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英國外交家、92歲高齡的唐納德·洛根去世。洛根是50多年前蘇伊士運河危機事件中,連續(xù)參加英法以兩次秘密會議的唯一一位英國代表,隨著他的離世,英國媒體詳細回顧了那場危機中英法以相互協(xié)調的內幕。
“不留下任何書面記錄”
1956年7月,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此前蘇伊士運河由英法共同管理。由于該運河是歐洲國家到東方的重要航道,且英國企業(yè)和銀行擁有運河44%的股份,納賽爾這一決定頓時在英法兩國引起軒然大波,也引起了兩國領導人的強烈不滿。
10月22日,應法國方面邀請,作為助理私人秘書的洛根陪同英國外交大臣勞埃德,前往法國首都巴黎。勞埃德的使命是同法國和以色列領導人協(xié)商制定進攻埃及的計劃,即以色列先對埃及發(fā)起進攻,英法以此為借口介入、調停,最終將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從埃及手中奪回。
這一計劃是法國政府向英國首相提出的。為了避人耳目,會議在巴黎郊區(qū)的塞弗爾秘密舉行。當時勞埃德接到的指示是:不留下任何書面記錄。洛根記錄下來的手稿顯示,勞埃德在飛往巴黎途中曾對他表示,“我不喜歡這些卑劣的行徑”。
勞埃德和洛根到達塞弗爾時,以色列總理戴維·本-古里安和法國總理蓋伊·摩勒已經密謀許久。洛根后來回憶說“這是陰謀加陰謀”。在會談期間,勞埃德曾詢問洛根的看法。洛根回答說,一旦該計劃實施,關鍵是它要很快達到目標,這樣的話阿拉伯國家或許會接受既成事實,這些國家可能會對納賽爾被推翻暗自高興。
晚年的洛根曾回憶道:“我對自己在密謀會議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感到自豪。”在洛根未出版的回憶錄中,他感到勞埃德對這一“無恥”的計劃嗤之以鼻,勞埃德甚至不愿意同法以兩國領導人共進晚餐。洛根發(fā)現(xiàn)勞埃德同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摩西·達揚將軍進行了私下接觸,警告以色列軍隊不要企圖借此侵占西奈半島。
受“脅迫”卷入戰(zhàn)爭?
回國后,勞埃德被艾登首相留了下來。兩天后,在艾登指示下,洛根和另一外交官迪恩一道參加了第二次塞弗爾秘密會議。他們奉命去澄清一些細節(jié),并向法以兩國強調,英國沒有讓以色列采取任何行動。
令迪恩和洛根大吃一驚的是,法國人編寫了一份3頁的“塞弗爾議定書”,要求英國代表簽字。經過考慮,迪恩認為簽約比較合適,他在“塞弗爾議定書”上簽了字,但加了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如果他的上級反對就可以推翻這個議定書。
回到倫敦后,艾登首相大發(fā)雷霆,他對有這樣一份書面記錄的存在非常憤怒。10月25日,艾登再派迪恩和洛根兩人回到法國,命令他們找到所有的協(xié)定正本和副本,并且立刻銷毀。然而,這兩名英國外交官一到巴黎,就被扣押在巴黎第7區(qū)某處的一個房間內。在那里,沒有食物和飲料,迪恩和洛根又饑又渴。最終法國官員告訴他們,法國不會交出“塞弗爾議定書”,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也已把另一副本帶回了特拉維夫。
洛根等人無功而返,艾登只好從外交部那里拿回議定書副本,先行銷毀。但法國和以色列手中的議定書卻保存下來了。法國和以色列用議定書把英國牢牢綁到了進攻埃及的戰(zhàn)車上。
大英帝國的光芒從此黯淡
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入侵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次日,英法兩國向埃及、以色列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兩國立即停火,并從運河兩岸各向后撤退10公里。以色列方面接受?;?,但納賽爾拒絕了。以此為借口,10月31日,英法出動??哲娤虬<斑M發(fā)。一切都在按三國原先設想的那樣發(fā)展。
然而,意外還是發(fā)生了,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蘇聯(lián)甚至用核武器威脅,就連三國的盟友美國也要求英法立即撤軍。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顏面掃地,被迫?;稹4文暌辉?,艾登辭職。
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可謂是一個轉折點,它不但導致艾登政府垮臺,也標志著大英帝國的崩潰,意味著英國在戰(zhàn)后希望能繼續(xù)保持世界帝國地位的夢想徹底破滅。這場戰(zhàn)爭也讓英國深刻意識到,美國并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后來,在越戰(zhàn)期間,美國眾多歐洲盟友和亞洲盟友都派兵助戰(zhàn),但英國卻始終沒有出兵。蘇伊士運河事件中,盟友美國對它的“傷害”與此不無關系。
而這場戰(zhàn)爭前期籌備工作的重要參與者洛根,則對那場秘密外交保持沉默幾十年。雖然他不明白艾登為什么會如此焦急地想毀掉秘密議定書——他認為幾天之后所有人都會知道這些;雖然他很清楚艾登接下來在英國國會下院撒了彌天大謊:艾登對英國議會表示,他事先并不知道以色列會進攻埃及,英國軍隊在塞得港登陸完全是為了“維護和平”,而事實是,一切都是預謀好的——但他沒有站出來。
歷史學家對洛根的沉默提出了質疑,因為艾登在議會撒謊時洛根就在現(xiàn)場。幾十年后,洛根對媒體坦言,“或許你的想法是公務人員應該站起來說‘首相在撒謊,但這樣做必然會造成混亂,而且是不忠的表現(xiàn)。”
洛根這一理念來自于英國前首相艾德禮,艾德禮曾對一名外交官員說:“你是一名公務人員,離開這個崗位后你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候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