作是積極地獨立追求自我,尋找自我,擁有自我主體性的新黑人婦女形象。然而本文從女主人公的婚姻入手,挖掘女主人公珍妮在其三段婚姻中的妥協(xié)行為,分析其反抗背后的妥協(xié)性并探討珍妮是如何一步步由直接反抗走向妥協(xié)的,從而揭示在當(dāng)時的種族壓迫和性別壓迫的雙重重壓下,珍妮最后不得不放棄直接反抗,而采用一種妥協(xié)的方式來維護(hù)她在婚姻中的自我身份獨立與自由。
主人公珍妮出生在一家白人的后院里,由她給白人干活的外祖母南妮撫養(yǎng)長大。當(dāng)她六歲的時候知道自己不是白人,懂得了自己與別的白人孩子的不同,在學(xué)校也開始受到白人同學(xué)的欺負(fù)和歧視,然后她開始有了自卑——“整天耷拉著腦袋”(王家湘,15)。當(dāng)珍妮十六歲的時候,她開始經(jīng)常坐在盛開的梨樹下,向往自己的愛情,“做一棵開花的梨樹的姊妹花萼躬身迎接這愛的擁抱,梨樹從根到最細(xì)小的枝椏狂喜地戰(zhàn)栗,凝聚在每一個花朵中,處處翻騰著喜悅。原來這就是婚姻!”(13)。這是珍妮從小對自己愛情和婚姻的一種美好向往與憧憬。
但是,她對愛情的這一美好向往很快就被隨之而來的第一次婚姻擊得粉碎。原本對愛情、婚姻和生活有著美好向往的她第一次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盡管她心里十分的不情愿,但她最終還是順從了她外祖母的安排,嫁給了大她很多、擁有六十畝地的農(nóng)夫——洛根。很顯然,珍妮并不愛洛根,洛根是一個物質(zhì)主義至上者,在他的眼里女人的作用跟騾子是一樣的,甚至珍妮如同他的房子和財產(chǎn)一樣,都?xì)w他所有,但珍妮還是選擇嫁給了他,因為她需要他。就她的外祖母南妮說的那樣:“寶貝兒,我讓你要的不是洛根·基利克斯,而是要你得到保護(hù)”(17)。在這里珍妮向現(xiàn)實妥協(xié)了。把一個婦女的命運寄托在一個男人的身上,這在父權(quán)制社會里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挠^念。至少這一刻珍妮在心里承認(rèn)并接受了這一殘酷的傳統(tǒng)觀念,所以她最終接受了這段被安排的婚姻,嫁給了洛根,過起了“圍裙般的生活”。但此時此刻的珍妮才十六歲,這次她雖然向現(xiàn)實低了頭,但她的內(nèi)心還充滿了期望,她還向往著春滿花開的那一天。所以當(dāng)壓迫與禁錮出現(xiàn)的時候,她的內(nèi)心還是充滿了反抗的力量,并且她也對此做出了直接性的反抗。當(dāng)洛根想要把她變成一頭聽話的騾子的時候,她做出了反抗,她告訴洛根“你那兒用不著我?guī)兔?,洛根,你干你的活,我干的是我的活”?3)。她大膽而直接地告訴了洛根,她不想成為他的騾子。她做出了反抗,但她也知道洛根是永遠(yuǎn)也不會停止要把她變成他的一頭騾子的,所以當(dāng)喬迪出現(xiàn)的時候,她發(fā)現(xiàn)她再也無法忍受自己就這樣像一頭勞作的騾子那樣慢慢地死去,于是為了重獲自由她做出了她人生中最完美的一次反抗——離開洛根。她要重新感受自由:“她解開圍裙,仍在路邊矮樹叢上繼續(xù)往前走……從現(xiàn)在起直到死去,她的一切將灑滿花粉與春光。她的花上會有一只蜜蜂。她從前的想法又觸手可及了,但還得創(chuàng)造和使用適合于它的新的字眼”(35)。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珍妮為了反抗壓迫、追求在婚姻中的自我獨立與自由,做出了直接而有力的反抗。在這第一段婚姻里,珍妮雖然有過妥協(xié),但更多的還是反抗,并最終她用一種最直接有力的反抗方式來表達(dá)了自己想要追求獨立與自由的心聲。
如果說珍妮在第一段婚姻更多的是直接的反抗,那么在她的第二段婚姻里,她就已經(jīng)由最初的直接反抗開始逐步走向了妥協(xié)。在父權(quán)制社會里,男人主宰了一切,是社會的主體,婦女只是男人的附屬物,是沉默的客體。在珍妮的第兩次婚姻里,她最終還是順從了這個父權(quán)制的社會,成為了喬迪的附屬品。與第一次婚姻相比,珍妮只不過是從一個男人的附屬品變成了另一個男人的附屬品。當(dāng)喬迪·斯塔克斯走進(jìn)她的生活后,他似乎合理地代替了令人厭煩、信仰實用主義的洛根·基利克斯。喬迪為珍妮帶來了富裕、體面、有地位的生活,這正是那個時代所有的女性所向往的、追求的生活,珍妮也不例外。喬迪是一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在婚姻中他并不能平等地對待珍妮,只是把珍妮視為他的玩物、點綴、供他觀賞的籠中鳥。但是,珍妮還是選擇和他在一起度過了整整二十年的婚姻生活,直到喬迪死去。
在這二十年的婚姻生活里,珍妮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而只是像當(dāng)初接受第一段婚姻一樣再一次地向現(xiàn)實妥協(xié),成為了喬迪的附屬物。在喬迪眼里,女人沒有發(fā)言權(quán),因此喬迪扼殺了珍妮的言語權(quán)力。喬迪被任命為市長后阻止珍妮在公共場合發(fā)言,認(rèn)為女人沒有這樣的資格。在小城商店正式開業(yè)前的那天晚上,大家一起聚集在商店里舉杯慶賀,珍妮被大家邀請以市長夫人的名義發(fā)言,但珍妮還沒來得及開口,熱烈的掌聲就被喬本人的發(fā)言打斷了,“感謝大家的夸獎,不過我的妻子不會演講。我不是因為這個娶她的。她是個女人,她的位置在家庭里?!保?6)。而珍妮不得不以滿臉勉強(qiáng)的微笑來對此做出回應(yīng)。在喬迪家商店的門廊上,當(dāng)?shù)厝顺3>墼谀抢锪奶旌椭v故事。珍妮很想?yún)⑴c這種聚會,但是喬迪卻禁止她參加,更不許她開口講故事。而是每當(dāng)大家在那里聚集開始聊天的時候,喬迪就會要求珍妮進(jìn)去照看店子,但他自己卻會留在那里參與那些所謂的普通的男人女人們的沒有價值的聊天。雖然珍妮對此感到非常不滿,但她還是保持了沉默,并接受了喬迪的這種行為,就連當(dāng)?shù)氐哪行允忻穸加X得有時候喬迪的做法有些過分,“她可真不怎么說話,她出了點錯,他那個大喊大叫勁兒真有點讓人無法容忍……”(53)??墒沁@個時候的珍妮已經(jīng)慢慢地習(xí)慣了由言語上的反抗變成了沉默,這是珍妮對父權(quán)主義的妥協(xié)。甚至當(dāng)喬因為不希望別的男人愛慕、垂涎于珍妮的那頭長長的、美麗的黑發(fā),而要求珍妮“像老太婆似的用頭巾包著頭”(53)的時候,珍妮還是選擇了沉默與服從,從此裹起了她那頭美麗的黑發(fā),而且一裹就是二十年,直到喬迪死去。從此在和喬迪以后的生活里,珍妮就默默地忍受著喬迪的壓迫和控制,每天按照喬迪的建議和命令而生活,失去了生活的自由與激情。她不再有自己的社交,不能和普通的市民們聊天、嬉笑,甚至當(dāng)所有的人都去參加那頭騾子的葬禮的時候,她卻不可以。她每天的生活除了喬迪、店鋪和房子外一無所有,這還不夠,喬迪還會因為她“某天一頓飯做得不夠好而在廚房里扇她一陣嘴巴”(76)。然而,“此情此景多了以后……她咬緊牙關(guān)逐漸學(xué)會了緘默”(76)。因為“她也想到三十五歲是兩個十七歲了,一切都完全不同了”,于是妥協(xié)開始滋長,“它像一服麻醉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好事,因為這使她順從地接受一切,到了這種地步,她好像土地一樣漠然地接受一切。無論是尿液還是香水,土地同樣無動于衷地把它們吸收掉”(83)。在珍妮與喬迪的這場婚姻里,面對喬迪的壓迫與控制珍妮已經(jīng)沒有了第一次婚姻時的那種大膽的反抗與叛逆,而更多的是由反抗逐步走向了沉默與屈服。
在大部分的讀者看來,珍妮的第三次婚姻是她真正追求幸福和實現(xiàn)自我獨立的體現(xiàn),其實不是。在仍然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社會里,作為一個真實存在的黑人女性,珍妮始終還是具有其妥協(xié)的一面,在她的第三次婚姻中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經(jīng)歷前面兩次婚姻中來自男性的壓迫與束縛之后,珍妮似乎意識到正面而直接的反抗似乎沒有什么用,于是她選擇了采用一種妥協(xié)的方式來爭取她在第三場婚姻中的相對獨立與自由。她試圖用一種妥協(xié)的方式來順從甜點心的內(nèi)心愿望,通過犧牲自己部分的獨立與自由,使自己成為甜點心想要的理想的妻子,來告訴甜點心他也必須做一個好丈夫,從而使得甜點心從言語和行動上都表現(xiàn)得比前兩任丈夫要好。這就是珍妮從前兩次婚姻和現(xiàn)實條件中明白的,順從能讓她塑造出一位令她滿意的統(tǒng)治者做她的丈夫(Miller,88)。在這里珍妮是通過肯定甜點心在婚姻中的主導(dǎo)地位、滿足他在婚姻中的男權(quán)主義心理,來維持自己在婚姻中的相對獨立與自由。
通過前面的兩次婚姻,珍妮似乎已經(jīng)意識到當(dāng)時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社會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作為一位社會弱勢群體中的黑人女性對男性的壓迫做出直接反抗并不能達(dá)到什么有效效果。于是她選擇了用另一種方式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權(quán)利與自由,那就是盡量扮演好自己在婚姻中應(yīng)有的角色,這就是一種妥協(xié),一種自愿的、隱性的順從。其實仔細(xì)品讀珍妮和甜點心的這段婚姻,就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甜點心給珍妮帶來了真正的人生的解放與自由,而是珍妮自己在嘗試用另一種非反抗式的方式來追求自己的自由。從這段婚姻的一開始,珍妮就開始了對甜點心的妥協(xié),她離開伊頓維爾的時候就告訴費奧比,“因為甜點心不是喬迪·斯塔克斯,……所以我們要到別的一個地方去,按甜點心的方式重新開始生活”(123)。然而在這樣的生活里,甜點心的男權(quán)主義思想和男性壓迫無處不在,只是與前兩次婚姻相比所表現(xiàn)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只是珍妮對此選擇了自愿的順從和妥協(xié)。甜點心是個季節(jié)工,沒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jì)來源,但是他卻堅持“我用不著什么來幫我養(yǎng)活我老婆,從現(xiàn)在起我的錢能買得起的,你就吃就穿,我沒錢時你也就什么都沒有”(137),盡管珍妮在銀行里有足夠的錢來維持生活。但珍妮卻欣然地答應(yīng)了,為的只是滿足甜點心那虛偽的大男子主義思想??勺詈螅瘘c心還是需要珍妮出去為了他們的生計勞作,“以后你最好像別的女人一樣也到地里找個活干,我就用不著因為回家而損失時間了”(143),只是他找了一個聽起來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這只是他展現(xiàn)的方式和洛根的露骨的騾子式欺壓、喬迪的命令式壓迫不一樣罷了。但是這次珍妮卻不像對洛根要她下地干活和喬迪要她看店鋪那樣表現(xiàn)得反感了,她欣然地接受了。而另一次的情節(jié)更是證明了甜點心和喬迪其實實質(zhì)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特納太太一直想把自己的弟弟介紹給珍妮,因為她覺得甜點心配不上珍妮(珍妮的膚色比一般的黑人都要淺很多)。珍妮并不愿意這么做,也沒有做出任何的失檢行為。甜點心也知道珍妮的真實想法,但是出于嫉妒和尊嚴(yán)他還是打了珍妮一頓,為的只是想要證明:“他是一家之主,他能打她,就再度證明她屬于他”(158)。而且第二天他還得讓所有人都知道他確實打了珍妮,并且珍妮并沒有反抗,而是很聽話,“我要上哪珍妮就到哪,她就是這樣的一個妻子,我就愛她這一點”(159)。這和當(dāng)年喬迪因出于嫉妒而強(qiáng)迫珍妮裹起她那一頭漂亮的長發(fā)并無兩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珍妮對此也確實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抗,她似乎覺得他的這一做法并沒有什么錯,因為他的確是她的男人,是一家之主。這就說明其實在珍妮的心里,還是有著一種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也就再一次的證明了珍妮在這段婚姻里的軟弱與妥協(xié)性。珍妮在她和甜點心的第三段婚姻里,更多的是對甜點心的男性霸權(quán)行為的一種妥協(xié),而不再是反抗。無論是第一次婚姻里行動上的反抗還是第二次婚姻里剛開始言語上的反抗都在這第三次婚姻里喪失了,有的只是珍妮對男權(quán)主義壓迫的逐漸妥協(xié)。
在《眼望上蒼》這部小說里,赫斯頓描寫了一位歷經(jīng)了三次婚姻的黑人女性珍妮。在這三次婚姻里,珍妮一直想要追求自己的獨立與自由、尋找自己在婚姻中平等的位置。但是殘酷的現(xiàn)實卻讓她看到,在這樣一個男人居于主導(dǎo)地位的男權(quán)主義社會里,想要反抗男性的壓迫、爭取自我的獨立與自由,采用一種直接的反抗方式似乎并沒能給她帶來更多的自由與平等,所以她最后選擇了采用一種妥協(xié)的方式來維持她在婚姻中的身份獨立與自由。本文通過分析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次婚姻經(jīng)歷以及其在婚姻中的妥協(xié)性,從而揭示了珍妮由當(dāng)初對壓迫的直接反抗一步步走向了妥協(xié)。
[1]Cassidy,Thomas.“Janie’s Rage:The Dogand the Storm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College Language Association Journal 36.3(1993):260-69.
[2]Goodwyn,Floyd.“Nature Imagery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Publicationsof the Mississippi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1990):90-6.Hurston,Zora Neale.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8.
[3]Liang,Jie.“New Black Women’s Quest for Self and Freedom in Marriage—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A thesi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2007.
[4]Miller,S.E.“‘Some Other Way to Try’:From Defiance to Creative Submission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The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 37.1(Fall 2004):74-95.
[5]Ren,Ping.“On the Process of Janie’Individuation一 A Jungian Archetypal Analysis of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A thesi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10.
[6]陳光明.佐拉·尼爾·赫斯頓生平與創(chuàng)作述評[J].外國文學(xué),1997(6):41-3.
[7]程錫麟.赫斯頓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8]《她們的眼睛望著上帝》的敘事策略[J].外國文學(xué)評論,2001(2):67-74.
[9]談《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的女性主義意識[J].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3(4):74-9.
[10][美]佐拉·尼爾·赫斯頓著,王家湘譯.他們眼望上蒼[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
[11]楊金才.書寫美國黑人女性的赫斯頓[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2(4):55-9.
From Defianceto Submission——Analysisof Janie’s Three Marriagesin Hurston’s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XIONGJia
(Hunan Technolohy University,Xiangtan 411201,Huna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Zora Neale Hurston,is known as the classic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Women's Literatureand American Literatureof thetwentieth century.By analyzingtheheroine Janie’sthreemarriages,thisessay reveals Janie’s submission behind her resistance in the three marriages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And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under the male-centered social system at that time,finally Janietransformsfromresistancetosubmission step by step in thefaceof oppression and inequality in themarriages.
Zora Neale Hurston;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Janie;marriage;submission
I206
A
1671-5004(2011) 06-0087-03
2011-12-7
熊佳(1987—),女,湖南省岳陽人,湖南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