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啟軍 邱正明 鄧曉輝 朱鳳娟 汪紅勝
目前生產上所應用的紅菜薹早熟品種熟期多為60天左右,在國慶節(jié)后能采收上市,此時市場上紅菜薹供應量相對較少,價格較高,能獲得較高的效益。但現有早熟品種前期生長時期為夏季高溫干旱季節(jié),導致早上市的紅菜薹有苦味、粗纖維含量高、色澤不鮮艷、薹較細等,品質下降明顯,難以滿足消費者需要。因此生產上迫切需要更加優(yōu)質高產的早熟新品種,以改進品質,提高產量。
自2001年開始,利用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技術對從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搜集引進的不同生態(tài)類型的紅菜薹品種進行單倍體培養(yǎng),對誘導出的單倍體苗經過自然加倍、馴化、田間移栽、自交留種而獲得DH系,至2003年獲得150余份DH系,熟期(從播種至始收商品薹)30~120天。并于2003年秋通過田間觀察比較,篩選出熟期在75~120天的不同類型的優(yōu)良DH系22個,2004年春收獲的該22個DH系分別編號為DH0411~DH0432。同時自2000年以來,通過多代回交轉育于2004年育成熟期30天的極早熟不育系0401。
2005年春,以配制早熟組合為目的,利用30天的極早熟不育系0401作母本,選擇熟期在75~120天的不同類型的22個優(yōu)良DH系(DH0411~DH0432)作為父本進行雜交配組,共配制組合22個。
2005年秋在農科院蔬菜試驗基地對配制的22個組合進行比較,以鄂紅一號和鄂紅二號為對照。通過組合比較試驗發(fā)現,5個組合0401×DH0422、0401×DH0425、0401×DH0427、0401×DH0430、0401×DH0432早期產量高于對照,差異顯著,熟期在50~60天。
2006年秋對篩選出的5個組合繼續(xù)進行組合比較試驗,以鄂紅一號和鄂紅二號為對照。通過組合比較試驗發(fā)現,4 個組合 0401×DH0422、0401×DH0425、0401×DH0430、0401×DH0432 早期產量高于對照,組合 0401×DH0422、0401×DH0432 與對照差異顯著。其中組合0401×DH0432無蠟粉,薹亮紫紅色,薹葉小,具有更好的商品性和品質,抗病性較好,熟期為55~60天。該組合具有早熟豐產、商品性佳的優(yōu)點,于2010年3月通過湖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并定名為鄂紅四號。
表1 2007-2009年鄂紅四號品比試驗早熟性、豐產性、抗病性比較
于2007-2009年在湖北省農科院蔬菜試驗基地、武漢市蔡甸永安安排了品種比較試驗,對照品種分別為鄂紅二號、華紅二號、紅雜60。歷年品比試驗結果見表1。
從表1中3年的試驗結果可知,鄂紅四號表現最早熟,從播種至始收平均56天,華紅二號平均65天,鄂紅二號平均68天,紅雜60平均為61天。因此鄂紅四號熟性最早,分別較華紅二號、鄂紅二號提早5天、12天。
表1中3年的試驗結果表明,鄂紅四號早期產量和總產量均最高,其早期產量667 m2平均為1 187.9 kg,較華紅二號增產13.5%,較鄂紅二號增產30.7%。鄂紅四號667 m2總產量平均為2 126.4 kg,較華紅二號增產8.8%,較鄂紅二號增產13.2%。
2009年12月在農業(yè)部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對鄂紅四號的營養(yǎng)品質進行了檢測分析,結果表明,鄂紅四號含粗纖維0.7%,VC 385.1 mg/kg,總糖2.29%,蛋白質2.33%,從檢測結果看,該品種粗纖維含量低,VC含量高。
歷年品比試驗的抗病性結果見表1,從3年的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鄂紅四號霜霉病、軟腐病、黑腐病、黑斑病發(fā)生情況與華紅二號、紅雜60、鄂紅二號等對照品種無明顯差異,其中霜霉病的病情指數、軟腐病發(fā)病率略低于對照品種,而黑腐病、黑斑病的病情指數略高于對照品種。
生長勢強,早熟,從播種到始收55~60天。株高50~60 cm,開展度 65~75 cm 見方,基生蓮座葉 7~9片,葉緣淺波,橢圓形,葉色綠,葉柄、葉主脈為紫紅色,側薹分蘗性強,菜薹整齊勻稱,薹長30~40 cm,薹基部橫徑1.5 cm左右,單薹質量30~50 g,薹葉小,薹亮紫紅色,色澤鮮艷,無蠟粉,肉綠白色,薹質脆嫩,前期產量高,采收期可至春節(jié)前后,一般每667 m2產量可達2 000 kg。
適宜的播期為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不宜提前,對早熟品種而言,苗齡不宜太大,苗齡以20~25天為宜,否則易過早抽薹,影響品質和產量。
早期播種的紅菜薹最好蓋上遮陽網,以防高溫烈日的暴曬導致干旱、死株。出苗后,根據天氣和土壤情況酌情噴水,在苗期還要噴施農用鏈霉素2~3次,預防軟腐病發(fā)生。追肥1~2次,以育壯苗、健康苗。
在定植前一個月整地。長江流域一般高溫暴雨多,宜采用深溝高畦栽培,一般將地整成寬1.1~1.3 m的畦,也可采用寬廂起壟整平定植,定植前將農家肥均勻地撒于地表再耕耙1~2次,若是水肥或復合肥宜在作好的畦中央深埋底肥。種植早熟紅菜薹必須把底肥施足,否則易早衰減產。基肥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500 kg或復合肥50 kg。
定植宜選晴天下午或陰天進行,定植后必須灌1次水,以保證幼苗成活,株距為30~33 cm,行距60~70 cm,每 667 m2栽 3 200~3 500 株。
在其全生育期中均應保持土壤濕潤,干旱時應及時灌水。幼苗定植后一周應追施速效肥1次,每667 m2施尿素5 kg或人畜糞尿1 000~1 500 kg對水澆施,在封行前應逐漸增大追肥濃度追施2~3次,以后每采收2~3次再追施尿素1次。在病蟲防治方面,苗期主要有黃曲條跳甲、菜螟,可用卡死克、殺螟松防治。大田生產主要病害有軟腐病、霜霉病、黑腐病,可分別用農用鏈霉素200 mg/L,乙膦鋁300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 2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600倍液防治。蟲害主要是蚜蟲、菜螟、菜青蟲等,可分別用Bt乳劑和菊酯類農藥加以防治。
宜在晴天上午和陰天下午采收,避免雨天采收。主薹采收切口節(jié)位宜為節(jié)間明顯伸長的基部節(jié)位,側薹宜為基部第2~3節(jié),即基部留腋芽2~3個,采收切口平滑,略微呈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