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四川省三臺蠶種場,四川 三臺 621100)
家蠶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動物微孢子蟲寄生而引起的一種蠶病,傳染途徑主要是胚種傳染和食下傳染。傳染源十分廣泛,主要有鱗翅目昆蟲 (桑蠶、野蠶、桑螟、桑蟥、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體、排泄物 (糞、尿)、脫離物 (卵殼、蛻皮殼、鱗毛及繭殼),其致病作用主要是吸收和消耗蠶的養(yǎng)分,使蠶兒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種慢性蠶病。
2010年,我場家蠶微粒子病呈現(xiàn)高發(fā)病趨勢,影響蠶種生產質量。我們在原原種繁殖過程中,始終堅持防微工作常抓不懈,綜合防治,嚴格環(huán)境和桑葉消毒,加強飼養(yǎng)管理與選擇淘汰,有效地防治了食下傳染和胚種傳染,2010年春季送檢的23327蛾母蛾中,鏡檢結果無微粒子孢子,全面無毒;秋季送檢36129蛾,鏡檢結果微粒子病蛾率僅為0.008%,2010年全年平均微粒子病蛾率0.005%,比2009年0.013%下降了2.6倍。在全場生產工作評比中獲得了班組防治微粒子病的最好成績,名列第一。
蠶種生產與防微工作是一個環(huán)節(jié)多、技術性強的生物系統(tǒng)工程。防微技術的落實要靠人實現(xiàn),尤其離不開高水平的管理以及高素質的勞動者。因此,狠抓職工思想教育和多層面的技術培訓顯得十分重要。我場通過選派技術骨干到大專院校學習、先進單位交流,請西南大學蠶病學教授來場面授等方式,使職工更加認識到防微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掌握了微粒子病的發(fā)病原因、傳染途徑和防治方法,提高了職工業(yè)務水平、生產技能,增強了防微控微的信心。通過建造桑葉消毒池、改進生產配套設備、設置專門桑葉消毒人員、完善桑葉消毒方法等,有效投入人力、物力,對防微工作起到了主導作用。以生產質量達標,效益與獎懲掛鉤,加強督促、檢查,落實防微工作制度等全面管理,發(fā)揮了全員職工主觀能動性,為選種組防微取勝打下了基礎。
蠶前消毒除按照“掃、洗、刮、刷、消”的原則進行外,嚴格藥物消毒和蒸、煮、曬物理消毒等防范措施。專人配制漂白粉液濃度,統(tǒng)一消毒時間,合理用藥劑量,保持1%目的濃度,防止在風雨天、低溫天、日曬下使用漂白粉液消毒,須在有利條件下消毒殺滅病原。對于蒸消的蠶具,先清水濕潤再進入加有15~20ml/m3甲醛的灶內,100℃蒸消1h,殺滅殘留病原。對消毒后的蠶室、蠶具、保管室、辦公室、生活區(qū)、室外環(huán)境等全面抽樣鏡檢,直到無微粒子病原。對消毒后的養(yǎng)蠶區(qū)域建立隔離帶,避免人員、車輛、動物等往來污染。收蟻前組織職工認真學習防微操作細則,加強責任意識。收蟻開始由作業(yè)小組分別指定專人負責室內、室外環(huán)境、貯桑室、換鞋洗手室、調桑用具、養(yǎng)蠶用具的消毒,技術人員加強督促、檢查等工作,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蠶后抓住病原新鮮,集中力量“關門打狗”徹底消毒,按照蠶具漂粉藥劑浸泡及蒸煮、日曬消,周圍環(huán)境鏟、掃、噴、灑、消,墻壁粉刷石灰消,保管室、辦公室、生活區(qū)全面消,每做完一道工序,抽檢一次樣,發(fā)現(xiàn)問題再行消毒。最后做到“四無”即蠶室、蠶具無尸體痕跡、無卵、絲、蛾尿等蠶期遺留物,無灰塵、雜亂現(xiàn)象,抽樣鏡檢無病原。這樣有效地杜絕了病原污染與擴散。
蠶微孢子蟲附著于桑葉、桑樹、雜草和土壤載體,通過野蠶、桑蟥、桑螟等害蟲交叉感染,污染桑葉,使蠶兒食下發(fā)病。因此凈化桑園是控制微粒子病的有效途徑之一。
養(yǎng)蠶前,對采葉背簍蒸消,桑園保管室、辦公室、生活區(qū)、收葉站點等徹底清理,用1%漂粉液徹底消毒,直到抽樣鏡檢無微粒子孢子。蠶期對采葉地塊樹干、葉、地面等抽樣鏡檢,發(fā)現(xiàn)問題用0.5%~1%的漂白粉液噴灑消毒再行采葉。對蠶沙固定專人專車運送處理,錯開與運桑路線交叉,避免桑園污染。對伐條、剪梢、疏芽、修拳、冬季清園的落葉、雜草等清除桑園,集中處理或燒毀。加強桑園管理,適時除草、翻耕、理溝、合理施肥、統(tǒng)一治蟲、捕蟲、施用隔年腐熟蠶沙等,增強桑樹樹勢,控制桑園蟲害,保證用葉質量,為防微打下基礎。
堅持洗手給桑、換鞋入室。每班對貯桑室、調桑場所、養(yǎng)蠶用具、換鞋室、室內拖鞋都要進行消毒。除沙墊地毯、座內蓋薄膜,除沙后又用漂粉液消毒地面,固定路線送出蠶網、薄膜等到指定地點。對接觸蠶體用具和不接觸蠶體用具分別消毒、分別晾曬和收放。凡接觸蠶體的用具、桑葉等掉地后要消毒再用,掉地的蠶、蛾一律作淘汰處理。禁止采葉背簍進入貯桑室,隔天消毒蠶室周圍環(huán)境,每天沖消一次外圍環(huán)境,保持清潔衛(wèi)生。避免蠶室周圍栽植十字花科植物,晾曬蠶具及時收揀,減少野外昆蟲、空氣灰塵等污染用具引起傳染發(fā)生。
嚴格淘汰死卵、不轉色、點青不齊、孵化不齊的卵圈,及時淘汰不疏毛、大小發(fā)育不齊的區(qū),對病弱小蠶、斑點、遲眠、遲起蠶、不脫皮、半脫皮、不結繭蠶等徹底淘汰。嚴格選除淘汰薄皮、爛繭、過小繭、畸形繭、穿孔繭。對斑點蛹、皮脆易破蛹、環(huán)節(jié)松弛蛹、卷翅蛾、禿蛾、斑點蛾、大肚蛾等嚴格淘汰,發(fā)現(xiàn)有問題的集中處理,徹底消毒,防止病原擴散。
養(yǎng)蠶用葉要適齡適熟,選除蟲口等不良葉,稚蠶期超前擴座、勻蠶、選除弱小蠶。調桑合理、看蠶給桑、飽食就眠,適時眠起處理,防止蠶兒饑餓,增強蠶兒體質。每天進行蠶體蠶座消毒、勤除沙、勤開窗換氣排濕、降低蠶座濕度、減少病原滋生。堅持每班調箔,座內蠶兒感溫均勻,食桑充分,發(fā)育整齊,增進蠶兒健康和抗病能力。
家蠶主要撮食為桑葉,桑葉清潔無病原是防微的關鍵。堅持小蠶期用0.3%~0.33%,大蠶期用0.34%~0.35%的漂白粉目的液浸消桑葉,以浸消5min脫水攤放0.5h后喂蠶,浸消中要翻動利于每片桑葉消毒。嚴格消葉區(qū)和未消葉區(qū)的用具、人員交叉,發(fā)放消毒葉嚴格洗手、換鞋,喂蠶用過的背簍消毒后才能進入消毒葉區(qū)裝葉。
家蠶微粒子病發(fā)生的高低與不同年季、氣象環(huán)境、病蟲害發(fā)生多少、養(yǎng)蠶密度等關系密切,也與蠶品種的抗病力、蠶座濕度、桑葉質量、養(yǎng)蠶人員密切相關。在生產布局時應綜合考慮出庫品種、批次、桑葉成熟度、飼養(yǎng)人員技術水平、氣象環(huán)境等因素。對抗病力弱,難養(yǎng)的品種先出庫,安排技術力量較強的飼養(yǎng)人員。春季氣溫低,桑葉生長成熟緩慢,可適當推遲出庫,當品種多、飼養(yǎng)量大、出庫批次開差可適當拉大,相反則適當集中出庫。合理計劃安排,備足人力、物力、減少前后批次養(yǎng)蠶用具、人員等重復套用,引起病原交叉感染。
由于蠶種是一個特殊的商品,其繁育生產技術性、時間性、季節(jié)性較強、生產環(huán)節(jié)多,手工操作原始。因此,必須加強管理,控制源頭。
抽樣數(shù)量立足有代表性,對應編號無誤,送檢及時。始終做好六查:即蠶前、蠶室、桑園普遍抽樣查;催青死卵、苗尾蛾、卵殼全部查;蠶期遲眠、弱小蠶、脫皮物、早熟遲熟蠶、蔟死、不結繭蠶逐區(qū)仔細查;蛹期死籠、斑點蛹、縮尾蛹、焦尾蛹等抽樣查;蛾期苗、尾蛾、卷翅、禿蛾、大肚蛾、斑點蛾等分別查;補正抽樣細致查。由于抽樣廣泛檢查仔細,及時處理,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傳染,為生產優(yōu)質蠶種創(chuàng)造條件。
固定專人編、放連紙、蛾盒與巡蛾。殺蛾裝盒時一一對應,標記好缺蛾、多蛾等,不得錯裝。送檢蛾盒專人開具清單、對照與核實,做好記錄,增強責任,避免錯亂。
專人負責將3d~4d自然死亡的母蛾用70℃左右 (不高于71℃)溫度烘,待手感蛾體無水分(手指壓蛾體破碎)為適。杜絕鮮蛾烘炕或烘蛾過生過頭現(xiàn)象,鏡檢視野不清晰,影響孢子的檢出效果。明確檢驗人員職責,嚴格檢驗防止錯點、漏點板,準確淘汰病卵,避免錯漏發(fā)生。
由于生產的蠶種要進入保種室或冷庫保護,一旦有病卵散落,易經人員往來造成微粒子病原擴散。因此對保種室、冷庫場所應加強隔離,出入換鞋、地面消毒。蠶種經過催青孵化進入蠶室收蟻飼養(yǎng),要防止催青室地面、用具等對卵面污染。催青前對催青室用1%的漂白粉液徹底消毒,催青蠶箔、線架等蒸消處理,全面抽樣鏡檢無微粒子孢子為止。蠶種點青后要用0.33%漂白粉目的液卵面消毒處理,嚴格催青死卵、孵化差的卵圈淘汰,防止胚傳引起的第一期感染。
總之,對于微粒子病的防治,只要統(tǒng)一認識,高度重視,全面管理,措施落實,綜合防治,嚴防胚傳和食下傳染,是能夠取得防微的良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