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紅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強調結構是人類語言交流不可或缺的表達方式。強調指特別著重要突出的信息內容。英語句子中的很多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狀語都可以成為被強調的內容。英語表達強調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用強調句型“It is—that”結構,還有用助動詞do,用倒裝句式來強調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倡導教師按照教材順序,先講語法結構和注意事項,然后舉例說明具體用法,最后學生再大量專項練習加以鞏固。通過對學生在綜合運用時出現(xiàn)的錯誤分析,發(fā)現(xiàn)強調結構一旦出現(xiàn)在篇章如完形填空,閱讀理解中,大學生們經常辨認不出強調結構,甚至和其他語法現(xiàn)象混為一談??梢?,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沒有讓學生徹底掌握英語強調結構。當今,在提倡“寓教娛樂”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不妨嘗試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用認知語言學的圖形-背景理論形象的給學生講解強調結構,讓這一抽象的語法結構變得形象具體,栩栩如生,讓學生學過這一知識點之后,能舉一反三,綜合運用,過目不忘。
在說話或寫文章時,要突出或強調某個詞,詞組或句子,都要用到強調結構。在現(xiàn)代英語中,強調結構主要有強調句型,即it is—that結構,用助動詞do來強調,倒裝句強調,或者是用某些形容詞或副詞表示強調。在大學英語中,學生表達強調意義的主要問題出現(xiàn)在強調句型和倒裝句式上,是學生綜合運用中最棘手的知識點。學生學過之后不會學以致用,概念模糊,與其他句法關系相互混淆。
1.1.1 強調句型構成
以it作主題的強調句型為:It is(was)+被強調部分 +that(或who)+其他部分。被強調的部分可以是原來句子的主語(包括主語從句),主語是人時,也可用who來引導后面的句子。賓語(包括賓語從句),賓語是人時,也可用whom引導后邊的成分[1]。主語補足語,賓語補足語(名詞或形容詞),狀語(詞,詞組或句子)。表語、謂語、定語不能成為強調的部分。
1.1.2 強調句型掌握要點
強調句型的特點是去掉It is(was)...that之后,句子結構依然完整。其中,be動詞只有is和was兩種形式,不管強調的部分是單數還是復數。強調部分為時間,地點,原因狀語時必須用that引導,不能用when,where和why引導。一般疑問句的強調句型結構為:Is/was it...that/who...?特殊疑問句的強調句型結構為:疑問詞+is/was it that...?
1.1.3 學生存在的問題
在掌握強調句型的過程中,學生由于理解不夠深入,在實際運用中出現(xiàn)多種多樣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的解決完全可以從圖形-背景理論的視角來闡釋,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強調句型的關鍵所在,使之記憶深刻。
1.1.3.1 辨認問題
在綜合運用時,很多學生分辨不出強調句型。如:It was____he did____made her unhappy.
A what that B that that C what what D that what
這是某篇完形填空中的一句話,在做這題時,很多學生看不出來這是對主語從句進行強調的強調句型。
1.1.3.2 強調句型中it與形式主語it混淆
如:It is English that is being accept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強調句強調主語)是英語正在被接受為國際語言。
It is a fact that English is being accept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主語從句)英語正被接受為國際語言,已成為一個事實。
1.1.3.3 一般疑問句中,學生矯枉過正問題
在一般疑問強調句型中,強調標志that/who后用陳述語序。
如:Was it on Sunday that did you visit Mr.Smith?(錯誤)
Was it on Sunday that you visited Mr.Smith?(正確)
1.1.3.4 數,格一致問題
強調句中被強調的是人稱代詞時,該人稱代詞的格不變,強調標志that/who后的謂語動詞在人稱和數、格上與主語保持一致。
如:It is I who/that____against the plan。
A has B am C are D is
很多學生會選D,認為I是單數的。
1.1.3.5 與其他句型混淆
It was at midnight that the meeting was held.(強調句型)
It was midnight when the meeting was held.(時間狀語從句)
總之,學生在運用強調句型時反映出的問題說明了學習強調句型要深刻理解它的還原性,即去掉It is/was和that/who后,把強調的部分還原,不增加,不減少任何成分,看整個句子是否完整。完整,就是強調句型。否則,就不是。其實,這些問題是學生對強調句型整體結構的理解和記憶的問題,教師只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圖形-背景理論的完形性,即強調句型的結構就像一幅圖一樣,必須有完整的形狀和結構,圖中的每個部分不能發(fā)生變化,否則就不是我們感知的這幅圖,學生便會對強調句型記憶猶新。
1.2.1 倒裝句式構成
眾所周知,倒裝句式是由于句子的某個狀語即介詞短語結構或某個詞提到句首,要求句子主語和謂語進行倒裝,分為完全倒裝和不完全倒裝[2]。其區(qū)別在于是整個謂語還是部分謂語和主語進行倒裝。常用的倒裝句式強調的是句子狀語。
1.2.2 學生掌握的問題所在和掌握關鍵
1.2.2.1 理解問題
在復習四六級過程中,很多學生提到倒裝句式,不理解什么是倒裝。事實上,倒裝句式本身是一種語法結構,是由于說話人要強調句子中的某一部分,而這部分放在句首后要求主語和謂語進行倒裝。事實上,倒裝句式的形成是強調的結果。
1.2.2.2 倒裝結構標志記憶問題
遇到典型的倒裝結構標志比如:neither—nor,not only—but also,hardly—when或 so引起的倒裝,only+狀語放在句首引起的倒裝,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辨認出來。但遇到表示地點的介詞詞組方位副詞放在句首時,還有虛擬語氣條件狀語從句引起的倒裝,還有個別表示否定意義的詞如,never,seldom放在句首時引起的倒裝,so/such—that句型結構的倒裝,很多同學看不出這些倒裝標志。
1.2.2.3 完全倒裝和不完全倒裝混淆問題
還有很多學生知道倒裝的語法結構,但不曉得何時用完全倒裝,何時用不完全倒裝。
1.2.2.4 學生倒裝結構掌握關鍵
絕大多數表示方位地點的介詞短語放在句首要用完全倒裝。其余的所有句式如虛擬語氣條件句,其余所有句型如 no sooner—than,so/such—that,not only—but also,not until—,否定詞如 nerver,seldom引起的倒裝等等都屬于不完全倒裝。表示完全倒裝的標志屬于空間詞匯。不完全倒裝標志大多數是句型和句式。
英語中很多時候用助動詞do+動詞原形強調謂語,還有用某些副詞如very,just來起強調作用。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這一點。
圖1 圖中是兩個方柱子還是三個圓柱子?
如果老師把上圖拿到課堂上讓學生看,很多學生會認為是兩個方柱子,而另一些學生認為是三個圓柱子。其實,這兩個答案都對,學生禁不住會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答案呢?”事實上,這就是1915年由丹麥心理學家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學家借鑒來研究視覺和聽覺及描寫空間組織的方式的一種認知觀,圖形-背景理論,在現(xiàn)實中所產生的神奇的視覺效果。殊不知,不同人在欣賞同一幅畫或風景所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理論依據原來是圖形-背景理論。
認知語言學理論的根本是體驗性,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基于人們對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對它們不斷地進行整理,劃分成圖形(figure)、背景(ground)和后景(background)來組織語言表達[4]。圖形是指某一認知概念或感知中凸顯的部分,是認知的焦點,背景是為凸顯圖形而襯托的部分,后景是用來凸顯圖形和背景的部分,是圖形的認知參照點[4]。
2.3.1 完形性
圖形和背景不能同時被感知和理解,決定圖形的因素是完形感知,容易被感知為圖形的事物一般具有完整的形狀和結構。對圖形的選擇決定于注意的焦點、移動的方向、觀察的方位等因素[5]。
2.3.2 分離性
圖形/背景具有分離性(figure/background segregation)。雖然它們同時存在于知覺場中,但是不會同時被感知,因此,圖形和背景是分離的。
2.3.3 凸顯性
知覺場被分成圖形-背景兩部分。圖形這部分知覺場,結構完整、很容易被注意,相對背景來說是凸顯的一部分;而背景相對圖形相對來說、細節(jié)模糊、是未分化的結構[6]。人們是在相對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
2.3.4 變換性
對于同一幅圖畫或事物,如果關注的視角不同,圖形可以變換為背景,背景可以轉換為圖形,形成不同的凸顯效果[7]。
圖形-背景理論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在不同的視角下不同人對同一幅圖畫或事物進行認知,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也適用于對語言結構的研究,特別適用于長期以來英語很多語法現(xiàn)象如強調結構的教學研究。
強調結構幾乎可以強調句子中的任何成分。從認知的視角說,就是句子被強調的不同成分在不同的時間里被著重注意。被強調,被注意的成分,在這個時間,相對句子中其他的成分來說,顯示出更完整,更清晰的完形結構,成為圖形。而其他的成分變得相對模糊,成為被強調成分的背景。被強調的成分,在其他成分的映襯下,變得凸顯,從而,形成了強調句子中不同成分的多種強調效果。圖形-背景理論是強調結構得以存在的理論基礎。
3.2.1 認知過程
圖形-背景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形象化為具體效果圖,如圖1所示。學生在學習強調句型前,首先是對這個形象化的效果圖的感知。怎么看是方柱子,怎么看是圓柱子。毫無疑問,當圓柱子成為背景,凸顯的就是方柱子,方柱子就成為圖形,被注意。反之,當方柱子成為背景,圓柱子就被注意,成為圖形。圖中的其他成分,如士兵,是用來襯托圖形和背景的,成為后景。后景不發(fā)生視覺變化。強調句型被強調的成分其實就是方柱子凸顯,還是圓柱子凸顯的問題。假設句子成分主語(包括主語從句)是圓柱子,句中其他所有成分就成為方柱子。當圓柱子,即句子主語成為圖形,被注意,句子其他成分,即方柱子就成為背景,形成強調主語的強調句型。又如,句子成分狀語(包括狀語從句)被凸顯,即是方柱子,成為圖形,那么其他成分成為圓柱子,即為背景,就形成了強調狀語的強調句型。強調句型的基本結構,無論是肯定句式,還是疑問句式,即It is(was)...that/who,Is/was it...that/who...? ,不發(fā)生任何結構變化,成為后景。
3.2.2 強調句型教學的認知關鍵
通過對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分析,歸根結底就是學生對強調句型的認知關鍵把握還不夠扎實。強調句型的認知關鍵就在于去掉后景It is(was)...that/who,Is/was it...that/who...? 結構后,把強調的成分還原,整個句子依然完整,具有完形性。就象圖中的柱子,無論方柱子還是圓柱子凸顯,成為圖形,圖中沒有增加或減少任何內容,使其具有完形性。因此,讓學生在欣賞這幅圖的神奇效果的同時,讓學生牢記無論什么成為圖形,整個圖片都是完整的,沒有增加或減少一點內容。無論被強調的成分有多復雜,只要學生真正領會完整性這一點,那么學生就會對強調句型運用自如,避免老生常談的錯誤出現(xiàn)。
倒裝結構實質上是強調結構。放在句子句首的是表示倒裝強調結構的標志,即是說話人要著重強調凸現(xiàn)的部分,相當于在圖中我們看到的圖形,其他的成分就成為背景,而主謂倒裝這種結構就是圖中的后景,倒裝結構本身不發(fā)生變化。任課教師可以分別把完全倒裝和不完全倒裝的標志寫在圖形上,在后景中寫出倒裝的結構。帶著具體的圖畫講解倒裝結構,會加深學生對倒裝這一語法現(xiàn)象的理解,消化和運用。
助動詞do強調的是句子的謂語,因此,do+動詞原形,即謂語就是圖畫中所看到的圖形,句子其他成分就是背景。某些副詞very,just同樣是要強調的部分是圖中的圖形,被凸顯,其余為背景。
英語是形合語言,注重句子中成分之間的關系,即語法結構。這難免讓學生感到英語這門語言很抽象,不好理解。英語中的強調結構的表達方式雖多種多樣,表面上結構復雜,支離破碎,英語語法并非完全抽象,其實則不然,完全可以用圖形背景理論來詮釋。因此,教師通過仔細琢磨可以逐漸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以學生為主導”,新的教學模式環(huán)境下,從一個新的認知角度,讓英語語法教學變得更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具體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1]章振邦,張月祥,強增吉.新編英語語法概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2]張道真,溫志達.英語語法大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3]金立鑫.語法的多視角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王寓.認知語言學論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6]Ungerer,F(xiàn).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語與研究出版社,2001.
[7]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Quirck,R.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