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 蔡紀鋒 吳靚
廣西某高速公路K252+216中橋位于溶蝕平原地貌,橋位處于沱江沖積一級階地上,河面寬約30.0 m,河谷地形呈“U”字形。右岸地形平緩,左岸地形略有起伏,右岸基巖出露,河岸沖刷跡象明顯。橋位鉆孔揭露的地層主要有第四系沖積層(Qal)淤泥、亞粘土、圓礫、粘土、混礫石粘土;下伏基巖為石炭系上統(tǒng)(C3)石灰?guī)r。巖性堅硬,裂隙很發(fā)育。本文就采用具有高液限(WL>50)、高塑性指數(shù)(IP>26)、高天然含水量(W超過最佳含水量的3%)的“三高土”造漿護壁,對處理巖溶裂隙的成功經(jīng)驗進行了總結。
樁基采用沖擊鉆孔、泥漿護壁、正循環(huán)清孔工藝施工。施工4-5號樁時,在孔深8 m處進巖,進巖1 m后發(fā)現(xiàn)巖溶裂隙泥漿少量漏失,隨著沖孔進巖深度的加大漏漿越嚴重,在進巖10.3 m后孔內水頭下降太快無法控制,樁孔粘土層局部出現(xiàn)坍塌。沖孔過程施工單位采用普通粘土造漿并拋填片石、鋸木等處理多次未見成效,造成鉆孔樁施工7 d無進度,必須進行技術處理。
根據(jù)現(xiàn)場施工記錄,施工過程中泥漿從河底及周邊巖縫冒出,經(jīng)觀察確定自孔深8.0 m~18.3 m處有裂隙上下貫通且橫向通往河內。施工時因成形的泥漿護壁不夠結實,在沖孔過程中,護壁泥皮受振極易開裂或脫落,造成樁孔內漏漿不斷發(fā)生。
“三高土”具有透水性差,毛細現(xiàn)象顯著,親水性強,浸水后能較長時間保持水分,孔隙率大,干密度小,有較大的可塑性和膨脹性等特征。為保證工程施工質量,確保經(jīng)濟、快速完成樁基施工,經(jīng)分析遠運膨潤土造漿成本高,又不利于進度。經(jīng)對普通粘土和“三高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對比分析后(見表1),認為采用K252+450處廢棄的“三高土”造漿技術可行。施工時用袋裝“三高土”沉入孔底并適當投入片石至孔深5 m處,在不掏渣的情況下,采用0.5 m~1.0 m小沖程反復沖擠,根據(jù)“三高土”浸水膨脹這一特性,利用鉆頭的沖擊力將石塊和粘土擠入孔壁縫隙中,形成了堅實的孔壁。鉆孔中應經(jīng)常檢測泥漿各項指標,泥漿相對密度控制在1.40。在樁成孔后,用已檢驗合格的優(yōu)質泥漿換出孔內大比重泥漿,使孔內泥漿性能穩(wěn)定,減少沉渣,保證水下混凝土灌注順利進行。該樁裂隙處理僅用6個多小時,樁基超聲波檢測合格。
鉆孔樁自20世紀60年代初研制后成功地應用于公路橋梁基礎,已取得了較成功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了極為顯著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然而在施工等方面也并非完美無缺,在泥漿制作方面還沒有對粘土等材料的特性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造成粘土選取的盲目性或遠運膨潤土造漿增加了施工成本。合理選用粘土關系到護壁泥皮的質量及樁周的摩阻力問題。從提高工程質量,降低成本考慮,通過有效辦法確定不同粘土的使用性能,將是工程建設者共同面臨的一個新問題。K252+216中橋樁基施工采用“三高土”處理巖溶裂隙,既能加快工程進度,又能保證樁基質量,變廢為寶,創(chuàng)造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取得了成功經(jīng)驗,值得以后工程建設者借鑒。
[1] 王貴松.沖孔灌注樁成孔常見問題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0,36(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