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yè)安全研究中心 趙甜
一國的出口主要受到東道國消費水平、退稅率政策和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傳統(tǒng)國際收支理論認為,進出口需求彈性的絕對值之和大于1時,匯率貶值有利于促進出口。同時,退稅率的提高和退稅率政策的穩(wěn)定持續(xù)也有利于出口。雖然經濟學者對東道國消費水平影響出口發(fā)展這一觀點幾乎沒有異議,但對這一因素的影響程度缺乏定量分析。
一直以來,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退稅率政策和匯率波動對出口影響的獨立分析方面。如崔霞(2009)以對美貿易為例研究出口退稅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對于美國的出口退稅政策彈性較小這一結果,作者認為是由于中美貿易失衡和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實際匯率對貿易影響顯著造成的[1]。曲洋和萬相昱(2009)就匯率變動對中日貿易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認為匯率對中日貿易影響的方向和程度并不明顯[2]。劉若鴻(2009)將外國消費水平和習慣作為自變量對其影響中國出口的程度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得出了外國消費水平和習慣——“外需慣性”——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大于匯率和退稅率政策的結論[3]。
美國作為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其消費長期處于較高且相對平穩(wěn)的水平。但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美國市場需求變化對我國向美出口的沖擊有多大?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升值也對中國向美出口產生了很大影響。相應地,今年年初我國部分出口產品的退稅率大幅提高。本文便是對“外需慣性”、匯率波動和退稅率政策這三種因素對中國對美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
利用計量模型可以得出,出口貿易一般和“外需慣性”、匯率波動和退稅率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由此建立長期均衡模型:
其中, 表示中國對美出口貿易額,由于中國對美出口額受季節(jié)影響較大,本文將利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 進行季節(jié)性調整。 為美國實際GDP,用來反映美國市場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慣性。為兩國匯率波動指標。 為中國出口退稅率變化,本文認為退稅率政策的滯后期為5個月。除美國實際GDP外的所有指標以月度為時間間隔。由于外需慣性具有很強的粘性特征,一旦形成變比較穩(wěn)定不易變動,因此,本文簡單地用美國每年的GDP總額反映當年各月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外需慣性。
中國對美出口貿易額是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官方網站發(fā)布的各月進出口商品主要國別(地區(qū))總值整理得出。圖1是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中國對美出口貿易變化趨勢。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對美出口貿易具有兩個特點:一是2005年7月以來,出口總額波動劇烈,最高點2008年9月為2468690.1萬美元,而最低點2009年2月,出口值為1177853.4萬美元,在不到半年時間,出口額下降52.29%。二是2009年出觸底以后,中國對美出口額開始回升,在輕微波動的同時,有走高趨勢。
圖1 2005年7月~2009年10月去除季節(jié)性因素前后的中國對美出口貿易額
外需慣性與東道國消費水平密切相關,而消費水平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一國實際GDP的變化中看出。本文用美國實際GDP來衡量對我國出口商品的需求慣性。表1為美國2005~2009年實際GDP總額。
表1 2005~2009年美國實際GDP總額 單位:十億美元
圖2是自我國匯率改革以來的匯率波動情況,其數(shù)據(jù)來源是中國人民銀行所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以直接標價法表示。我國于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時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在1994~2005年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化幅度很小。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4]。在2005年7月~2008年7月期間,人民幣持續(xù)快速升值,升值率約為15.89%。此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穩(wěn)定在6.82至6.84之間。在分析過程中,本文對當月中每日匯率求平均值得出每月平均匯率。
圖2 2007年7月~2009年10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化趨勢
由于數(shù)據(jù)的可得性問題,本文只對2005年2月到2009年1月的出口退稅率進行分析,2009年2月~2009年5月的數(shù)據(jù)缺失,利用SPSS統(tǒng)計軟件中該點的線性趨勢進行缺失值替換后并不影響最終結論的得出。圖3為2005年2月~2009年1月中國出口退稅率變化趨勢。
圖3 2005年2月~2009年1月中國出口退稅率變化趨勢
利用線性回歸法對模型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表2 模型回歸結果
能夠看出,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調整后的擬合優(yōu)度和D.W.值都通過檢驗。其中,外需慣性和匯率因素通過檢驗,出口退稅率沒有通過模型檢驗。說明在我國對美出口貿易中,外需慣性和匯率變化對出口變化影響明顯,出口退稅率的作用并不明顯。其中又以外需慣性的影響最為巨大,外需慣性每增長1%,便拉動出口增長1.285%,遠大于匯率和出口退稅率的影響程度,這也就解釋了在我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上升,出口退稅率不斷下調的同時出口仍保持增長態(tài)勢的原因。
從上述實證分析來看,作者得出以下幾點:
東道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消費習慣在一定時期內將保持穩(wěn)定,這使得我國政府的出口相關政策很難在短期內立刻見效,政策時滯和時間的不一致性交織在一起,大大減弱了出口政策的作用效果,加大了我國出口政策制定和其力度控制的難度。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出口政策時更多的從長遠考慮,盡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政策行為。
外需慣性作為一國經濟運行的外生變量,其對經濟體的外部沖擊影響不可低估,從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可見一斑。我國多年來一直主要靠外需拉動GDP增長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提高了經濟運行的風險,應努力擴大國內需求,降低經濟運行風險,增強國家經濟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
實踐證明,美國以中美貿易逆差作為其迫使人民幣升值的依據(jù)并不合理,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對美出口貿易產生的抑制作用并不大,中美貿易逆差依然存在。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單純依靠匯率貶值來提高出口貿易額的政策已經漸漸失效,而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優(yōu)化出口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水平,漸漸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落腳點。
中美出口貿易中出口退稅政策彈性相對較小,這主要是因為中美出口貿易的失衡是結構性的,而出口退稅政策在這一方面發(fā)揮作用的余地不大。
[1]崔霞.出口退稅政策對出口貿易的影響[J].現(xiàn)代商業(yè),2007,(6).
[2]曲洋,萬相昱.匯率變動對中日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縱橫,2009,(7).
[3]劉若鴻.匯率變動和退稅率調整對中國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9).
[4]金瑞庭.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基于中美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2000~2009)[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