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師師 圖片提供/田小明
雪地上的奇跡: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卸運重型雪地車紀實
撰文/王師師 圖片提供/田小明
? 這是一個難忘的南極夏季,瀕臨南大洋普里茲灣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隨著2011年2月底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安全返航,這里又恢復了平日的寂靜,就在撤離的1周前,他們完成了1個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上都具有重要意義的漂亮行動。
自1988年中國南極考察隊在此地區(qū)建設中山站以來,當?shù)貝毫拥淖匀画h(huán)境條件給中國南極考察隊出過不少的難題。1988年第5次考察隊暨“極地”號船在此區(qū)域突遇冰崩,船毀人亡只在一線之間;2008年,第25次南極考察隊暨 “雪龍”號船在距離中山站30多千米的海冰上發(fā)生過雪地車沉海駕駛員冰海脫險的案例;中山站附近卸運物資的困難一直困擾著中國南極考察工作,據統(tǒng)計,中山站建站22年來有5次因站前碼頭登陸點附近的海冰阻擋無法外泄,導致大船無法放小艇轉運物資,曾經還有兩次不得不把大部分物資原封不動地運回國內。在這一區(qū)域,季節(jié)早的時候,由于海冰厚度超出船舶自身的破冰能力,“雪龍”船無法接近岸邊,而冰山帶、潮間帶冰裂隙情況復雜,冰上運輸困難重重;季節(jié)稍晚的時候,由于氣溫度升高、海冰消融或破碎,冰上行車更不安全;再加上這里冰山林立,即使是冰山帶外面已經碧波蕩漾,但內側仍舊海冰密集,碼頭前海冰時有不開,這對重型物資需等海冰開冰后才能以小艇為主的卸運方式運上中山站形成了極大的制約。
? 自然界的事情往往是辨證的,中山站海上卸貨補給困難重重,但一旦登陸成功,這里就會成為進入南極腹地的絕佳位置。
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到中山站后的卸貨工作一直面臨困難。作業(yè)季節(jié)開始時由于海冰堅硬,“雪龍”船無法破冰至理想位置,利用輕型雪地車從海冰上批量運輸作業(yè)無法展開,只能將本次考察內陸隊急需的7輛輕型雪地車由海冰運輸?shù)竭_中山站,大多數(shù)后勤和科考物資都是依賴中型直升機吊運完成。兩輛單體重達25噸的重型雪地車一直無法卸運上岸,如果是這兩臺“巨無霸”不能及時運上中山站,將會直接影響到下次南極考察內陸隊任務的計劃和執(zhí)行。
在中山站作業(yè)的近2個多月時間里,考察隊不斷尋找戰(zhàn)機。進入2月,中山站碼頭登陸點前的冰山和海冰仍無松動跡象,依靠小艇轉運重型雪地車到中山站登陸點碼頭的可能性日漸消失。考察隊的神經繃得越來越緊,在反復研究可能方案后,考察隊決定改從中山站西偏北方向尋找新的登陸點突破。2月21日上午,當“雪龍”船憑借簡單的水深資料抵達中山站西側3千米的海珠半島印度站時,發(fā)現(xiàn)那里的一處簡易碼頭已經崩塌,“巨無霸”根本無法卸運上岸并暫存那里等待進入冬季后再尋機轉運中山站。
當務之急,是再尋找新的登陸點。
在中山站地區(qū),冰蓋與海冰的交匯處通常是高達幾十米的冰蓋懸崖,少量的露巖區(qū)也是地形崎嶇、坡度大、巨石橫亙,而且沿岸水深資料幾乎空白,尋找新的登陸點并實施重型雪地車登陸風險巨大。但是科考隊終于發(fā)現(xiàn),印度站海灣與冰蓋相接處仍為有寬約1千米的海冰存在。在海冰與冰蓋的交匯處延伸出了一個細小的冰舌,突出深入到海冰中,其前端與海冰的高度差大約只有2米,或許可以嘗試登陸。
根據岸型、冰山移動情況以及掌握的有限的水深資料以及現(xiàn)場海冰探測分析結果,科考隊決定將“雪龍”船開往冰蓋邊緣,嘗試直接登陸。
2月21日下午行動拉開序幕?!把垺贝?1次赴南極作業(yè),在經驗非常豐富的領隊顧問魏文良的精心指導下,雪龍船船長沈權親自駕駛,沉著指揮,時刻監(jiān)測水深變化和兩岸地型變化,經過1個小時的謹慎駕駛,在破冰0.6海里后,雪龍船前進至冰蓋邊緣。當?shù)貢r間下午3:30,雪龍船到達南緯69度24分23秒,東經76度17分12秒的位置,船頭已經輕觸到冰蓋前端的冰體了。此時從位于船左舷旁的卸貨位置到冰蓋伸出的舌狀冰體僅有不到100米,為后續(xù)的冰上作業(yè)減少了距離上的風險,創(chuàng)造了極佳的位置條件。考察隊再次進行探冰的結果顯示:此處冰厚約1米,但其中約有70厘米基本為冰水混合物,呈棉絮狀。按照以往經驗,在南極,2月的海冰經過夏季消融,冰層變薄,強度變小,承載力變小,就連人員都不允許到冰面上活動,進行冰上卸貨就更加危險。1米厚的低強度海冰,能否承受住重達25噸重型雪地車的重壓,成為考察隊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 這是我國開展南極考察近30年來,考察船在南極作業(yè)時離岸最近位置,也是該地區(qū)其他國家的船舶從未到達的位置。
此時已是21日下午,雪龍船破冰至此,可以利用船邊的薄冰固定船位,若是夜間南極特有的下降風刮起,船舶將面臨受到風壓,擠碎周圍海冰,無法固定船位的窘境,而且灣內水域狹小,無回轉余地,因此必須盡快完成冰上作業(yè)并將船舶按破冰航道退出。
考察隊兵分3路:一隊人駕駛輕型雪地車,攜帶拖帶工具從中山站走陸路繞道到達冰蓋登陸點岸邊一側,準備在“巨無霸”翻爬冰蓋登陸點的陡坡時,利用輕型雪地車進行拖拽,為“巨無霸”安全登陸保駕;另一隊人用太平斧、鋼釬等刨碎2米高的冰舌前端,將碎冰下填,減緩雪地車登陸坡度;其余隊員集合在一起,身著救生服,用約6米長、30厘米寬、6厘米厚的木板,在船舷邊的海冰上密密排列,拼出一個48平方米的平面,同時又在平面上縱向加鋪兩塊寬度與兩條雪地車履帶間距相當?shù)哪景?,盡可能減小壓強。
第一輛雪地車很快被從“雪龍”船吊放到了鋪設在冰面上的木板上,并在不脫吊鉤的情況下放松吊纜,前后開動,再次對海冰的承載能力進行了動態(tài)測試,結果顯示方案基本可行?!熬逕o霸”的海冰卸運工作正式開始。
只見這臺兩人多高的大家伙開始慢慢脫鉤,沿著木板向登陸點緩慢行駛。由于木板數(shù)量有限,每前進10米就需要停下來,等隊員們把木板從車后搬至車前鋪好后,再前移,整個過程緩慢而艱辛。一塊木板就有100斤的重量,隊員們需在南極冰面上反復若干次倒換,隊員們體能消耗巨大。入夜,雪龍船舷燈齊開,照亮了緊張工作的海冰工作現(xiàn)場。光滑的冰面泛著明晃晃的燈光,大家借助月光和船燈辨認著腳下的一道道冰裂隙和海豹洞。從船舷邊到冰蓋不到100米的距離,每輛雪地車需艱難行駛1個多小時。
到2月22日凌晨,第2輛重型雪地車終于在岸邊一側的輕型雪地車拖帶下,翻過2米多高的冰舌前端,登上了南極大陸冰蓋,現(xiàn)場的全體考察隊員爆發(fā)出巨大的歡呼聲!至此,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中山站物資卸運工作全部完成!此時,在南極這一季節(jié)難得一見的極光也突然出現(xiàn)了,絢麗地綻放在南極的冰蓋上空。
這是我國南極科學考察27年來的奇跡。以往出于安全考慮,“雪龍”船對冰蓋避而遠之,此次船頭頂?shù)奖w,將為我國南極冰區(qū)航行積累寶貴經驗,同時,我國進軍南極內陸多了一個新登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