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追求有思想的網(wǎng)絡生活

      2011-10-11 02:16:32本刊編輯部
      中國報道 2011年3期
      關鍵詞:私人化文化

      追求有思想的網(wǎng)絡生活

      “十二五”規(guī)劃如是說

      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重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興媒體建設、運用、管理,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傳播能力。

      如今,很多人每一天的生活都從打開電腦開始,然后更新微博,或者繼續(xù)“偷菜”。

      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嵌入了一個網(wǎng)絡社會。正如阿諾德·湯因比在他的著作《歷史研究》中寫道的:“我們時代的一個特點是由于現(xiàn)代技術的驚人進步,導致‘距離消除’,現(xiàn)在歷史被如此迅速地創(chuàng)造出來,以致它常常使我們驚詫不已?!?/p>

      以微博為代表的越來越多的“自媒體”的產生,讓人們似乎一夜之間發(fā)現(xiàn)有了發(fā)布自己信息和意見的“一畝三分田”。在只有140個字信息發(fā)布容量的微博上:學者號召解救乞討兒童活動,絕癥男子無憾告別人生,江西宜黃拆遷事件中的鐘家姐妹直播事件進程,公安局通過微博實時發(fā)布案件進展……甚至,在微博上更新一條自己的信息,已如同問候一句“吃飯了嗎”一樣平常。

      而同樣的,我們也發(fā)現(xiàn),以往即便一句私己的話,發(fā)布在微博上,便有了無數(shù)個人的“圍觀”;而一件也許以往無法找到公布途徑的事件,利用微博,也許就能見了天日、甚至推波助瀾……在網(wǎng)絡社會里,什么是公共事件?什么是私人話語?界限已越來越模糊。

      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道,“當一些人還在‘煞有介事’地拿著‘大喇叭’(象征自上而下傳達信息)喊話的時候,如今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了一個自己的‘小喇叭’。一瞬間,前所未有的興奮激蕩全身,人們舉起形色各異、長短不一的‘小喇叭’,談論家長里短,評說聲色犬馬,非議朝政、臧否人物,千軍萬馬、千言萬語,但就是再也匯不成一句話。”

      這也許是我們目前直面卻無法回答的問題之一。而“互聯(lián)網(wǎng)會不會促成中國社會的大幅轉變”?網(wǎng)絡社會是否會被商業(yè)力量所左右?網(wǎng)絡生活是否依然延續(xù)著幾千年傳統(tǒng)的“規(guī)訓和懲戒”?網(wǎng)絡的情緒化是否會挫傷公眾的理性和明智?面對網(wǎng)絡海量信息已日益改變了的閱讀方式,我們是否將喪失獨立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我們每個人擁有“小喇叭”的未來前景又將怎樣?這些一個個巨大的問號每一個單拎出來,都沉甸甸的“能砸死人”。

      雖然微博解救乞討兒童活動的實效尚待驗證,但它的發(fā)起者學者于建嶸所說的“杜絕一切兒童乞討,讓所有乞討兒童都回到學校,這是文明社會的一個基本常識”,至少能讓一個日漸被淡漠的常識逐漸清晰。而讓那些理應得到解決、但仍受到不合理壓抑的問題,在網(wǎng)絡力量的參與和助推下能夠撥云見日、彰顯公平,這才是和諧的、公正的網(wǎng)絡社會的力量。

      如何引導網(wǎng)絡社會向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前進,是一個更加宏大意義的命題。但是至少有一點是我們可以肯定的:網(wǎng)絡的公共領域向公民的開放,讓中國普通民眾都能找到一個發(fā)出聲音的出口,是讓每個人的公民價值得到體現(xiàn)的一種方式。

      I“微”生活 I

      @微博打拐志愿者

      我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深知流浪在街頭的孩子的感受。因為我也是個農村的娃。希望大家用微博傳播力量,去盡一份我們的微薄之力,讓孩子們早點回家。

      @梓唯_5hi

      圍觀是一種力量,但是圍觀解決不了最直接的問題。

      @#鄭在打卡#

      各位脖友早上好。你認為房價會降嗎?

      @新周刊

      說說你那兒,打的起步價、跳表價、燃油附加多少錢?

      @姚晨

      昨晚得知,竟有策劃公司致電我大學同學,問他想紅嗎?想紅就和他們配合,炒作我和他的緋聞,我同學斷然拒絕。瞧瞧,離個婚,各類阿貓阿狗都來混水摸魚,那個“90后歌手自認小三”也是產自這樣的皮包策劃公司吧?真搞不懂,做這種下作事的人是缺錢呢?還是缺名?最缺的恐怕還是“德”吧。

      I專家觀點 I

      網(wǎng)絡批評不應只是個人化的生活方式

      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會呈現(xiàn)什么樣的特點?個人如何進行自主的信息發(fā)布和思想表達?網(wǎng)絡空間中能否形成充滿活力的公共話語?共有媒體中表達和討論的特點,一方面促進了個人的自我表現(xiàn),讓個人盡可能地發(fā)展自己獨特的內在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對私人生活的侵入變成日常現(xiàn)象;一方面鼓勵了公共生活的多元化,促成了各種議題與公眾的組合,另一方面各種異議又很難達成共識。

      就中國而言,網(wǎng)絡在幫助普通公民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在建立中國的公共領域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ヂ?lián)網(wǎng)創(chuàng)造了公民對政治和社會問題展開討論的公共領域。公眾第一次擁有了對公共事物進行評論、交換意見、形成輿論的場所。隨著知情能力和評論能力的提高,他們對社會生活和社會決策過程的介入程度愈來愈高,而這種介入程度的提高反過來又促使公民在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網(wǎng)絡批評不一定非得板著嚴肅的面孔,它可以很好玩,特別是當它產生于人們上網(wǎng)的欲望、產生于人們跨越一切障礙而互相交流的自由意志的時候,尤其如此。網(wǎng)絡批評最終不應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或信仰體系,或者,更準確地說,在我們這個時代,網(wǎng)絡批評不應該成為一種個人化的生活方式或時尚,否則它將消失在網(wǎng)絡空間的無垠黑暗中。

      I專家觀點 I

      網(wǎng)絡文化,挑戰(zhàn)“主流”不是最終目的

      彭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網(wǎng)絡文化精神的形成,不取決于一兩個網(wǎng)民的宣言,它更多的是網(wǎng)民的一種共同選擇,這種選擇需要通過網(wǎng)民間的互動得到鞏固與推進。

      但是,在網(wǎng)民的互動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與初衷相背離的現(xiàn)象。例如,自由、平等,是網(wǎng)絡文化精神中一個重要的追求,但是,網(wǎng)民互動的結果,可能形成強勢聲音對弱勢聲音的擠壓,并非每個人都能進行自由的表達。網(wǎng)絡一方面在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權力結構的“去中心化”,另一方面又在無形中形成新的權力重心,昔日的平民可能迅速成長為新的網(wǎng)絡特權者。這也形成了網(wǎng)絡文化發(fā)展過程的一種矛盾。

      網(wǎng)絡文化常常被人稱之為“草根文化”。這說明了網(wǎng)絡文化與精英文化的某種對照。當然,“精英文化”是一個內涵并不確切的概念,應該說,網(wǎng)絡文化的初始標靶更多的是主流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競爭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強大的傳播力和廣泛的認同的文化形式,它們也是在社會文化中具有主導話語權的文化。

      作為標靶的主流文化對于網(wǎng)絡文化的意義是,一開始,挑戰(zhàn)主流文化是網(wǎng)絡文化的出發(fā)點,但是,到一定階段后,追求主流文化的地位或者說躋身主流文化也許將成為網(wǎng)絡文化的一個追求。

      網(wǎng)絡文化之所以一開始要做出挑戰(zhàn)主流文化的姿態(tài),是因為它自身還沒有成型,它必須在挑戰(zhàn)、改造甚至解構某些主流文化形態(tài)或產品的基礎上完成自身的基本建造過程,甚至可以說,它們是借助主流文化的外殼來進行自身的“原始積累”。而以主流文化為標靶,可以以較小的代價盡快獲得成功。因為,鑒于主流文化已有的影響力,挑戰(zhàn)主流文化很容易在瞬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挑戰(zhàn)主流文化,也順應了許多人對于一些缺乏創(chuàng)新的主流文化的不滿或厭倦情緒,順應了人們對求新、求異、求變精神的追求。例如,對一些主流電影作品的倦怠,使人們對“惡搞”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共鳴。這種共鳴并不是以藝術價值判斷為基礎的,而是對某種文化精神追求的認同。

      但是,挑戰(zhàn)、“惡搞”、“解構”,并不總是合理的,即使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網(wǎng)民的意愿。它們也只是網(wǎng)絡文化的階段性的特征,只有破壞而沒有建設的文化是注定沒有長久的生命力的。當破壞到一定程度后,它就要開始舉起建設的旗幟。而在破壞過程中,網(wǎng)絡文化也會逐漸積累起自己的“物質”基礎,那時它也就不再需要借助主流文化產品或形態(tài)的外殼。

      2010年圣誕節(jié)當天,北京世貿天階的超級大屏幕上出現(xiàn)的微博身影,成為了全球史上最大的微博大屏幕

      I延伸閱讀 I

      我變成了機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腦

      人們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式五花八門。有些人如饑似渴地接納最新技術,他們手中掌握著十幾個甚至更多的網(wǎng)絡服務賬號,隨時獲取大量的信息供應。他們寫博文,發(fā)帖子,上Twitter。有些人并不在乎自己是否站在技術最前沿,但是他們大部分時間也都泡在網(wǎng)上,他們的手指在臺式機、筆記本以至手機的鍵盤上敲打著。不管是在工作中、學習中,還是在社會交往中,互聯(lián)網(wǎng)對他們都變得至關重要,不可或缺。還有些人每天只上一會兒網(wǎng)——為的是查收電子郵件,跟蹤新聞事件,研究感興趣的主題,或者在網(wǎng)上購物。當然,很多人根本就不上網(wǎng),因為他們承擔不起上網(wǎng)的費用或者不想上網(wǎng)。盡管如此,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就社會整體而言,自從軟件程序員蒂姆·伯納斯·李為萬維網(wǎng)編寫程序代碼以來,在短短的20年間,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成了通信交流、收發(fā)信息的首選媒體。即使以20世紀大眾傳媒的最高標準來衡量,互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范圍也是史無前例的。其影響范圍同樣廣泛。出于自己的選擇也好,迫于大勢所趨的客觀必然也罷,我們已經接受了互聯(lián)網(wǎng)在信息集散方面獨一無二的快捷模式。

      就像麥克盧漢預言的那樣,我們似乎已經抵達了人類智能和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關頭,這是兩種大相徑庭的思維模式之間急劇轉型的關鍵時刻。為了換取互聯(lián)網(wǎng)所蘊藏的寶貴財富,平心靜氣,全神貫注,聚精會神,這樣的線性思維正在被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取代,這種新模式希望也需要以簡短、雜亂而且經常是爆炸性的方式收發(fā)信息,其遵循的原則是越快越好。約翰·巴特勒以前是位雜志編輯兼新聞學教授,現(xiàn)在經營著一家網(wǎng)絡廣告公司。他這樣描述自己在不同網(wǎng)頁之間匆匆掠過時經歷的心智震顫:“在網(wǎng)上游蕩了幾個小時之后,當我正在東拼西湊地完成任務時,我‘感覺’自己的大腦騰空而起,我‘感覺’自己正在變得聰明起來?!蔽覀兇蟛糠秩松暇W(wǎng)的時候都體驗過類似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人陶醉——足以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忽視互聯(lián)網(wǎng)在認知方面帶來的更深層的后果。

      我開始感覺到,電腦絕不只是一個對你言聽計從的簡單工具,它是一種能以微妙而又確定的方式對你施加影響的機器。電腦用得越多,它對你的工作方式的改變就越大。我發(fā)現(xiàn)自己再也不會在紙上寫東西、改東西了。沒有刪除鍵,沒有滾動條,沒有剪切和粘貼功能,沒有恢復命令,我感覺茫然若失,不知所措。我的所有編輯工作,全都要在屏幕上完成了。在使用文字處理軟件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多多少少地變成了一個文字處理器。

      兩個平行的過程

      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同時經歷著兩個平行的過程:公共空間的私人化與私人空間的公共化。這兩個過程并不是不相容的,事實上,它們彼此滲透。第一個過程反映了公共生活的縮減,政治先是變成地方性的,然后變成個人性的。在第二個過程中,過去被視為純屬個人的私事也成了眾人關心的問題,不論隱私以何種形式被侵犯,都意味著親密的和私人的生活領域被逾越了,個人的自我理解與個人的內在意義都被迫重寫。

      很多觀察者都曾經指出,公共空間的私人化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普遍特征。毋須懷疑,這種私人化是幾個世紀以來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產物,具有多重原因,而且?guī)缀鯘B透進入了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生活的私人化自由其重大意義。如果生活的私人化被看作能夠把個人同群體的壓力相隔絕、保護個人不受公眾要求的暴政侵害,那么它就應該被當成文明的一個重大成就。通過允許個人同其生而所屬的或者是不得不置身其中的群體拉開距離,私人化促進了個人的尊嚴,在很多地方增加了人類的福祉。在健康的社會里,隱私服務于兩種基本目的,它們具備同等的重要性。首先,私生活是個人自主、個人表達和親密關系的領域。隱私權能夠保護個人不受他人侵害。它彰顯了一個事實和一種認識,即個人雖然是共同體的一員,但也是獨立的個體。自我是一種有條件的、甚至是脆弱的構建物,其存在與認同必須具備一些可能的前提,而隱私權就是其中之一。其次,隱私能夠對社會空間加以規(guī)范。它不僅保護個人免受侵犯,而且,通過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距離,在我們的公共參與中起到一種根本的文明作用。

      不論在公共環(huán)境和私人環(huán)境中,人類關系都被一種默會的然而人人都會遵守的社會距離所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在對個人邊界和個人空間的尊重的基礎上,這種尊重在我們的道德意識中非?;?,以至于我們習焉不察。只有在這種尊重被打破之后,我們才會意識到那個基礎的存在。

      本文摘自《淺薄:互聯(lián)網(wǎng)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美]尼古拉斯?卡爾 著

      本文摘自《眾聲喧嘩——網(wǎng)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 胡泳著

      猜你喜歡
      私人化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城市公共空間私人化的表現(xiàn)與原因探析
      青年生活(2019年18期)2019-10-21 06:53:17
      論公共領域私化與道德回歸可能性
      青年生活(2019年16期)2019-10-21 02:11:29
      小學語文“文本特質教學”芻議
      江蘇教育(2018年15期)2018-11-21 11:04:44
      誰遠誰近?
      林白《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中私人化小說創(chuàng)作特征探究
      卷宗(2017年34期)2017-12-28 00:44:52
      論晚清軍隊私人化的肇始、發(fā)展及影響
      黑龍江史志(2017年1期)2017-03-10 13:52:32
      喀什市| 康保县| 正宁县| 离岛区| 望都县| 泰顺县| 峨山| 西城区| 自贡市| 望都县| 涿鹿县| 喜德县| 神农架林区| 大关县| 潍坊市| 海门市| 神木县| 墨竹工卡县| 沂源县| 延长县| 安图县| 平度市| 丘北县| 循化| 安化县| 天台县| 科技| 海兴县| 南丹县| 伊宁县| 巢湖市| 翼城县| 汝阳县| 大庆市| 青铜峡市| 孝昌县| 莎车县| 手游| 定南县| 湟中县| 天祝|